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何說項羽不過江東,是最明智的選擇?

殺身成仁,與其渡江苟且偷生,不如慷慨自刎,留下千年美名,快哉!

項羽的失敗被《史記》賦予了濃重的悲劇色彩。他在烏江自刎既結束了輝煌的一生,也在後人心中樹立起一個正面的悲壯英雄人物形象。

在前些年熱播的《楚漢傳奇》中,也沿襲了這一傳統,將項羽塑造成一個站著死的英雄人物。並且導演和編劇還借項羽之口說出,讓劉邦在自己的身體上建立大漢的宗廟,從而還天下一個太平。似乎此刻的項羽不僅知道自己無力回天,也突然厭倦了征戰殺伐,想還天下百姓一個安穩的生活。

倘若項羽可以駭客入侵,安全到達江東,歷史會被改寫嗎?

唐代大詩人杜牧有詩雲:“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宋朝詞人李清照也作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大詩人、大詞人們的說辭中,仿佛江東就是項羽的力量之源,只要一回去就能立馬活蹦亂跳重整江山。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看鑒君就給大家解讀一下。

杜牧和李清照其實是典型的文人看法。集政治家與文學家雙料絕世高手身份於一身的王安石,就對項羽很不客氣。在他的《烏江亭》中說道:“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的看法比較客觀,道出了項羽失敗的部分原因。如果稍加展開便能發現,

項羽失敗的命運在征戰中原的過程中,早已暴露無遺。

首先,項羽的用人策略太狹隘

項羽出身楚地,愛用楚人,對其他地域的人才兼容度不高,西楚集團的進化越來越狹窄,沒有很好的向更高層級的階段發展。同為楚人的劉邦,卻有著兼收天下的氣魄,無論是韓地的張良,還是大梁的張耳,都能在劉邦的豐沛政治集團中立足,甚至還能靠本事位極人臣。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寡助之至,親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正反相形,項羽的失敗,在人才格局上就失了一大招。

其次,項羽的政略漏招頻出

秦末群雄並起,魏豹、田榮、張耳、陳余、彭越、英布、臧荼等諸家勢力割據一方,再加上項羽、劉邦這兩家主導勢力,可謂亂成一鍋粥。局勢越亂,越需要良好的政治策略。異己勢力從根本上說固然需要消滅或兼並,但這不意味著同時向所有人開戰。

項羽錯就錯在十個指頭對敵,對待群雄一言不合就開戰,

容忍度很低,導致各家諸侯和西楚的關係都很緊張。

三齊的勢力分封沒有處理好,導致整個山東半島都成了敵人,項羽徹底陷入與齊國故地的戰爭泥潭,於是劉邦乘勢複起。近在肘腋的彭越也沒有處理好關係,結果把這位遊擊戰天才白白送給劉邦。即便是向來比較友好的九江王英布,也因為項羽的頤指氣使,逼不得已走向了對立面。

縱觀天下,劉邦的同盟已遍布南北東西,項羽實際上成了孤家寡人。即便退到江東,項羽的敗殘人馬,也根本不足以對付實力超出十倍百倍的漢軍。

最後,江東的政治環境不足以支撐項羽複興

項羽集團在征戰中原失敗後,已被消滅殆盡。雖說還有項羽這塊金字招牌在,但這個被毀滅一次的集團想要複興,需要極其紛亂的形勢,以及某地非常強烈的造反願望。

那麽江東具備這樣的條件嗎?當然不。從一般歷史規律來說,沒有哪個地方能持續充當天下大亂策源地的角色。

項梁、項羽叔侄起兵之時,會稽已經提供了最頂級的人才群體和兵員。秦末江東地區的戰爭也一直沒有止息,不管是人力,還是江東百姓的思亂之心,都已輸出的差不多了。垓下之戰後,天下形勢趨於一統,民心思定而不是思亂。

項羽即使回到江東,也不會再有當年振臂一呼、群起響應的局面了。

正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上天給了項羽一手王炸好牌,卻被項羽氣不過拆了王炸打二,於是乎大江東去、勢不可回。項羽的悲劇也深刻地警示著後人,不管開局多好,本事多大,都必須謙虛謹慎、踏實前行,這樣才能越走越好到達勝利之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