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楚漢之爭,為何項羽會被劉邦逼得烏江自刎?

項羽那一幅自刎烏江的圖畫,始終印記在許多喜愛項羽的後人的腦海裡,虞姬一別,悲歌一曲,自刎一劍,定格了項羽的英雄形象,讓無數人歎息不已。那麽,何項羽會被劉邦逼得烏江自刎呢?

第一、項羽手下的人才都被劉邦挖得差不多了。西漢的開國功臣中,有很多當年都是在項羽手下,不得重用,都跑到劉邦麾下謀高就去了,不但得到重用,而且為劉邦建立了卓越的功勳。比如韓信,當年項梁西征,他仗劍相隨,不過不得重用。項梁戰死後,韓信又隨了項羽,任為郎中,多次向項羽獻計,不得采納,韓信因此鬱鬱不得志。劉邦當了漢王后,韓信便離開項羽,跟了劉邦,被越次提拔為大將軍。

又比如陳平,當初在項羽手下,曾追隨項羽入關,封信武君。但在殷王司馬卬反叛時,項羽派陳平去平定叛亂,打敗司馬卬,但司馬卬既降又叛,項羽竟然要斬殺前去平定叛亂的將領,這叫是非不分,陳平因此改投了劉邦。所以,那些稍有才能的,便紛紛改投了劉邦,戰爭既打實力,更打人才,最後慘敗,這是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在戰略眼光上,項羽也遠不如劉邦。劉邦自西征秦朝以來,眼睛死死盯著關中之地,他要的就是富饒的關中,以此為基地,再圖中原。所以,他經營漢中不久,自己有了一定的實力之後,便立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定關中,再後就與項羽爭霸中原了。

而項羽呢?進入鹹陽後,有人以“關中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勸說項羽定都關中,建議他利用關中得天獨厚的優勢,定都關中,以易守難攻的優勢,和沃野千里、良田萬頃的資源,成就霸業,然而,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十分天真地給拒絕了。其戰略眼光與劉邦相比,真有霄壤之別。

第三、胸懷狹小。韓信曾評價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說的就是他的胸襟不寬闊。他說,項羽雖然威嚴,咆哮起來,震山驚海,手下無人不驚駭,但他不能任用賢能,不過匹夫之勇。他待人恭敬仁慈,有人生病,甚至流淚,但當手下立了戰功應該加官進爵時,他卻反覆磨玩著印信,卻捨不得賞賜給功臣,不過婦人之仁。

而劉邦則不然,手下功臣,當封地時封地,當封王時封王,從不吝嗇。這種胸懷和格局,使他積蓄了當時的最優秀的人才,掌握了最廣博的資源,前進時如猛虎下山,即使失敗了也不氣餒,反而能重蓄力量,絕地反擊。

所以,項羽後來失敗於東城,從十萬大軍戰到身邊隻留數十親隨了,還在發起衝鋒,打得津津有味,匹夫之勇表露無遺。而當最後幾乎是隻身逃到烏江邊時,本可能駕一葉扁舟,回到江東,再圖東山再起,但他卻以“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這也是為人過於剛烈的表現,得意時無法無天,失意時破罐破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