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五銖錢:行走天下的經典貨幣

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西漢五銖錢橫空出世,如攻襲匈奴的霍去病大軍摧枯拉朽,蕩除舊幣,引領貨幣風潮,流通渠道增多。五銖錢發行數量也十分巨大。《漢書·食貨志下》記載:“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鑄五銖錢,至平帝元始中,成錢二百八十億萬餘雲。”學界對此有兩種說法:有人認為“億萬”等於億,即二百八十億枚。也有主張“億”為十萬,相當於二千八百億枚。在漢代,兩、銖都是計重部門,十六兩為一斤,“五銖”實際上較輕。

漢代發行五銖錢以前,作為政府一大開支的官吏薪俸,均以谷和粟等實物來支付;到了西漢,名義上雖叫若乾石,但實際發付時有的隻發一半谷粟、一半銅錢,有的完全發錢。有了五銖錢後,東漢時的官俸連名目都改為一半錢、一半谷粟了。

錢幣用處這麽大,人們對於它的追求也更加強烈。漢代錢范(鑄模)上,常有“日入千金”“日入千萬”“大利千萬”等字樣。有了五銖錢,還可以買到官職,也可以贖罪。“金錢萬能”是時人掛在嘴邊的時尚語。(丘光明《中國歷代度量衡考》P128-129,科學出版社,1992)。

五銖錢的流通,以關中平原為中心向外異塵餘生,使用範圍很廣,東臨大海,西至西域,南及南海,北越長城,覆蓋了西漢整個疆域。歷史上,朝鮮、日本、越南、伊朗、土耳其等國家也有五銖錢出土,足見其歡迎程度。

《易·系辭》曰:“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錢幣規範了,集市就熱鬧。國家貨幣五銖錢的興盛,也刺激了橫斷山脈南方絲綢之路集市的興旺。

清乾隆《雅州府志》和《中國歷代度量衡考》等記述:以靈關道重鎮雅安(雅州)為例,武帝天漢四年(前97年)前後,沈黎郡(今雅安漢源、蘆山一帶)官署,用統一形製的五銖錢修繕南去邛都(西昌)的驛道,付工錢、購物料均統一使用五銖錢,十分順暢。官府還在城東建“市”(集市),“市”內準許人們擺地攤、開商鋪,吃喝玩樂算命占卦應有盡有。也有人在“市”內耍猴戲、舞槍弄棒,以博得人們喝彩和施捨散錢,官府均不征稅、也不以非法經營為由作查處。“市”區和人們居住區嚴格分開來,“市”周圍有高大垣牆,交易者只能由市門出入,市門每天按時開閉。

兩漢時期,由於國家強令統一使用五銖錢,嚴禁私鑄錢幣,民間購買力增強,物價相對平穩,百姓各務其職,反本歸農,安心生產。雅安也成為名聞遐邇的商貿中心,生絲、布匹、騾馬、草料的交易量十分巨大。從雅安出發的通商馬隊,南下滇緬,北赴長安,東去成都,西走康藏,遠銷南北和境外“椎髻、紋身”之地,與絲綢、蜀布等一起直達印度,再運回犀、象、古玩、玉器、琥珀等,供應巴蜀和中原地區。

2009年12月初,雅安考古人員在漢源縣大渡河畔桃坪墓地進行第三次發掘,出土百餘件漢代青銅器,其中有貴族才可能使用的博山爐、刁鬥、兵器等。讓人驚歎的是,現場還發掘出只有王莽時代鑄造的“大泉五十”銅幣和西漢的五銖錢,共有10余公斤。初步判斷,漢源桃坪墓地年代為西漢末年王莽時代(未完待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