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十味葯,巧安排,層層推進,組成除濕氣標準方案!國醫智慧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引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方劑學》、《中醫基礎理論》、《醫方臨證指南》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各位讀者。

今天這篇文說,我們繼續來潛心領略中醫方劑之美,感受國醫國術精華。

現在,關注自己健康的讀者,在打開各類手機資訊軟體的時候,都會看到很多關於「濕氣」的文說。濕氣的種種表現,除濕氣的種種方法,可謂層出不窮,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其實,在我們祖國傳統醫學的浩瀚海洋中,有一張古方,它在宋代大行其道,用十味葯,巧妙安排,層層推進,步步為營,構成了除濕氣的標準方案。除濕氣而不言此方,是說不過去的。別看它是古方,但是至今依然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適用人群非常廣泛。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它——蓮子肉9克,薏苡仁9克,縮砂仁6克,桔梗6克,白扁豆12克,白茯苓15克,人蔘15克,甘草10克,白朮15克,山藥15克。古代用法,研為細末,每次服用6克,用棗湯調下。現代的用法,是做成散劑,每次服用6到10克,大棗煎湯送下,也可以作為湯劑,另加大棗3枚,水煎服。

這個,就是古方參苓白朮散的配伍。它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這個方子,是如何來除脾濕的呢?回答這個問題之間,我們得說說,所謂的有濕氣,到底是什麼樣子。

首先,必須得知道一點,濕氣為患,上竄下達,無所不到,可能反映在每個人身上的特點,都不一樣。但是有一條是應該看到的,這就是脾虛是濕邪生成的根源。脾,主運化。脾虛運化失常,所以就會產生濕氣。這是基本的道理。因此,濕邪為患,最容易,也是最多見地,就是濕邪困脾的癥狀。這是一個什麼癥狀呢?說出來,您會十分眼熟——

1,舌苔白膩。伸出舌頭來,舌面上有白白厚厚的一層舌苔,非常明顯,濕漉漉的,看上去滑膩。用東西揩,舌苔是揩不掉的。

2,消化不好,經常腸鳴腹瀉,一天好幾次廁所,每次大便便型還不規整,溏而稀軟。有的人是一吃飯完就必須上廁所,每次排出的還不多。

3,肚子發脹、胸口發悶,感覺整個胸腹部脹悶不舒,連呼吸都不順暢。

4,身上沒力氣,四肢肌肉軟弱。

現在,您看看,自己是不是處於這樣的狀態很久了。這樣的人,有的人面色發白,有的人面色萎黃。有的人渾身很瘦弱,有的人不見得瘦弱,而是虛胖,看起來肥而不實。

這一系列的癥狀是怎麼產生的呢?舌苔白膩,是脾濕上蒸所致。我們的舌苔反應的就是脾胃之氣。濕濁之氣上升,體現於舌面,舌苔就白膩。脾胃之氣為濕邪所困,中焦氣滯,所以我們的胸腹發悶發脹。脾氣虛弱,濕邪不化,下注腸間,運化失常,於是就腹瀉腸鳴,總上廁所,大便不成形。脾主氣血之生成,又主肌肉。而今濕邪困遏脾胃,則氣血不生、肌肉不實,於是四肢軟弱乏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這些,還有一部分會出現咳嗽痰多的現象。這是痰濕之邪上輸於肺所致。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脾濕上輸於肺,所以咳嗽痰多。

這樣的一種狀況,您記住,古人就是用前面所說的配伍來應對調治。說起來,這十味葯分為三個梯隊,分別完成三個層次的任務,可以說層層推進、步步為營,十分精妙。

第一個層次,就是用四君的配伍做基礎。四君子湯,本訂閱號之前的文說談過了,乃是人蔘、白朮、茯苓、甘草。這是健脾益氣的經典配伍。有如萬丈高樓的地基,是十分堅實的。

第二個層次,就是蓮子肉、薏苡仁、白扁豆、山藥的配伍。前面四君的目的,在於健脾益氣。健脾益氣的目的,在於止瀉和除濕氣。蓮子肉、薏苡仁、白扁豆和山藥配合,可以直接產生止瀉和除濕的作用。其中山藥和蓮子肉止瀉之功強,白扁豆和薏苡仁除濕之力著。這就是在四君的基礎上,錦上添花了。

第三個層次,可以說是做一些善後工作了。砂仁,行氣,可以讓這些補脾益氣的藥物補而不滯。桔梗呢,可以引脾胃之氣入肺,打開脾胃之氣運行的通道。在中醫理論中,水谷之氣,上行於肺,再由肺布散全身。桔梗這味葯的作用,就是把脾胃水谷之氣引入正途。這就好比把貨物生產出來了,再把它送貨上門。

你看,這三個層次,是不是井然有序、穩紮穩打啊?古人製方就是這樣,若細細品味,它們都是精緻的藝術品,蘊含天地之大道。

我們前面說到這種脾虛濕盛之證,在一些亞健康人群中可以見到,在一些具體疾病患者身上也能見到,比如說慢性胃腸炎、帶下、糖尿病、老慢支、脾虛泄瀉等等。辨證要點,就是如前所說的四肢乏力、氣短、腸鳴腹瀉、舌淡苔膩,脈象虛緩。

當然,我們這麼說,顯得很簡明清晰。但是於實踐當中,事情往往就沒這麼簡單了,就需要臨證化裁。普通讀者看完這篇文說,能不能拿來就用啊?不能。辯證這件事,必須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才可以完成。但是作為最基本的中醫學知識,我們了解它,卻能夠對我們的養生帶來莫大的幫助。這也是我們撰寫此文的目的。

好了。文說到這裡告一段落了。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