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血稠」,這個偽科學還要騙中國人多久?

整天想著改善「血稠」?不如多關心自己的生活方式!

「血稠」這個詞,很多人都聽過,很多人一聽「血稠」這個詞,就緊張得不得了:

是不是說我的血液太粘稠,流不動了,馬上就要發生血栓,得腦梗、心梗了?

不少人趕緊吃上各種保健品,想讓血液變稀點兒,一些老年人則直奔醫院,想靠著點滴稀血液、通血管。

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剛好利用了大家因為不了解所以更恐懼的心理,堂而皇之地兜售各種儀器、保健品甚至非法藥品,改善「血稠」!

實際上,醫學上沒有「血稠」這種病症,所謂「治療血稠」就是一個噱頭,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別再被蒙蔽了。

Q1 血稠,到底是怎麼回事?

首先,「血稠」並不是一個標準的醫學術語,它是一個不太客觀、很模糊的概念。從字面上理解「血液粘稠」,是醫學上「血液流變學」的概念,大概相當於血液的高凝狀態,與血流、血漿和血液成分都有關係。並不是很多人誤以為的「血稠」就是血脂高了,要堵住血管,容易產生發生血栓的意思。

既然是血液流變學的一個說法,很多人會問,那跟發生心血管事件比如腦梗、心梗有關嗎?

實話告訴你,血液流變學檢查迄今與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事件發生的相關性較差,臨床上不會憑血液流變學檢查結果來預測或者診斷疾病(包括事件),不會因此決定誰需要使用抗栓藥物,也不會據此判斷治療的效果。

Q2 血流變檢查,有必要做嗎?

答案是:徒勞無功!

「血稠」還是「血稀」,往往是上面剛說過的血液流變學的檢查結果。做臨床血流變學檢查,實際上是想通過體外的辦法,模擬體內血液流動狀況,對血液的凝固狀態作出判斷,以期對將來的血栓形成以及血管事件進行預測。

但臨床血流變檢查卻不靠譜,它會受到標本採集、運輸、處理、保存,以及儀器、試劑、方法學等多種因素影響,而且,血流變受機體自身影響很多,甚至你喝完水、跑完步前後差別都很大。

同一份血標本放不同機器上檢測,甚至同一台機器上前後測定,得出的結果都不一樣,所以,它不能如實反映體內真實的血液凝固情況,更不能起到預測血栓和血管事件的作用。

Q3 「血稠」,就要點滴通血管?

答案:壓根沒有根據!

所謂「血稠」不是預測將來會不會發生中風的指標,點滴疏通血管更是沒有根據。

這種理念害人不淺,不僅沒有用,浪費時間錢財,搞不好還會出問題。一些注射劑貌似能疏通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腦血栓,實則沒有科學依據!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出現對腦卒中後每年定期點滴和不點滴進行科學的臨床對比研究。點滴可能發生過敏反應等不良事件,誘發或加重疾病。

Q4 被說「血稠」,怎麼辦?

血液流變學是物理學上的一個分支,血流變檢查卻不可靠。「血稠」「血稀」也不是體內水多、水少和血脂高、低那麼簡單的事情。

中老年人群特別是已經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的患者,必須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及時乾預。

健康生活方式能預防各種危險因素(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的出現;及時發現和控制各種危險因素能夠減少和延緩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高危或極高危患者使用他汀+阿司匹林能夠預防發生血管事件;發生一次血管事件後,要通過有效的二級預防防止再發生血管事件,最終防止血管性死亡。

總之,別再被「血稠」這種不科學的理論蒙蔽了!也別動不動就點滴「通血管」了。

Q5 既然血稠不是預測血栓和血管事件的依據,那預防血栓、血管事件,該關心什麼?

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事件的主要危險因素是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吸煙,其他還有遺傳因素、生活方式與代謝綜合征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很多人不注意生活方式健康,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難免找上門來,得病是自然的。

高血脂,確切來說叫血脂異常,包括高膽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心血管危害最大,膽固醇會像水垢一樣沉積血管壁形成動脈粥樣斑塊,阻塞管腔引起心肌缺血和腦缺血;如果斑塊破裂就會形成急性血栓引起腦卒中和心肌梗死。

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事件(如中風、心梗),主要是要調節血脂,同時控制好血壓和血糖,戒煙、運動,保持合理健康的膳食習慣等。

與其做血流變檢查,偏信「血稠」這樣一種概念,想盡辦法改善「血稠」,倒不如多關心自己的生活方式,定期檢查血脂、血壓和血糖等,這才是正道!

靠血流變診斷血稠,點滴防腦梗,要麼有人別有用心,要麼有人太愚昧。

本文首發:健康時報

- End -

看過,請點這裡

↓↓↓↓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