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羞辱與刁難,清政府官員出國道歉有多尷尬

文|陳卿美

給洋人道歉,還是出國道歉,驚詫不驚詫,意外不意外?威武不屈的清政府就是這樣有勇氣、有魄力。奴顏婢膝的洋人面對登門道歉的清政府官員,他們竟然打起了刁難的主意,清政府官員不卑不亢、大義凜然地粉碎了洋人的陰謀,讓洋人乖乖地刁難。

晚清時期,中外矛盾比較突出。矛盾若激化,產生惡劣事故,西方諸國一旦受到重大損害,就會把清政府拎出來教訓一番,輕則賠禮道歉,重則割地賠款。割地賠款的事情,已經知道太多了,是我們主要的控訴內容。但奇怪的是,賠禮道歉這事卻少有提及。或許我們沒有道歉的傳統,或許我們更愛面子,也或許認為賠禮道歉這事太丟人。雖然割地賠款、賠禮道歉都事關國家主權與尊嚴,但性質完全不同,割地賠款是受人欺凌,責任在對方,而賠禮道歉則意味著自己做錯,責任在自己。所謂割地賠款事小,賠禮道歉事大。

第一次出國道歉因為天津教案的發生。1870年的春夏之交,天津城內有大量兒童死亡。不明真相的群眾四處傳言,說是外國人以傳教為名,殺死中國的小孩做藥引子。一時間,謠言四起,憤怒的情緒在整個城市蔓延。6月20日,天津百姓圍攻、焚毀天主教堂,殺死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眾多僑民與修女、神父。事後,外國軍艦威逼天津,七國公使向清政府提出強烈抗議。最終,清政府派出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出使法國道歉。

天朝上國破天荒要去給蠻夷道歉,視為奇恥大辱,頓時驚動朝野。李鴻章為此深深擔憂“法之君臣恃強好戰,各洋官、教士再加慫恿,非崇公所能勾當”,“即使運氣不錯,僥幸與之議和,“傷財虧體必多”。

1870年10月28日,崇厚一行從上海啟程,乘坐法國郵輪赴法國。次年1月27日,崇厚抵達馬賽。崇厚的到來非常不巧,正值普法戰爭期間。雖說是大清帝國的高官遠道而來,但法國人根本沒時間理睬。崇厚等人途經波爾多時,只能原地休整,繼續等待。這一等就是40天。

崇厚派張德彝前往巴黎,結果又趕上了巴黎公社革命,城內秩序大亂。等巴黎公社革命結束,崇厚等人進入巴黎,卻發現法國總統梯內爾根本不想見他們,各種理由推脫。崇厚等人只能在法國各權貴間遊走,逢山必拜,好話說盡,只希望能盡快當面向梯內爾遞交國書,賠禮道歉,辦完事趕緊回國。經過多方努力,依然無法得到機會。崇厚等人無奈,只能先去英國、美國遊歷。誰知,就在崇厚在別的國家正玩得高興時,梯內爾又反覆發電報,催促他們回到巴黎。崇厚一邊痛罵帝國主義,一邊無奈返回。

據《隨使法國記》記載,11月23日,崇厚終於獲得機會,在愛麗舍宮覲見梯內爾。崇厚代表清政府就天津教案一事向法國政府道歉,“惟望妥當了結之後,兩國來往毫無傷損”,“ 惟望兩國和好,更為堅固也”。梯內爾卻非常傲慢,竟然指責崇厚,“朕想貴國人民愚昧,如何將大國領事官打死,洵屬獲咎不淺。”崇厚完全一副俯首聽命的樣子,不斷向梯內爾鞠躬。

屈辱這事,只要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四年後,出國道歉再次發生。這次是因為英國人馬嘉理。1875年1月,英國駐華使館翻譯馬嘉理帶領英國探測隊闖入雲南,並揚言進攻騰衝。中途與當地景頗族百姓發生衝突,馬嘉理向群眾率先開槍。此舉引發百姓憤怒,將馬嘉理及隨行人員打死。英國向清政府施壓,雙方簽訂《煙台條約》,清政府答應出使英國道歉。

清政府擬定郭嵩燾出使英國,郭嵩燾多次請辭。無奈,慈禧親自召見,當面安慰郭,“此時萬不可辭,國家艱難,須是一力任之,我原知汝平昔公忠體國,此事實無人任得,汝須為國家任此艱苦。……旁人說汝閑話,你不要管他。他們局外人隨便瞎說,全不顧事理,不要顧別人閑說,橫直皇上總知道你的心事。”

