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家丨重返月球,殖民火星:今天的人類能重啟太空時代嗎

文/吳晨,媒體人,《經濟學人·商論》執行總編輯。

阿姆斯特朗準備登上月球表面的第一步,1969年7月20日電視直播。

50年前的今天(7月20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位登陸月球的地球人。“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的名言,激勵了好幾代人。

啟動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美國總統肯尼迪在1961年宣布登月目標的演說中也有一句話被廣為傳頌:“我們選擇在這個十年內(1960年代末之前)登月,並非因為容易,而恰恰因為其困難。”

美國總統肯尼迪在1961年宣布登月目標:I believe we should go to the moon.

登月50周年之際,不少國家和企業又都在嘗試不同的登月項目。以色列在4月發射了一艘無人登月飛船,在距離月面幾百米的地方失去聯繫,沒有成功軟著陸,但是它“國家雖小,夢想巨大”的口號的確有鼓動性,而一億美元的費用也創造了“廉價航天”的記錄。

印度要在7月22日(原定7月15日,目前據稱因技術問題推遲一周)發射“月船二號”(Chandrayaan-2)無人航天器,目標是成為第一個在月球南極登陸的國家

中國的嫦娥4號著陸器2019年1月成功登陸月球,成為人類第一個實現月球背面著陸的探測器,也開創了中國航天跨世紀的成就。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圖為新華社發布,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降落過程示意圖

既然登月一下子變得這麽熱鬧,自然不會少了川普。這位美國總統在4月宣布美國將在2024年重返月球。選擇這個時間節點意圖很明顯,川普希望在他可能的第二個任期的最後階段,把美國宇航員再次送上月球,完成“讓美國重新偉大”的目標。

在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僅僅登陸月球或者把人類送上月球,已經不再能被稱之為“登月項目”(Moonshot,意思是特別艱巨困難,挑戰技術極限的項目),因為五十年前人類就已經做到了。要知道,當時阿波羅登月艙計算機的算力還比不上我們普通人的智能手機,也沒有採用太陽能。

所以,在探討人類重返月球這一話題時,重新思考登月的意義和目的,比重新把人送上月球本身,更重要。

分享三點思考:

第一,當年阿波羅登月項目的驅動力是什麽?

肯尼迪關於阿波羅計劃的名言,大多數人隻記住了上半句,卻忽略了下半句:“因為這一目標會幫助我們去組織並我們的能量和技能以達到最佳。”而恰恰是這半句話準確地詮釋了當年美國登月計劃的大背景——美蘇冷戰爭霸的大背景

肯尼迪希望的是設置一個挑戰科學和技術極限的目標,來展示美國的綜合國力。的確到了1967年阿波羅計劃最繁盛的時期,整個計劃雇傭了40萬人,花費了美國聯邦預算的4%,上千家私營企業和政府機構參與其中,吸引到了美國航空和那個關領域所有專家的智慧,可謂是舉國之力的集體工程

而美蘇爭霸的核心,就是要確定到底誰能夠更有效地組織資源,在技術和研發領域取得突破性的創新。完成登月,讓宇航員能成功登陸月球並安全返回,就成了技術創新與突破最具標誌性的事件。

當年美國登月計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宣示,而並非為了科研或者探險。

當然,當年參與其中的科學家們並沒有政客那麽狹隘的算計。當他們取得科技突破,證明有能力把宇航員送上月球之後,他們一定覺得可以做的更多。飛向火星是一個目標,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甚至在月球的環形山裡建立人類的城市是另一個目標,研發核動力或其他新型動力火箭開啟人類的星級旅行是更宏偉的目標。如果他們知道自己所做的只是讓十幾名太空人登上月球,四處轉轉,讚歎遠眺藍色星球(地球)的美,再打包回幾塊月球的岩石,然後就終止計劃,那無疑是瘋狂。

現實卻正是那麽瘋狂。

1972年,阿波羅17號在月球上拍攝的地球照片

自阿波羅17號在1972年最後載人登陸月球之後,再沒有人造訪月球,甚至再沒有人離開地球軌道,為什麽?

