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張圖,測是否濕氣重,揉一窩,喝二茶,按三穴,濕氣不再來!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

非常恰當的形容了,一旦濕邪上身,祛濕將成為一個非常大的難題。

從中醫角度來看,濕邪可以說是萬病之源。

濕邪有兩大來源:

一個是外部原因,氣候潮濕、久居濕地、涉水淋雨,濕邪可從外侵襲人體,稱之為外感濕邪。

另一個,是體內臟腑功能不調,也可導致濕邪內生

所以,預防濕邪入侵,要注意兩點,那就是要防「外濕」,更要防「內濕」。

防外濕

外出時要帶好雨具,以免雨淋。

在外不慎淋雨或涉水後,要及時將身體擦乾,更換衣服。

不宜在游泳池或澡堂內長時間浸泡、洗浴。

睡前洗髮,一定要吹乾後再入睡,切不可濕發入睡!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盡量打開窗戶通風換氣,讓陽光照射到室內;而陰雨天或霧霾氣象就要少開窗戶了。保持室內濕度不高於60%更有利於身體健康。

防內濕

這些食物,都易「生濕」,在多濕季節,最好少吃以下食品,以防機體生內濕。

煎炸、燒烤食物,如炸薯條、炸雞、燒鵝、燒乳豬......

辛辣食物,如麻辣火鍋、川菜、湘菜,過食辛辣食物,會生內熱。

冰涼食物,如冷盤、冰啤、冰淇淋 ,過食冰涼食物,易損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體內是否濕氣重呢?

別著急,一張圖,來自我判斷!

一張圖,自測體內是否濕氣重?

濕氣,分為兩種:

第一種:濕熱

特點:舌質偏紅、舌苔黃膩,小便黃,易長濕疹,怕熱等!

第二種:寒濕

特點:吃很明顯、舌質偏淡、舌苔白膩、小便清長且多、怕冷等!

揉一窩,喝二茶,按三穴,濕氣不再來!

揉一窩——膕窩

膕窩,就是雙側膝蓋後方的凹陷處。

膕窩為十二正經中肝經、腎經、膀胱經經脈循行區域,膕窩正中穴位為委中穴。

膀胱經又是人體大的排毒祛濕通道,因此,按摩委中穴,可以有效的幫助身體進行祛濕。

做法:把手掌搓熱,來回搓擦兩側膕窩,間斷按壓穴位,也是以局部發熱、酸脹為宜。

喝二茶:

——茶1:喝蒲公英五方草茶,祛濕熱

材料:蒲公英根、赤小豆、薏苡仁、淡竹葉、五方草、槐花、芡實、綠茶

做法:

1、野生蒲公英根洗凈,切段,烘炒製成茶,備用;

2、赤小豆、薏苡仁,炒熟,備用;

3、淡竹葉洗凈,炒製成茶,備用;

4、新鮮五方草,切段,烘炒製成茶,備用;

5、槐米、綠茶、炒製成茶,備用;

6、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苡仁0.7g、淡竹葉0.2g、五方草0.1g、槐花0.1g、芡實0.3g、綠茶0.2g,全部碾碎,做成1個茶包即可。

喝法:每次取一包,熱水沖泡,靜待3-5分鐘,飲用即可!

解析:

蒲公英,擅長祛濕熱,可瀉火、利尿、除濕,改善濕熱所致噁心、舌苔發黃等症,並且蒲公英有利尿散結之效,可以幫助人體排除更多毒素!

五方草,歸肝、心、脾、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之效。

赤小豆,健脾利濕、消腫解毒,值得注意的是,要選用赤小豆,而非紅小豆,切莫選錯了!

薏苡仁,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芡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

淡竹葉以滲濕泄熱見長。槐花可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綠茶不發酵,多種成分幾乎都保留下來,祛濕效果最佳!

幾種搭配在一起,去除體內濕熱,效果尤佳,不妨試試!

——茶2:喝砂仁生薑大棗茶,祛寒濕

材料:砂仁,生薑、大棗、蜂蜜

做法:

1、大棗加水煮熟晾乾,備用;

2、生薑切片,加蜂蜜炒製微黃,備用;

3、砂仁,洗凈,備用;

4、取大棗、生薑、砂仁,用沸水沖泡5分鐘,飲用即可!

砂仁可以辛溫燥濕、醒脾,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的良藥。

生薑,溫中散寒,可以健胃活血,用於脾胃虛寒、泄瀉清稀無臭味、腸鳴腹痛者。

配以甘溫的大棗,起到很好的祛寒濕功效。

按三穴:

——穴位1:承山穴

承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是人體陽氣最盛的經脈的樞紐,所以,它能通過振奮太陽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

輕輕按壓承山穴會有酸脹感,說明體內有濕氣;按揉一段時間之後,身體會微微發熱,說明濕氣已經在散發出去了。

——穴位2:足三裡

濕氣與脾胃不好有關,而足三裡,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濕當然也少不了它。

用大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裡穴處,作點按活動,一按一松,每分鐘按壓15~20次,每天按壓約5~10分鐘。

按摩時,有酸脹、發熱的感覺為宜。這時起到健脾消化、陽氣生髮,濕邪減少。

——穴位3:陰陵泉

陰陵泉穴,是脾經的合穴,具有排滲脾濕,健脾利水,通利三焦之功用,經常按一按,幫助身體祛濕排毒!

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處。

稍微用些力點按此穴,再開始揉按,按摩5-10分鐘左右,或者拇指指端放於此穴,先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再點按半分鐘,至局部有酸脹感。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