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是什麽讓《阿飛正傳》重煥青春?

近來,王家衛導演的名作、香港文藝片代表《阿飛正傳》通過藝聯專線在全國放映。國內的王家衛影迷,可謂是翹首以待。畢竟,能在大銀幕看王家衛的經典影片,機會實在是太難得了。

其實,《阿飛正傳》的重映,也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今年2月,這一數位修複版本,就已經以“欲望之翼”的譯名在日本上映。

日版《阿飛正傳》海報

像《阿飛正傳》這樣的經典修複影片,其實是電影節的常客。比如剛剛結束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除去《小偷家族》、《冷戰》這些“坎城零時差”影片與其他新片之外,許多老影迷其實更為關注的是電影節的“修複單元”。

對於迷影人士來說,能夠在大銀幕上一覽那些影史名片的魅力,還有什麽比這更誘人呢?

1962年的中國老電影《大李老李和小李》居然來了個滬語重配的版本,實在是這屆電影節的一個閃光點。這部影片在上影節連排三場售罄,而後又補映了兩場。

4K版的《2001:太空漫遊》更是引發一陣觀影熱潮。在4K版影像中,庫布裡克無可挑剔的構圖,在大銀幕上顯得加倍震撼。據說,許多影迷在影片放映過程中紛紛鼓掌。且不論這對觀影氛圍是好是壞,這種現象恰恰體現了這些經典影片,在影迷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影響力有多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與官方機構合作修複的影片,上影節也給我們帶來了與私營企業合作修複的經典作品。

由愛奇藝與新派系文化傳媒共同舉辦的《護士日記》2K修複版的公益放映,就是一個絕佳的例證。

這次放映不僅為我們重新發掘了中國傳統電影的瑰寶,也將會把票房所得用於資助慈善公益事業。這次放映恰恰體現了國內影視企業更強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其實,不久之前的北影節,也曾有過這樣的修複單元:

北影節“修複經典”單元

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的歐洲電影,可謂是筆者的心頭好。今年的北影節,就一口氣看了《白日美人》和《廣島之戀》兩部影片。

這兩部影史傑作,在大銀幕上的4K詮釋,與之前看到過的DVD畫質,影像效果實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讓筆者發現了許多此前從未注意到的細節,幾乎可以說是看了部新片了。

那麽,修複一部這樣的影片,究竟要花費多少工夫?讓這些以膠片為介質的老電影重新面世,在這個人人捧著一台手機的數字影像時代,究竟意味著什麽?

筆者這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二。

修複之難,難於上青天

膠片承載了太多的影像記憶與精神財富。直到數十年以前,幾乎所有的電影都是由膠片拍攝的。在各國電影資料館的庫房中,就存放著難以計數的電影膠片。

或許庫房的低溫冷藏、管理員的悉心照料似乎已經足以令人安心。但是,電影膠片可能比大家想象的更為脆弱。

一截小小的膠片,同樣有著一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發展史。要想記錄影像,膠片的感光乳劑與承載乳劑的片基缺一不可。在影史早期,人們主要採用的是硝酸片基。

只要學過中學化學,就不難推斷“硝酸”片基的特質——易燃。

或許電影中最著名的一場影院火災,就是天堂電影院裡的那場大火。這正是由硝酸膠片易燃的特質導致的。

而在昆汀·塔倫蒂諾的《無恥混蛋》中,主角也是利用膠片易燃的特質,在納粹軍官欣賞電影時點燃影院的。

由於硝酸膠片的危險性,人們就用醋酸膠片取而代之。但是,醋酸膠片也有它自身的問題,在惡劣的環境下(如高溫、高濕),它就很容易變質、變色、粘結。就算存放在冷藏庫中,也有一定的壽命限制。

正因為硝酸、醋酸膠片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陷,我們才會在一些老電影中看到一些閃爍的黑點、黑線,甚至是畫面的缺失。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人們又發明了更“結實”的聚酯膠片。而隨著數字影像的出現,膠片的保存終於不再是問題。

但是,影史上有那麽多的藝術家,正是在那些脆弱的膠片上留下了自己的傑作。於是,對老舊膠片的保存與修複就變得愈發重要。因為,電影的價值最終還是要體現在放映上。讓老電影以本來面目示人,正是電影修複員的使命。

說了這麽多,修複電影有哪些基本的步驟呢?

