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一夜,在上影節發現一座寶藏

6月18日,第二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進入第四個放映日,雨下了一整天,給觀眾趕場製造了不小的壓力。但在傍晚時分,還是有許多觀眾冒雨趕到上海電影博物館,在影博大廳臨時搭建的一塊不大的銀幕前面落座。

這是一次非常奇妙的觀影體驗。白發蒼蒼的老人、學齡前的小朋友,原著作者與電影創作者的家人、電影學者,把影片再度搬上大銀幕的幕後人員等等,不分彼此地圍坐在幕前,在71分鐘的時間裡,一起唏噓,一起歡笑。

影片改編自張樂平創作的同名漫畫,講述70年前舊上海一個流浪孤兒的故事。70年前,這個男孩子就已經家喻戶曉,70年後,影片散發著獨屬於此時此地的濃濃“上海味”,與4K修複版《海上花》相似,有潛力入選很多人在今年上影節的“銀幕時刻”。相信我,觀看這部電影,如果身旁坐著上海老阿姨老伯伯才更覺得對味。

把這一屋子台前幕後的電影人和跨越代際的觀眾匯集在一起的是在數位時代重獲新生的,無數中國電影觀眾的童年記憶——全新4K修複版《三毛流浪記》。

《三毛流浪記》4K修複版作為本屆上影節“光影記憶·時代經典: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影展”中的放映活動亮相。從影片的創作背景上來看,這樣的策劃恰如其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上海昆侖影業公司投拍的《三毛流浪記》進入拍攝尾聲,無奈局勢動蕩,拍攝被迫中斷。5月,上海解放,劇組恢復拍攝並有感於時局,補拍了三毛參加慶祝解放大遊行的段落。

影片雖然改編自漫畫,有著誇張的戲劇表達,但同時又成功地將攝影機放置到上海的大街上,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捕捉到解放前後真實的上海生活,許多室外段落有著獨一無二的紀實意義,是研究共和國歷史和電影史的珍貴資料。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平在18日的放映前激動致辭,他談到當上海已經能夠聽到解放軍的炮聲,解放就在眼前,一代上海電影人,不問酬勞,不畏風險,決心投入支持影片的行列。

於是在影片中,我們能發現一連串的驚喜和無數閃耀銀幕的面孔。

比如驚鴻一瞥的趙丹,是他主動站出來說應該為這部艱難拍攝著的影片做些什麽;比如賓客群中有上官雲珠,她第一個響應趙丹的呼籲,帶著自己的女兒參演了影片……包括黃宗英、孫道臨在內的共一百多位電影人先後在影片中“跑龍套”,這一切,都是為了“不再讓中國出現三毛這樣的孩子”。

《三毛流浪記》記錄下一代電影人不再讓中國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願望與為此付出的默默無聞的努力。

1949年7月,影片率先與上海觀眾見面。12月,《三毛流浪記》全國公映,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公映的第一部國產劇情片。

影片上映十年後,1959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今天我休息》;2009年,《建國大業》橫空出世,兩片皆是眾星雲集。後者或許是中國年輕一代觀眾第一次接觸到星光熠熠的主旋律大片,而事實上,這種電影人眾志成城為新中國慶生的傳統,源自於1949年的《三毛流浪記》。

熟悉電影修複和老片重映的觀眾一定了解,電影修復工作的複雜與艱難往往不亞於影片的拍攝過程。電影創作或許還可以“無中生有”,電影修複則必須建立在“有米可炊”的基礎上。

《三毛流浪記》的4K修複計劃由愛奇藝影業主導完成。愛奇藝很早就意識到老電影的歷史意義與美學價值,投入巨大力量尋找收集老電影拷貝。而《三毛流浪記》的發現就源自於這種時間與精力的投入。

愛奇藝影業製片人左沁姝介紹,《三毛流浪記》4K修複的實現與此前的諸多項目不同,得益於深藏不露的民間力量。修複影片所使用的三個拷貝是在一位民營企業家、資深電影愛好者、民間拷貝收集者那裡意外發現的。這位民營企業家不僅收集上萬電影拷貝,自費進行保存,更自主研發了修複技術。

