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諾亞事件:過去埋下的雷,會一個不剩地還回來

這邊承興國際羅靜被抓,那邊諾亞財富34億爆了,資本市場又響起一聲驚雷。

不過,這已經司空見慣,過去一年,P2P爆雷、股權質押爆雷、私募爆雷,現在再來一個第三方理財爆雷。

然而,如果把鍾擺再往前推幾年,那完全是另外一番光景,錢多得是不得了,互聯網金融、私募基金、理財機構,個個都處於高光時刻,從業者、投資者,個個賺得是盤滿缽滿。

短短數年,猶如過山車般,從高峰劇變至低谷,相信有不少人還在雲裡霧裡,但手中的財富早已灰飛煙滅。

俗語有雲,有多風光,自然就有多失落。一切都是因果循環,過去埋下的雷,最後會一個不剩地還回來。

都怪錢太多

做金融的,最離不開錢,而過去十年,中國的錢實在是太多了。

一切都得歸因於08年的金融危機,當時衝擊力之大,使得全球經濟哀嚎一片。為救市,各國選擇大開印鈔機,拚了命的印錢。

美國有QE、歐盟有QE、日本有QE,中國也有自己的QE--四兆。

實事求是地說,四兆確實打消了中國經濟崩盤的危險,而且,在那樣的危機時刻,還有什麽比直接撒錢更見效快的?

可撒錢這玩意兒,副作用也是相當明顯,搞不好就會引發通脹。當年中國的四兆一砸下去,除了房價暴漲,剩下的就是“薑你軍”、“蒜你狠”,物價是蹭蹭蹭往上漲的景象,相信不少人還記憶猶新。

所以發達經濟體在度過危機之後,都紛紛縮減規模,再到後來,打住的打住,縮表的縮表,甚至不乏直接加息,回收貨幣的。然而,我們似乎迷上了靠超發貨幣刺激經濟的路子。

在2008年,中國的M2總規模只有47.5兆元,而到了2018年,我國M2的總規模高達172萬多億,10年間M2的規模翻了近4倍,並相繼超越日本、歐洲和美國,達到三大經濟體的7成。

來源:央行統計數據

僅在2013年,中國M2就已經達到110.6兆元,M2與GDP之比為1.95,而同期美國的M2只有65兆元人民幣,M2與GDP的比率是0.65,只是中國的三分之一。

M2與GDP之比是度量一個經濟體貨幣化程度的通行指標,無論從貨幣發行總量還是每部門GDP所對應的貨幣來看,中國毫無疑問都已經是貨幣超發了。

錢少了是問題,錢多了同樣也是問題。

那些坐享中國房地產紅利而迅速崛起的新晉富人和中產階層,手握千金,卻頭疼不知往哪投資。出去,有管制,留下來嘛,股市有風險,放銀行被通脹完虐,剩下也還是只能買房,但隨著房價水漲船高,越來越多的人被擋在了地產投資之外。

錢太多了,對一些人是煩惱,而對另一波人,則是千載難逢的生意。

互金興起,地雷埋下

這幫人,就是一堆新型金融掮客。

不同於以往的中介,這些人可謂相當有技術含量,開口閉口就是最新的科技,移動互聯網算入門,大數據、雲計算是基本功,AI、邊緣技術算有格調;行銷和包裝,請大明星代言,從來不惜血本。

來源:團貸網

最具吸引力的,還得算高收益。

以P2P為例,輝煌時期,年化10--20%的收益率多的是,有的甚至超過30%。

2014年7月,網貸之家以1000多個P2P平台為基礎進行統計,年化收益率超過30%的平台數量佔比達到20.5%,24%以上收益率的平台佔了35%,而12%以下的不足一成。

來源:網貸之家,橫軸為年化收益率,縱軸為數量佔比

36%,是一個很重要的數字,因為最高法院規定,民間借貸年利率超過36%就被認定為高利貸,這麽看來,這9.42%的P2P平台,已經算是高利貸行業了。地球人都知道,高利貸是高風險行業,所謂互聯網金融創新者,更是深諳此道,但他們仍舊前赴後繼。

原因很簡單,在當時流動性泛濫的環境下,揣著錢找投資機會的人多的是,只要以高收益作為誘餌,很容易便可以吸引到投資者,而錢到手之後,轉而投向地產領域,賺個盤滿缽滿並非難事,再不濟,還可以到股市做個莊,擼一把韭菜,何況,互聯網+金融還是上頭正兒八經支持的行業,有政府的肯定,投資者自然也就放鬆警惕,源源不斷地湧進來,單用龐氏騙局這一招,足以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整個商業模式都完美閉環,只要中國依賴貨幣刺激經濟的路子不變,只要流動性還是泛濫成災,這些金融掮客美好時代就將一直維持。

但這個看似美好的模式,實質上卻是漏洞百出。這些人許諾給投資者的收益,一般來自他們所投資的資產收益,而能夠帶來高收益的優質資產,一定是稀缺的,這樣的資產,早就被大機構瓜分完畢,何時輪得到這些P2P公司?