清政府這次學聰明了,既然總要道歉,那乾脆讓郭嵩燾常駐歐洲算了,以後再道歉也方便。於是,郭嵩燾又成了第一任駐外大使。

1876年12月2日的上海,風雨交加,58歲的郭嵩燾抱著虛弱的老邁之軀登船起航。次年1月21日抵達英國倫敦。相比崇厚,郭嵩燾幸運很多,向英國女王道歉並沒受到什麽羞辱與刁難。但郭嵩燾的日子也很難過,主要原因是受內部人的刁難、詆毀。這個人就是郭嵩燾的副手劉錫鴻。

劉錫鴻不斷向國內打報告,詆毀郭嵩燾出賣國格。劉錫鴻所列之事,全是雞毛蒜皮小事,比如接受郭嵩燾英國人披衣服,迎巴西國王起立鼓掌,翻閱音樂會的音樂單,與外國官員行握手禮。這些小節,在今天看來是完全正常的,在當時也是完全符合外交禮儀的。

下屬刁難還不算,國內一些保守頑固派也肆意攻擊郭嵩燾。郭嵩燾的出行日記《使西紀程》按規定寄回國內後,遭到守舊派大臣的猛烈批判。批判的原因就是,郭嵩燾把西洋國家說得太美好,說什麽英國“政教修明”,把外國說的跟一朵花似的。守舊派攻擊郭嵩燾是“極意誇飾,殆已中洋毒,無可采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李鴻藻更是說郭嵩燾“有二心於英國,欲中國臣事之”,強烈要求將其撤職查辦。

這些還不是讓郭嵩燾最難受的。最難受的是,1879年,當他回到湖南老家時,家鄉發生了激烈的排外風潮。大街小巷都在批判郭嵩燾,罵他是“漢奸”、“賣國賊”、“勾通洋人”。當他乘坐的船要靠岸時,岸上百姓對其大聲羞辱與辱罵,讓郭嵩燾獨自黯然神傷。

再說第三次出國道歉,同樣是因為一位外國大使被打死了。1900年,義和團禍亂華北,大鬧京城。6月19日,清政府要求各國使節24小時內一律撤出北京。次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與隨從獨自乘坐轎子去總理事務衙門交涉,在東單西總布胡同西口,遭遇神機營巡邏部隊,被章京恩海開槍打死。

同樣的外國施壓,同樣的要出國道歉。在清廷選擇困難時,德國新任大使穆默提出,讓18歲的載灃出使德國。載灃是光緒的弟弟,是皇室代表的最佳人選,而且他與義和團也沒有牽連。

1901年7月12日,載灃一行從北京出發,經上海前往德國。9月3日抵達德國波茨坦。按外交程式,接見外國高官,最重要的是見面禮節問題。德國政府的要求是“德皇在白廳坐見,王爺行三鞠躬禮,遞書,致頌。其參讚隨同入見者,切照中國臣下覲君禮節叩首。”

德國的意思就是照辦中國那一套,你們怎麽要求西方人,我們就怎麽要求你。三跪九叩不能少。載灃倍感羞辱,斷然不能接受,此事便僵在了那裡。最後,還是德國媒體做出了呼籲,德國議院提出了反對,讓德國政府改變了主意。因為,如此禮節實在是不合當代外交要求,羞辱性質明顯。

9月4日中午,載灃覲見德皇威廉二世。威廉二世非常傲慢無禮,不管是接受國書,還是發表致辭,全程都是坐著。他還說,“斷不能因貴親王來道歉之忱,遂謂前愆盡釋”。意思是說,不能因為你們來道歉就原諒你們。這完全是不給載灃面子。即使這樣,載灃自然也沒脾氣。

道歉完,又參觀了德國各種現代化工廠。載灃一行本打算去其他國家再考察下,遭到了德國反對。德國人認為“若往歐洲英意比,有違專誠之意”。那意思就是,到德國道歉,然後再去其他國家,顯得態度不真誠。無奈,載灃只好原路返回。

三次出國道歉,三次外交屈辱。打死法國大使,去法國道歉;打死英國大使,去英國道歉;打死德國大使,又去德國道歉。幾番道歉下來,相信在滿清權貴看來,已經把愛新覺羅家族的臉都丟盡了。

也正是從這三次道歉開始,清政府再也不敢對洋人有任何冒犯之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