對膠片影片進行數字修複,需要首先將膠片進行最高清晰度的逐幀掃描。為了能夠捕捉保留膠片所能承載的最大信息量,理想狀態下是針對影片底片進行4K分辨率掃描。

就《三毛流浪記》而言,修復工作的基礎就是影片的衝印拷貝,那麽就意味著原始素材上面會有更多因為衝印和放映留下的劃痕、噪點、斷裂,亮度損失、畫面抖動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在每一幀畫面上手動去除。70余分鐘的正片內容,十多萬幀的畫面,工作量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針對聲音的修複仍然是一個國際化的難題。一旦影片原始的單聲道已經完成混錄製作進了拷貝,對白和音樂無法剝離出來進行單獨處理。因此,在聲音上,即便進行了最大限度的降噪和平衡,是否能夠讓早已熟悉了全景聲的現代觀眾接受,還是未知數。特別是愛奇藝計劃將修複版《三毛流浪記》在傳統影院和網絡點播雙平台推出,愛奇藝製作人似乎已經敏感地意識到,不同的閱聽人和觀影環境對聲音的要求正在為電影修復工作提出新的課題。

《三毛流浪記》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黑白膠片影片,經過愛奇藝影業與江蘇華夏電影膠片修複技術有限公司數月的共同努力,最終以接近1949年原初面貌的狀態與今天的觀眾通過大銀幕見面。

當王龍基飾演的小三毛在大銀幕上活靈活現,特寫時連眼睫毛都看得清,當一個橫搖鏡頭堆滿了上海街景的玲琅滿目,當我們能夠數清1949年那一個晴天,外灘大樓上空飄過幾朵雲彩……一切精細、一切情懷,都獲得了意義。

對膠片電影的保存與修複就是與時間的賽跑。左沁姝透露,《三毛流浪記》是愛奇藝與江蘇華夏電影膠片修複技術有限公司合作的第一部影片。兩家機構還會繼續攜手並在未來的項目中嘗試使用愛奇藝團隊研發的ZoomAI自動修複技術,對一系列膠片電影進行搶救性修複,讓我們拭目以待。

採用數字技術對影片進行修複製作,算是完成了老片重生計劃的“硬核”部分,接下來的“軟實力”就需要發揮在對修複電影的策劃包裝和推廣環節了。

看電影是一種生理體驗,如何把一種新鮮的體驗轉化成為一種獨特的記憶,是每一個電影放映節目需要回答的問題。食客選擇一道菜,或許一開始是出於對食材的偏好,但把加工處理好的食材烹調成令人回味的佳肴,是能不能留住客人的獨門秘技,是檢驗廚師手藝的核心之所在。時下的電影節目策劃就需要修煉這樣的獨門秘技,為影片量體裁衣。

愛奇藝影業此次在上海電影博物館的《三毛流浪記》4K放映,原本計劃進行露天放映,雖然因為氣象原因未能實現,但在打造觀影體驗上的意識已經走在了前面。試想一下,在銀幕之上是1949年的黑白上海,而銀幕之外是2019的彩色上海,一內一外,層次立現。在這裡也期待有朝一日能夠補上與三毛的這個露天之約。

國內電影節展和影片發行在觀影形式上的嘗試已經初見端倪:“背靠背”兩片聯映、午夜場、VR、卡拉OK場、蔡明亮推崇的在美術館躺著看電影等等,都是從“形式即內容”理念中發展出來的嘗試。這種對形式的渴求,不僅針對於線下影院觀影,在視線可及的未來,也會有求於網絡點播。

作為國內幾大視頻平台中較早起步搭建藝術電影放映板塊的愛奇藝,有能力在經典影片的方向上走得更遠。愛奇藝修複的4K版《三毛流浪記》作為其策劃的經典影片系列作品之一將在下半年登陸網絡平台。

影片當年的幕後拍攝故事、與民間修複力量的結緣、4K修複手記、影人與學者的口述與評論、影迷製作的視頻論文等都是圍繞影片可以挖掘利用的資源,作為觀影的信息補充,有助於新老觀眾了解影片的來龍去脈。而這一切多媒體資料,可以輕而易舉地通過鏈接搭建成一個數據庫,是網絡平台得天獨厚之處。

