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頸肩臂部的根性痛乾性痛和叢性痛

臨床上常見的頸肩臂的神經痛,可因頸段或頸胸段椎管內的脊神經根受壓、或是由於向上肢走行的各主要神經乾受累、亦可因位於鎖骨下的臂叢傷患所致。由於許多癥狀相類似,以致在臨床上易引起混淆,需要加以鑒別,以防延誤診治時機。

根性痛、乾性痛及叢性痛中,以根性痛者最為多見,約佔80%以上,其次為乾性因素,而叢性者較為少見。在根性痛者中,其病因多起源於下頸段,尤以C5-C6、及C6-C7為多見,其次為CT1和C4-C5。在乾性神經痛者中,以正中神經受累者最多,次為尺神經;橈神經主要是運動神經,故較少引起上臂痛。根性、乾性及叢性臂痛三者所共有的臨床癥狀主要是臂痛、感覺障礙及患側肢體功能失調等,但亦各具特點

根性痛

【疼痛特點】

表現為與頸部癥狀同時出現的上肢放射痛並隨咳嗽、噴嚏等頸部活動而加劇;疼痛部位一般以指尖處最為明顯,並視受累椎節不同而部位不一,常見於拇指(C-C6)中指(C6-C7)及小指(C-T1)。多為刺痛或鈍痛,並伴有麻木或蟻走感。

【頸部癥狀】

由於根性痛之病因位於頸部,因此頸部癥狀均較明顯,主要表現為頸部活動受限及僵硬,呈被迫體位狀。於棘突兩側及肩胛骨內側處多有壓痛,並與病變部位相一致。

【根性牽拉痛及頭、頸部加壓試驗】

一般均較明顯。

【反射改變】

視受累脊神經不同而出現相應之改變。C5脊神經根受累時,肱二頭肌反射減弱,C6脊神經根影響肱燒肌反射,而C7脊神經根則波及三頭肌反射:其餘神經對反射弧多無影響。

乾性痛

【疼痛】

大多表現為灼性痛,尤以正中神經受累時,因其含有豐富交感神經纖維。

【運動障礙及手形外觀】

神經乾受損時所表現的運動障礙與該神經乾所支配的機組範圍相一致,呈現周圍性運動麻痹及肌萎縮征。例如:正中神經損傷時出現「猿狀手」(圖1),主要為大魚際菱縮所致;橈神經受累時為「垂腕」狀(圖2),主因伸腕肌及伸指肌失去神經支配所造成的;而尺神經損傷時。則表現為「爪形手」由於骨間肌萎縮之故(圖2)。

圖1

圖2

【反射改變】

一般多無明顯改變。此點與根性臂痛不同可用於鑒別。

【交感神經癥狀】

因周圍神經乾中同時混感覺、運動及交感神經三種纖維,因此當其受損後,在呈現感覺及運動癥狀的同時,尚可出現皮膚潮紅,多汗及過敏等癥狀,尤以正中神經為明顯。

叢性臂痛

【疼痛】

其特點是疼痛多呈持續性,陣發性加劇,並與上肢活動關係密切。由於肩部活動時可牽拉臂叢神經引起劇痛,因此患者儘可能地避免諸如梳頭,搔背,牽手及其他上肢活動。

【體位】

為減輕對臂叢的牽拉,患者喜採取將頭頸倒向患側的被迫體位,以求使臂叢處於鬆弛狀態。

【壓痛】

除於鎖骨上窩或鎖骨下窩處有明顯壓痛外,在各大神經乾的近端處亦多伴有壓痛點。

【臂叢牽拉試驗】

多呈陽性,患側直臂抬高試驗亦多為陽性。

【運動障礙】

主要表現為上臂麻痹,一般分為上臂叢麻痹和下臂叢麻痹兩型。

1.上臂叢麻察為臂叢上乾受損癥狀,其由C5、6C神經根組成,因此主要表現為上臂外側的感覺障礙和肩部周圍肌肉麻痹所引起的肩臂下垂及上臂外展外旋征。

2.下臂叢麻痹當由C,、C及T1、T2脊神經所組成的臂叢下乾受損時,主要表現為尺神經和正中神經受累癥狀。

附圖:肩臂部根性痛、乾性痛和叢性痛的鑒別診斷

文章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