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將「愛滋溺水者」儘早撈上來

特約記者段文利:我國愛滋病防治近年來取得顯著效果,但臨床上仍有一小部分感染者進入愛滋病晚期、病情危重時才被診斷,因而喪失了治療機會更快走向死亡。這些人為什麼被延遲診斷進而危及生命?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李太生教授團隊分析了協和醫院乃至北京市4家愛滋病治療定點醫院收治的住院患者資料後發現,縮短診斷時間,有賴於加強綜合醫院及基層醫院對愛滋病臨床表現及機會性感染疾病的辨識力、敏感度。

李太生團隊回顧性分析了1997年~2012年在北京協和醫院住院治療的279例愛滋病患者的資料,發現有72例(佔25.8%)是在該院就診時獲診斷的。對這72例患者做進一步分析後發現,他們從出現癥狀初次就診到最終獲得愛滋病診斷的中位時間達63天;標誌免疫功能受損程度的CD4+T細胞計數中位數竟低至30個/微升以下(CD4+T細胞200個/微升以下,即診斷為愛滋病病期);出現愛滋病指征性疾病(機會性感染疾病)的病例高達57%,其中肺孢子菌肺炎(PCP)31例,結核7例,此外還有食管念珠菌病、巨細胞視網膜炎(CMV)等。與此同時,研究團隊發現,這72例患者中有71例在獲得診斷之前多次就診於多家醫院(多個科室),但在歷次就診過程中未被疑診HIV感染,因而未獲及時的HIV抗體檢測。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進一步對北京市4家愛滋病治療定點醫院收治的來自全國各地的1888例住院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了相似特點:基線CD4+T細胞計數中位數低至33個/微升,其中161例死亡病例的基線CD4+T細胞計數中位數僅為15個/微升;發生最多的機會性感染同樣為肺孢子菌肺炎(554例)和結核(529例),其次還有念珠菌病(327例)、巨細胞病毒病(206例)、隱球菌腦膜炎(68例)、馬爾尼菲青黴菌病(72例)、弓形蟲腦病(23例)及鳥分枝桿菌感染(10例)等。研究還發現,與死亡原因最顯著相關的因素是基線CD4+T細胞計數過低、確診時間太晚,患者治療被延誤。

既往針對接受國家免費抗病毒治療的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研究表明,治療開始晚和治療前CD4+T細胞計數低於50個/微升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死亡的最重要危險因素。李太生團隊的上述兩項研究顯示,導致治療開始晚和治療前CD4+T細胞計數低的最主要原因是發現晚、診斷晚。縮短愛滋病晚期患者的診斷時間仍有很大的提升太空。

儘早發現感染者、儘早開始抗病毒治療是愛滋病防控的核心措施。那麼在臨床上如何更早地發現並診斷愛滋病?李太生建議,愛滋病患者往往因各自不同的臨床狀況到相關學科就醫,並非都首診於感染科或傳染病專科醫院。例如上述研究中,協和醫院新診斷的72例病人,就來自感染科、急診科、呼吸科、神經內科、普通內科、風濕免疫科、內分泌科、消化內科等12個學科。因此,需加強全國綜合醫院及基層醫院對愛滋病常見體征的熟悉度,要提升對愛滋病機會性感染疾病的辨識力。

李太生說,已頒布的《中國愛滋病診療指南》列出了愛滋病的常見癥狀和體征,如不明原因的不規律發熱38℃以上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腹瀉(大便次數多於3次/天)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半年內體重下降超過10%、反覆發作的口腔真菌感染、中青年出現癡呆、皮疹等。當患者有上述表現時,醫生要高度敏感,要結合患者流行病學史考慮進行HIV抗體檢測,以便及時診斷。有高危行為的人群如果出現這些癥狀,也要有及早去看病的意識。

為縮短診斷時間,臨床醫生還需要對愛滋病機會性感染疾病有較好的辨識力和敏感度,要了解愛滋病患者出機會性感染的疾病譜可因國家、人種甚至地區的不同而相異。中國愛滋病患者最常見的機會性感染病種是肺孢子菌肺炎,這一點與國際一致;歐美國家常見的弓形蟲腦病在我國並不多見;馬爾尼菲青黴菌病在我國多見於南方地區,而少見於北方。這些都提示臨床醫生應重視對患者流行病學和臨床特點的綜合考慮,以提高診斷水準。

李太生教授簡介:

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感染內科主任。衛生部愛滋病專家顧問委員會臨床組組長,中華醫學會感染性疾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兼愛滋病學組組長、曾任中華醫學會熱帶病和寄生蟲分會主任委員。共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在SCI收錄的雜誌上發表論文50餘篇,被他人引用超過2500次,曾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成果獎。此外,還獲得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代表、第八屆全國青年科技獎和全國「五一」勞動獎,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材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84年畢業於廣州中山醫科大學,並獲學士學位。1990年獲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碩士學位,93年至99年在法國巴黎PITIE醫院學習工作,並獲博士學位。1998年被法國授予"優秀外國醫師獎--維多利亞雨果獎",是首次獲得該獎的中國人。1990年在國內讀碩士學位期間建立了ELISA法測定血清G-CSF水準,該發現已獲國家專利經國家批準用於臨床發熱的診斷及鑒別診斷,並獲1996年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3年-1999年在法國學習期間先後在《科學》、《自然醫學》、《柳葉刀》等雜誌上發表數篇論著。於1997年首先提出了愛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重建的新理論。這一科學發現為愛滋病病人的治療打開了新的希望之門,在愛滋病的研究中具有裡程碑性質。

於1998年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優秀留法學生,獲得了1999年度法國優秀外國醫師獎,是首次獲得該獎的中國人。《新華社》為此發了全國通稿。

1999年回國後在協和醫院創建了臨床細胞免疫實驗室,建立了中國正常人的T細胞免疫功能正常值。並對中國愛滋病病人的免疫改變和免疫功能重建進行了開創性研究,獲得了北京協和醫院2001年度科研成果一等獎。回國以來,在各會議補習班做有關愛滋病的講學報告近百次,聽講學員上萬人,為國家培訓了一大批防治愛滋病的骨乾力量。現負責著包括歐盟美國NIH的愛滋病CIPRA項目和國家"十五"突破在內的多項國際國內科研課題。

1998年被法國授予"優秀外國醫師獎--維多利亞雨果獎"是首次獲得該獎的中國人。李太生於1993年10月~1999年1月在法學習工作,在此期間他曾與法國同行合作在恢復愛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並在《科學》、《自然醫學》、《柳葉刀》等國際權威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獲得國際醫學界的高度評價。

在2003年春季北京抗擊SARS的戰鬥中,一直戰鬥在第一線,是協和醫院抗SARS專家小組成員,並出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非典」突破小組臨床科研組組長,同時是科技部、衛生部「非典」聯合突破小組專家之一。

共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其中在SCI收錄的雜誌上發表論文共40篇,被他人引用2000多次,曾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成果獎。此外,還獲得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代表、第八屆全國青年科技獎和全國「五一」勞動獎,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材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將愛滋病帶到美國大陸的「0號病人」?或許只是時代最大的替罪羔羊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