一個考據的、文藝的、學術的、互動的、值得停留和挖掘的放映平台,或許正在醞釀之中。誰想要先成為國內的Criterion Channel,需要首先清晰內容的目標閱聽人,最終向成為內容的原創生產者而努力。

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沙丹在活動現場的發言中提示:“三毛”的形象及其改編作品早已經形成體系,在這部趙明、嚴恭指導的《三毛流浪記》(1949)之外、還有黃佐臨指導的滑稽戲版本《三毛學生意》(1958)以及張建亞執導的《三毛從軍記》(1992)等作品,反映了不同時期電影人對“三毛”形象的改編和讀解,能夠凝結成為具有上海城市特徵的一個影像符號。

在中外電影史上無數作品都因為是某個“三部曲”的一部分而為人銘記,很多海外導演第一次被國人了解也是通過一個“三部曲”作為入門,比如今年先後通過北影節和上影節亮相的薩蒂亞吉特·雷伊的“阿普三部曲”和安哲羅布洛斯的“沉默三部曲”等等。假使能夠做成“三毛”合集與節目策劃,為觀眾接納這部影片提供一個歷史時空的坐標,將電影修複成體系地進行推廣,或許可以更加有傳播力度。

愛奇藝修複計劃的一大優勢是將經典影片投放到年輕一代潛在觀眾每日棲身的網絡,但要促使一位觀眾打開擺在面前的那扇門還是需要一個能夠打動他的契機。

既然影片的目標觀眾是對電影和歷史感興趣的人群,將電影內容策劃包裝成有趣有價值的衍生產品,讓影迷對一部老電影的重生獲得新鮮的多維度體驗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在這個收集打卡依然盛行的時代,被一件衍生品打動繼而發現並愛上一部作品或者一位作者是值得肯定的。衍生品不僅僅是乘一部熱門影片東風創造經濟價值的商品。一部電影的藝術生命可以在衍生品中得以延續,獲得傳播。

最有生命力的“衍生品”要從影片的藝術內容中生發出來,讓人“睹物思片”。什麽時候,看上“三毛”,戴上“三毛”能夠變成和喝上一杯大白兔奶糖口味的奶茶一樣時髦的事情,“三毛”這部中國早期的漫改電影,這部從流行文化出發的作品才算是真正重新回到流行。

最後,對國產經典影片的修複與重新發行需要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就在今年,愛奇藝與新派系文化傳媒聯合推出的“經典電影拷貝修複計劃”中的《護士日記》2K修複版與中國電影資料館策劃修複的《盜馬賊》4K藏語版雙雙在坎城電影節亮相。兩片早先的修複版本就曾先後經過上海和北京國際電影節與國內觀眾見面。

可以說國產影片的修複正在逐步從國內走向國際主流修複領域,海外電影觀眾、研究人員對中國電影和歷史的發現與關注恰恰就源自於這些經典影片的修複版本,修複重映工作對中國電影歷史研究的推動意義不言而喻。

此前韓國映像資料院一次性將200余部韓國影史重要影片的英字修複版本通過Youtube免費開放給全世界的觀眾,可謂一樁壯舉。作為亞洲電影鄰國,韓國影人在在自己電影文化的保護和藝術創作上的堅持,一步一個腳印,直到今年奉俊昊摘下坎城金棕櫚。在影像資料的收集、修複、傳播上,中國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需要從當下就把影片的海外推廣放進計劃當中,做好基礎工作。

電影修複與重映肩負著傳承歷史和啟發創作的任務,希望每一位接觸到《三毛流浪記》的新老觀眾都能重新認識這部影片,愛上這部影片。從這個層面來說,愛奇藝的“經典影片修複計劃”是在默默履行著電影企業的社會責任,值得敬佩。

愛奇藝的“經典影片修複計劃”無論從內容上還是未來的發行平台上,都是挖到了一座寶藏。

現在,如何把這座寶藏的價值挖掘出來,以巧妙的形式開放給更多的觀眾,利用這座寶藏中的一切資源,打造一座讓人心馳神往,流連忘返的電影博物館,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