顯然不是因為技術能力的不夠。

這是值得思考的第一點。

第二,重返月球,到底為什麽?

返回月球,如果僅僅是證明有能力把人類送上月球,那不具備開創性。重返月球,最需要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麽?

這個為什麽可能是為了檢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也可能是看誰能更便宜更安全地把人送上月球,更可能是通過重返月球為更為宏偉的星際探索目標做準備。

半個世紀之後,不僅是技術發生了變革,全球航天業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航天不只是幾個大國才能從事的事業,小國如以色列,還有私人企業,比如馬斯克的SpaceX,亞馬遜老闆貝索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都是太空探索的競爭者。而來自私營企業的競爭不僅大幅降低了太空探索的成本——SpaceX嘗試的可回收的第一級火箭就希望把發射費用減少到十分之一的水準——也讓更多人參與到回答“為什麽”的問題中來。

藍色起源在去年年底就攜手歐洲宇航局和空中客車公司一同發起了月球競賽(The Moon Race),希望吸引全球的創客完成四大挑戰

1、利用月球的資源製作出產品;

2、從月球上的冰中提純一瓶水;

3、在月球夜間提供照明(月球一天相當於地球的一個月,月球的夜晚也就相當於地上兩個星期的時間,很漫長,而且極度寒冷,氣溫只有零下190度);

4、在月球上的溫室裡種出一種植物。

創意競賽的優勝者將獲得獎金把創意做成原型,好的原型則能進一步獲得研發資金做出產品來,並應用於2024年的重返月球計劃中。

月球競賽很好地詮釋了科學界對重返月球的期待。他們對為什麽的回答已經不再是重塑輝煌,而是真正把月球當作太空探索的基地和試驗場,這四個問題都是人類太空探索至關重要的問題,也是重返月球,對未來太空探索而言最直接的意義。

第三、重啟太空時代,需要什麽?

五十年前的登月並沒有開啟太空時代,有一點很關鍵:當登月不再是轟動性的事件之後,美國老百姓不再有熱情,時任總統尼克松也就順勢砍掉NASA的經費,讓阿波羅計劃無疾而終。

五十年後的今天,能重啟太空時代麽?

局面的確有所不同。過去五十年人類的快速發展,也讓地球面臨嚴峻的挑戰,僅碳排放的激增所導致的全球變暖就可能在未來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如果地球上每個人都過上美國人式的生活大郊區、大房子、大汽車),兩個地球的資源都不夠。在環保者眼中,我們沒有第二個星球(We don’t have a Planet B)是人類很難突破的外部資源製約。

這也是激發馬斯克創建SpaceX的初衷,他希望有生之年殖民火星,讓人類能夠至少在兩個星球上居住,這樣就可以在地球發生危險的時候,為人類找到另一個行星避難所。

BBC紀錄片《行星》中對火星的描述

貝索斯雖然對“雞蛋與籃子的比例”(俗語說“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人類現在只有地球這一個籃子)並不那麽感冒,但是卻很關注太空探險能如何保護地球這一命題。他創建藍色起源,希望開啟甚至領導太空的工業革命,在月球和其他星體上采礦製造,將汙染行業最終轉移到太空去

但真正要重啟太空時代,歸根結底還得有巨額資金的投入。

有機構預測,用傳統方式載人登月項目一次的投入大概需要400到500億美元,登陸火星則要耗費長得多的時間(往返至少兩年),投資大概4000億到5000億美元。或許私營企業的參與能把太空探索的費用降一個數量級,而全球億萬富翁追捧太空旅行的熱潮也可能會帶來新的資金。這不,NASA今年六月剛宣布開放國際空間站的太空旅遊,往返套票5800萬美元一張

BBC《行星》中關於外太空探索的思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