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的官方網站上,我們可以看到電影修複負責人的介紹。

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修復工序

由此可見,影片修複可不是把膠片放到某台機器中“過一下”就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極度繁瑣、複雜的工序,與龐大的人力物力。

在第5點處,我們可以看到修複一部影片的工作量達到了14萬幀。修複員要注視著每一幀影像,逐幀修複上述提到的那些黑點、黑線。

除去修複員辛勤的工作之外,先進的儀器、設備,也是必不可少的開支。我國單是修複一部《西安事變》,就花去了70萬元人民幣。

《西安事變》

影史浩瀚,有無數別具價值的作品等待修複,所費之巨可想而知。可喜的是,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與電影越來越大的社會關注度,除去電影資料館這樣的公立機構,像愛奇藝這樣的私營企業,也開始投入到電影修複的事業中來。

私營企業對電影修複事業的助推,對經典電影的重現,確實是一件大好事。

修複之功,公道在人心

我們可以以愛奇藝這次修複的2K版《護士日記》為例,好好聊聊電影修複的意義。

電影修複最為顯而易見的功勞,就是讓影像發揮它真正的價值。無論是從歷史還是藝術層面,都是如此。21世紀的觀眾可以看到當時人們的生活是什麽樣的,可以一覽當時影像藝術的原貌。

電影修復工作照

正因如此,電影修複的選片就變得萬分關鍵。如此龐大的資金投入與人力支撐,這部影片也要擔得起這份苦功才是。

從上文中截取的兩張北影節、上影節展出的“修複經典”影片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些作品無一不是“久經考驗”,從長年的口碑中淘洗出來的影史名作。

《護士日記》是在1957年由江南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影片,主演是上海著名女星王丹鳳。她在《新漁光曲》中的漁女角色,在當年可謂轟動影壇。

《護士日記》劇照

令人歎惋的是,王丹鳳於今年五月剛剛逝世。但這部影片的重映,讓觀眾們重新得以見到當年的璀璨星光。

修複到什麽程度,修複完如何放映,也都是複雜的議題。而這就要牽涉到影迷們津津樂道的4K、2K了。其實,這些“K”正是分辨率的代號。我們平常下載的網絡影片,分辨率大多為1080P(1920×1080)和720P(1280×720)。

而2K、4K的分辨率就要更上一層樓了,分別為2048x1080和4096x2160。原始膠片介質的分辨率約在6K左右,可見“K”數越多,就越接近當年觀眾的觀影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怎麽放這一點上,愛奇藝與新派系文化傳媒的修複計劃有著一定的突破。我們不僅可以通過電影節看到這一計劃的放映成果,愛奇藝影片平台也提供了多元的展映管道。

柯達等膠片大廠的破產似乎宣示著膠片電影的衰亡,與數字電影時代的到來。我想,經典電影的數字化重生,也正是這場數字大潮中的一部分。

我們不能否認前往影院一覽心中“神作”的朝聖感,但不同的電子設備已經為我們帶來了不容忽視的、五花八門的影像載體。我想,愛奇藝修複計劃的多元展映,能夠讓經典電影最大限度地起到它的文化價值。

歸根結底,中國經典電影的修複,是在幫助未來的華語電影,站穩文化的腳跟。

中國電影似乎同中國文學一樣,也在經歷一個文化斷層。當代的文學、電影名家,似乎都是從西方的藝術名作中獲得啟蒙、汲取營養的。

正如在許多當代中國作家的作品中,我們仿佛可以感受到一種“翻譯腔”,感受到西式的句法與結構;在當代中國影片裡,我們也常常看到許多置換成中國背景的西方故事。

這時候,過去的經典作品就變得愈發重要。中國電影的發展,或許需要資源,需要技巧,但也需要靈魂。而傳統電影的修複,也將成為靈魂重塑的助推者之一。

除去經典電影本身,電影修複也能為我們帶來新的商業價值與可利用價值。

我想,每個影迷,尤其是喜好“淘碟”的影迷,都一定知道美國的CC(The Criterion Collection)發行的DVD。該公司精心修複世界電影名家的傑作,收集珍貴的影像資料,製作評論音軌,旨在為電影深度發燒友服務。

由此可見,隨著電影藝術的蓬勃發展,電影修複不再僅僅是“圈地自萌”,還蘊含著無限的商機。而正像CC影碟的流行一樣,這些商業價值終將反哺文化價值,惠及世界各地的影迷。

愛奇藝發起的修複計劃,是值得讚許的。筆者也希望它能成為一個契機,帶動更多的電影界人士投入到電影修複的事業之中。

今日福利 |歡迎大家在下方的留言區評論,關於你最鍾意的電影修複或其他相關話題亦可,我們將挑選出5位朋友送出愛奇藝會員月卡、5位朋友送出《阿飛正傳》全國通兌券

一條電影課 |《小醜回魂》不止青春勵志那麽簡單

推薦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