因此,P2P的資產端只能建構於房價快速上漲、股市操縱,又或者龐氏騙局之上,這樣作死法,地雷也就不知不覺埋下去。一旦經濟周期轉向,流動性偏緊,房價漲不動,股市低迷,收益率自然下跌,客戶看形勢不對,就想拿回錢,如果大量用戶一起拿回錢,那容易發生擠兌危機,到最後,就是塵歸塵、土歸土。

天下財富,若是來得太快,必定去得也快。去年至今,P2P頻繁爆雷,無數家庭財富一夜蒸發,當初光鮮亮麗的P2P一下子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不過,相比另一類人,P2P公司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將投資者玩弄於鼓掌之中

這類人的“傑出代表”,就是這兩天的“大紅人”--被抓了的承興國際控股羅靜。

這位1971年出生,平平無奇的香港籍女子,其實堪稱一個資本大玩家。

來源:網絡

2015年之前,羅靜經營的只是一家小小的行銷策劃公司,有事沒事給信用卡畫畫公仔。

來源:羅靜公司產品

但2015年後,羅靜開始了她波瀾壯闊的資本玩家生涯。

15年底,羅靜通過一家注冊在英屬處女群島的公司宣布收購香港上市公司奕達國際(2662,HK)74.35.%的股權,總代價才5.35億港元,然後更名為“承興國際”。接著,羅靜到新加坡收購了一家上市公司,名為承興大健康,總市值不到兩億。

彼時,國內興起各種概念炒作,一時是體育概念熱,一是 又是娛樂概念熱,羅靜都一一蹭上了,體育概念熱的時候,承興國際要去收英超球隊赫爾城;娛樂概念繁榮的時候,承興國際各種蹭IP熱點,最著名的要算2017年在美國垃圾股市場上收了一家名叫POW Entertainment(簡稱POW)的公司。

不過,這些都遠不及她在廣州承興的資本操作大戲,而這家廣州承興,正正就是引發此次諾亞財富踩雷的罪魁禍首。

劇情大概是這樣的。

2014年,廣州承興營收24.16億元,但到了2015年,營收暴增到60.21億元,翻了2倍有多,到了2016年,更加恐怖,營收飆升至190.89億元,直接翻了300%,業績可謂靚麗之際。

從會計準則上說,營收如果沒有收到現金,通常被計為應收账款,而供應鏈金融恰恰是可以為應收账款提供融資,於是,羅靜就拿著廣州承興的應收账款找到諾亞財富,號稱這是京東的應收账款,最後諾亞財富為其發行34億的理財產品,羅靜輕鬆拿走了34億。

直到羅靜被捕,真相才一步步浮出水面,資料顯示,2014年,廣州承興的淨利潤不到100萬,淨資產只有2656萬元;到2015年,淨利潤還是只有765.38萬元,淨資產5361萬,再到2016年,淨利潤4088.49萬元,淨資產2.14億。

4088萬的淨利潤與190億的營收,完全不成比例,毛利率只有千分之三,根本不是正常的貿易企業水準,而持續爆出的京東合約造假、蘇寧合約造假,廣州承興的罪狀被一一揭開,想想2017年底的應收账款餘額還有74.8億元,令人不寒而栗。

究竟羅靜還有多少應收账款被拿去包裝成了理財產品?還有多少雷沒有爆?如果羅靜沒有被抓,還有多少家諾亞財富會被牽連?背後又是多少的家庭被害?

出來混,遲早要還

當年,貨幣寬鬆,造就了一個個金融大玩家,也埋下了一顆顆地雷。

現在,經濟已走到了周期的盡頭,當經濟下行,抵押品衰竭,資本品價格不再上漲,爆雷就會越來越多,風險也會越來越大。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金融供給側改革”,雖然今年有逆周期調整,但緊縮一直是主旋律。

過去多年的放水,給市場埋下的雷,到了不得不出清的地步,金融行業的蛀蟲和掮客,要一一原形畢露。

金融行業的洗牌,不管是P2P跑路,還是財富公司暴雷,至少說明了一點,躺著高收益時代結束了,一切都將回歸理性。

記得上頭一個領導說過,收益率10%以上,就要準備血本無歸,作為普通人,要保持現金流,別隨意投資了,持有第三方理財產品的,也得多個心眼,排一排雷,否則一個大雷劈來,財富就將化為灰燼。

羅靜的倒下,諾亞的爆雷,還沒到最後一個。

參考:

先機財經《諾亞之劫:奇女子羅靜的逆襲人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