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半月談:急了!為留住生源,公辦校長累到胃出血

導讀

國家從2006年開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並不斷增加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義務教育階段公立學校的辦學條件和師資水準都有了很大提高。按理說,公辦教育應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而悖論的是,在不少地方,公立學校的競爭力不斷下降。

筆者在中西部一些縣調研時發現,近些年來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教育在地方上蓬勃發展: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數量增加,在校生規模和所佔比例有持續上漲的趨勢,民辦學校的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成為縣域範圍內優質學校的代表,越來越多家長願意把學生送入高收費的民辦學校就讀。

2018年,福州首次對部分民辦初中小升初集中搖號 宋為偉 攝

縣域民辦教育為何蓬勃發展?

筆者調研的H縣,2017年,共有民辦小學78所、在校生41106人,佔全縣小學在校生的比重超四成;民辦初中16所、在校生11826人,佔全縣初中在校生的比重近三成。而且,這一比例近些年呈不斷提高的態勢。

為何民辦學校在縣域迅速發展?筆者調研發現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民辦學校自身有獨立的人事權和財政權,具有教師管理和教師激勵的優勢。

在教師管理方面,民辦學校能夠根據需求聘用教師、解聘不合格的教師。教師激勵方面,能夠建立起比較有效的機制,實行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工資制度。

公辦學校則存在劣勢。學校補充教師由當地政府和教育局統籌安排,存在需求滿足上的時間差,即學校急需的教師無法立刻滿足,補充進來的教師可能不是學校急需學科的教師;在教師管理上,學校領導無權開除不合格教師,部分教師“混日子”卻不會受到任何懲罰,挫傷了認真工作的教師群體的積極性;在教師激勵上,公辦教師的工資仍然是平均主義、論資排輩的,主要取決於教師的職稱水準,而不是工作量和工作質量。

二是民辦學校能夠及時發現家庭教育需求變化,並迅速整合資源以滿足家長需求。

2000年後,農村青壯年普遍外出務工,家長對學校的安全需求和教育質量要求提高。針對此,民辦學校普遍在2000年後改建為寄宿製學校,提供託管服務、校車接送服務。為滿足家長教育質量需求,民辦學校采取兩方面措施:一是加強學校紀律管理,培養學生的紀律意識和規則意識;二是增加早自習和晚自習,延長學生學習時間,定期舉行測驗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督促學生學習。

大部分公辦學校在小學階段沒有寄宿,學校也沒有校車。另外,公辦學校為了落實“減負”政策,縮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低年級不布置作業,減少考試次數,不公布學習成績。這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去競爭化”的效果,導致一些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成績下降。

三是民辦學校具有招生自主權,通過各種方式選擇性招收優秀生源。

《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提出民辦學校“可以自主確定招生範圍、標準和方式”,可以跨地區招生。在實際招生中,民辦學校采取兩種方式保證生源質量:一是提供獎學金、減免學費吸引一部分成績優秀的學生;二是通過筆試、面試等方式淘汰掉一些成績較差、難管的後進學生。由於能保證較為優秀的生源,民辦學校的教學成績能夠很快凸顯出來,成為地方優質教育的代表。

公辦學校承擔保障所有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受教育權利的責任,對於片區內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均實行免試就近入學政策,在優秀學生不斷進入民辦學校就讀的背景下,生源質量不斷下降,教育質量也因此下降。

四是地方政府對於民辦學校的支持極大地促進了民辦學校的發展。

不少地方政府對於招商引資來的民辦學校提供優越的發展條件,除了按照相關規定鼓勵和支持之外,還會對民辦學校提供師資支持。如中部S縣提出:“對招商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民辦學校,按照高中每班4名、初中及小學每班2名的原則,選派公辦教師予以支持;對投資規模較大、管理規範、質量較高、社會效益較好、排名靠前的民辦學校,全額選派公辦教師。”截至2017年,該縣共為6所招商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民辦學校選派617名支教教師,其中學前教育支教62人,義務教育階段支教555人。

地方教育生態正在經歷混亂和重組

民辦教育的蓬勃發展對整個教育體系和地方教育生態都生產了深遠影響。一方面,民辦教育彌補了公辦教育的不足,滿足了家庭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同時刺激了公辦教育系統的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另一方面,民辦教育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原有的教育生態,地方教育生態正在經歷混亂和重組。

筆者了解到,在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的“生源大戰”中,民辦學校的優惠條件使優秀小學畢業生大量流向縣城民辦學校。

據H縣Y鄉中學校領導介紹,該鄉每年小學畢業生有2/3流入縣城,其中90%進入民辦學校就讀。校長為了留住生源,在暑假組織教師下村入戶招生。家長們對前來招生的公辦學校教師詢問:“去了你們那裡,能給我們多少錢?”當發現Y鄉中學提供不了豐厚的獎學金和優惠的招生政策時,家長們對於送子女進入鄉村公立學校並不熱情。Y鄉中學教師辛苦了1個月,校長甚至累到胃出血,才比往年多招了幾十個學生。

當民辦學校在教育質量上總體趕超公辦學校時,地方教育體系無形中重構了。公辦學校成為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逃離的學校,民辦學校的教育資源成為家長競爭的焦點。民辦學校根據教育質量和供求關係制定收費標準,於是形成了民辦學校教育質量和家庭支付能力之間的對應關係:家庭支付能力強,能夠送子女進入教育質量好的民辦學校就讀;家庭經濟支付能力較差,只能將子女送進教育質量較差的民辦學校就讀,或者是送進公辦學校。由此,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促進和鞏固階層分化的工具。

另外,民辦學校容易產生極端教育。家長送孩子進入民辦學校,要的是學習成績,民辦學校為了滿足家長的需求會以成績為核心,強化應試教育。除此之外,為了管理學生,可能會采取一些極端的懲罰手段,但是由於存在家校聯盟,這些事情可能並不一定為外界所知。

來源:《半月談》2019年第14期

作者:齊燕(作者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 編輯:原碧霞

主編:孫愛東

新媒體編輯:鄭雪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