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南懷瑾:如何解釋仁義,歸納起來是這三種

“心都子他日與盂孫陽偕入,而問曰”,另外一天,這位心都子同這位孟同學兩個一齊進來問楊朱。“昔有昆弟三人”,這個人會問問題,問得好,這就是禪宗了。他不問楊朱為什麽不高興,他說從前有兄弟三個人,“遊齊魯之間”,在齊魯之間遊學,當時齊國與魯國文化最高。“同師而學”,在同一個老師那裡求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學什麽呢?這三兄弟就學儒家的仁義。你看啊!下面是道家楊朱對於仁義的解釋,由這個解釋再看《論語》,再看孔孟的書裡如何解釋仁義,歸納起來是這三種。

“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這三兄弟畢業了,回來了,父親問,你們在老師那裡學仁義,什麽叫仁義?

“伯曰”,大哥講,“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這是道家解釋儒家的仁義最正確的,說仁義之道,真懂了仁義,第一要愛惜自己。不是自私啊!是愛惜自己人格的建立,人品學問的養成,不要貪圖外面的虛名,自己學問沒有成就,道德修養沒有好,只有外面知名度,那是假的,不是仁義之道。所以大哥的了解,生命最重要是建立自己的人格,完成自己的人品,外面的名望、知名度有沒有不重要,那是假的,是虛名。這是我所了解的仁義,他向父親這樣報告。

“仲曰”,老二說,“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懂了仁義的人要做忠臣,“殺身”,就是必要的時候這一條命可以不要,要在歷史上留萬世清高之名。這是第二種了解。

“叔曰”,最小的這個弟弟說,“仁義使我身名並全”,我所了解的仁義,一個人真懂了學問,懂了仁義,自己本身也站得起來,在歷史上、社會上也留名,這就是仁義之道。

你看三個親兄弟同一個老師,所學的東西、成就三個人完全不同,對於仁義的了解都不同,這就是教育。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所以教育這個東西很難說,都在一代一代變樣。所以禪宗講“見過於師,方堪傳授”,陳義雖然很高,卻是真理。要找到一個可以教的學生,見解要比老師高的才有資格,一點就透,才會發揚光大;否則帆布袋變草袋,一代不如一代,那是當然的。現在全世界文化,像你們在座的,找些中學生來看看,你們已經看不上眼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