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複發性流產的治療,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美國生殖醫學學會將複發性流產(RSA)定義為2次或2次以上妊娠失敗。而我國是指3次或3次以上在妊娠28周之前的胎兒丟失,但大多數專家認為,連續發生2次流產即應重視並予以評估,因其再次出現流產的風險與3次相近。

臨床上自然流產的發生率為15%~25%,發生2次或2次以上流產的患者約佔生育期婦女的5%,而3次或3次以上者約佔1%。

今天小編將教授在醫生站app進行的講座《複發性流產專家共識解讀及最新診治分享》進行了總結整理,教授詳細介紹了複發性流產的原因及治療。

複發性流產的原因主要有:遺傳因素(3%~6%),解剖因素(12%~15%),內分泌因素(10%~20%),感染因素(5%~10%),免疫因素及血栓前狀態(>60%)。

一、複發性流產的解剖因素

子宮畸形、宮頸機能不全、宮腔粘連、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都可能會引起複發性流產。

專家觀點或推薦:建議對所有早期RSA患者及有1次或1次以上晚期自然流產史者進行盆腔超聲檢查,明確子宮發育有無異常、有無子宮肌瘤或子宮腺肌病、是否存在盆腔病變等。對懷疑存在子宮解剖結構異常者需通過宮腔鏡、腹腔鏡或三維超聲等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

治療

宮頸環扎術:主要治療手段,可以有效預防妊娠34周前的早產。

專家觀點或推薦:建議對存在子宮頸機能不全的RSA患者,在孕13~14周行預防性宮頸環扎術。

子宮畸形:尚無充分證據支持子宮縱膈切除術可以有效預防RSA患者再次流產。

專家觀點或推薦:

◆ 雙角子宮或鞍狀子宮可行子宮矯形術。

◆ 子宮縱膈明顯者採用宮腔鏡切除縱膈。

◆ 單角子宮無有效的手術糾正措施。

◆ 加強孕期監護及時發現併發症予以處理。

宮腔粘連

子宮黏膜下肌瘤

專家觀點或推薦:

行宮腔鏡粘連分離術,放置節育器,使用雌激素及人工周期。

在妊娠前行宮腔鏡肌瘤切除術,體積較大的肌壁間肌瘤行肌瘤剔除術。

二、血栓前狀態導致的複發性流產

妊娠期高凝狀態使胎盤部位血流狀態改變,易形成局部微血栓甚至引起胎盤梗死,使胎盤組織的血液供應下降,胚胎或胎兒缺血缺氧,最終導致胚胎或胎兒的發育不良而流產。

血栓前狀態包括先天性血栓前狀態和獲得性血栓前狀態。

專家觀點或推薦:

常用於檢測血栓前狀態的指標包括:

◆ 凝血項、D-二聚體;

◆ 自身抗體:抗心磷脂抗體(ACA)、抗β糖蛋白1(β2GP1)抗體、狼瘡抗凝物(LA)、同型半胱氨酸(Hcy);

◆ 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還可以進行蛋白C、蛋白S、XII因子、抗凝血酶III(AT-III)等血栓前狀態標誌物的檢測。

治療

低分子肝素:孕早期開始,血β-hCG(+)開始用藥,5000U皮下注射、每天1~2次。用藥過程中監測胎兒發育情況及血栓前狀態相關指標,恢復正常即可停葯。如果有異常考慮重新開始用藥,必要時可持續整個孕期,在終止妊娠前24h停葯。

阿司匹林:建議小劑量阿司匹林50~75mg/d,於孕前使用,在治療過程中注意監測血小板計數、凝血功能及纖溶指標。

其他:對於獲得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通過補充葉酸、維生素B12可取得一定療效。

三、複發性流產的遺傳因素

夫婦染色體異常:佔2%~5%。胚胎染色體異常:佔50%~60%。

診斷:外周血染色體培養、早期唐篩、絨毛穿刺、中早期唐篩、無創DNA、羊水穿刺、臍血穿刺、胎兒組織細胞。

治療:

孕前遺傳顧問;

試管嬰兒;

妊娠期產前檢查;

不能生育的患者,可以供卵、供精或者供胚胎治療。

四、複發性流產的內分泌因素

● 高泌乳素血症、排卵障礙、甲亢、甲減:可以通過性激素、基礎體溫(BBT)、卵泡甲狀腺功能測定進行診斷。

● 高雄激素血症、胰島素抵抗、糖尿病:可以通過性激素、糖耐量胰島素釋放試驗進行診斷。

● 黃體功能不足、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可以通過性激素、BBT、卵泡監測進行診斷。

治療

甲亢:有甲亢病史的RSA患者在控制病情後方可受孕,輕度甲亢患者在孕期應用抗甲狀腺藥物,如丙基硫氧嘧啶(PTU)比較安全,不會增加胎兒畸形的發生率。

甲減:已經確診為甲減的RSA患者均需接受甲狀腺治療,建議當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3個月後再考慮妊娠,孕期堅持服用甲狀腺激素。

亞甲減:應酌情補充左甲狀腺素鈉,使TSH控制在正常水準,並可適當補充碘劑。

糖尿病:已經確診的患者在血糖未控制前採取避孕措施,於計劃妊娠前3個月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並停用降糖葯,改為胰島素治療。

PCOS:是否導致RSA發生目前仍有爭議。目前。仍沒有足夠證據支持二甲雙胍治療可降低RSA患者的流產率。

?

五、複發性流產的感染因素

任何能夠造成菌血症或病毒血症的嚴重感染均可以導致偶發性流產。

生殖道各種病原體感染以及TORCH感染與RSA的發生雖有一定相關性,但不一定存在因果關係。

細菌性陰道病是晚期流產及早產的高危因素,但與早期流產的關係仍不明確。

專家觀點或推薦:

不推薦對RSA患者常規進行TORCH篩查,對於既往有晚期RSA病史的孕婦,則建議孕期定期檢測生殖道感染的相關指標。

治療

生殖道感染與晚期RSA及早產關係密切,因此,對有生殖道感染病史的患者,應在孕前常規對生殖道分泌物進行細菌性陰道病、支原體、衣原體等的篩查。

專家觀點或推薦:建議存在生殖道感染的RSA患者應在孕期根據病原體的類型給予針對性治療,感染控制後方可受孕,盡量避免在妊娠早期使用全身性抗生素。

六、複發性流產的免疫因素

約半數以上RSA與免疫功能紊亂有關。分為自身免疫型和同種免疫型。

抗磷脂綜合征:一種非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RSA最為重要且可以治療的病因之一。

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目前已經大量循證醫學證明與流產有顯著相關性。

同種免疫型RSA:對同種免疫型RSA仍處於研究階段,因此,常稱之為「原因不明複發性流產」URSA。目前認為,封閉抗體缺乏、NK細胞數量及活性異常與URSA密切相關。

專家觀點或推薦:

建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對原因不明確的RSA患者進行自身抗體篩查

如甲狀腺抗體,包括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和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的檢查。但是,抗精子抗體、抗子宮內膜抗體、抗卵巢抗體與RSA的關係,目前仍缺乏循證醫學證據,不建議常規篩查。

對所有早期RSA患者及曾有1次或以上不明原因的妊娠10周以後胎兒丟失者均行抗磷脂抗體的篩查

ACA、LA及抗β2GP1抗體,其陽性診斷標準是指間隔12周或以上出現2次及以上的LA陽性或ACA、抗β2GP1抗體滴度>第99百分位數。

對於診斷APS患者還應檢查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抗乾燥綜合征(SS)A抗體、抗SSB抗體等,以排除SLE、RA等自身免疫疾病。

不明原因RSA應考慮與同種免疫紊亂有關

排除上述各種非免疫因素及自身免疫紊亂後的不明原因RSA,應當考慮是否與同種免疫紊亂有關。有條件者可行封閉抗體檢查及外周血中NK細胞的數量和(或)活性檢查。

抗磷脂綜合征的治療

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作用,抑製補體激活,減少免疫炎症反應。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直至分娩前停葯。對於有血栓病史的RSA患者,應在妊娠前就開始抗凝治療。此外,由於孕婦產後3個月內發生血栓的風險較高,因此,抗凝治療應持續至產後6~12周。

阿司匹林:75mg/d,FDA報告顯示,妊娠早期服用是安全的。目前多數認為妊娠期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對產婦和胎兒都安全。

羥氯喹:抗瘧藥物,抗炎、抗血小板聚集,免疫調節。是除阿司匹林和肝素之外的重要治療方法。減少孕期狼瘡活動,增加妊娠分娩率。受孕前開始LMWH+apc用到產後6周。

其他:

強的松:最便宜葯,小劑量激素提高活產率。

丙種球蛋白:單用的效果差,聯合用藥效果好。

維生素D:有一定的抗凝作用。

抗TNF製劑

輔酶Q10

己酮可可鹼

血漿置換和免疫吸附

七、複發性流產的其他不良因素

不良環境因素:有害化學物質的過多接觸,放射線的過量暴露等。

不良心理因素:精神緊張、情緒消極抑鬱及恐懼、悲傷等,各種不良的心理刺激都可以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使得機體內環境改變,從而影響胚胎的正常發育。

過重的體力勞動、吸煙、酗酒、飲用過量咖啡、濫用藥物及吸毒等不良嗜好。

專家觀點或推薦

臨床醫師不應忽視上述其他不良因素對妊娠的影響,在流產病因篩查時,應注意詢問患者是否有上述其他不良因素暴露,指導患者在下次妊娠時盡量避免。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同時存在多種致病因素,應儘可能全面地對各種因素進行排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