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最欣賞的女同學生了4個孩子,更牛的是,她不焦慮

今天我們有個同事

寶寶才出生

本來交給婆婆帶

結果婆婆第一天帶娃就暈過去了

家裡要求她辭職回家帶娃

她哭著和我們說她並不想走

我們團隊都很不忍

希望她能在家SOHO工作

可是

我們有很多粉絲媽媽們

確實很難找到能在家Soho的工作

要不接受老人帶的現實

要不多賺錢請阿姨保姆

中國的0-3歲孩子照顧教育服務太少

在孩子去幼兒園前女性都很難好好工作

這是不爭的事實

可是

硬幣的另一面

有些媽媽確實憑著自己的能力

可以走出不一樣的人生

看看下面這位

真的值得大家感受一下

過去一周一直在外。自己租了個車從上海開到江蘇,又開到浙江,然後昨晚回到上海。這是我自十幾年前拿了中國駕照後,第一次在國內開車,也是第一次在國內租車。雖然坐車要安全、輕鬆得多,但我也很享受走出舒適區、一個人駕車出行。這樣一輪下來,我感覺自己在國內開車的技術性問題,算是基本解決了。

然後今早,看到文章《41歲,她去倫敦留學;1年後,她這麽說……》,有讀者Joyce Huang留下的這麽一條:

“不管是31還是41,咬咬牙對自己下狠功夫,也許並非為了the most or the best, 但必定是為了better——讓自己變得更好。欣賞你和文裡人的勇氣。”

我特別理解和認同Joyce說的,“讓自己變得更好”,就像我一直在說的,“生命精進”。但此時此刻的我,再看到“咬咬牙對自己下狠功夫”這樣的話,會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我回復她:

“其實只要認真投入地做事,未必需要咬牙切齒般的狠勁兒,開開心心地、盡興地把事兒做了就好:)”

就人生態度而言,如今的我會認為:

那種發狠般的努力,其實往往意味著目的性太強,而目的性太強,則很容易導致焦慮。因為結果不可控,而人的本能,卻總是想要“控制”,甚至是控制一切。當人產生“失控感”時,便必然會產生焦慮,最後更告訴自己:要咬咬牙,要下狠功夫來達到目標。

最後,我們往往隻惦記著結果的實現與否。我們的快樂隻維系於目標的是否達成,卻損失了本可以在過程中收獲的大量快樂。

但真正的快樂人生,真正有能力快樂、不那麽焦慮的人,其實,恰恰是那種能從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投入過程本身乃至忘了結果的人。

但這可能已經是現代人最欠缺的一種能力,也是現代人普感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今天,我想給大家寫一個好朋友的故事。正如標題所言,她生了四個孩子,可她最牛的地方是,她不焦慮。

攝於浙大玉泉校區旁的靈峰踏梅

上周五,我驅車四個多小時從南京開到臨安,去浙江農林大學看望我大學時代最欣賞的一位女同學琴華。我們19年未見,再見時她已是四個孩子的媽媽。

嚴格說,琴華不是我真正的同班同學,但我們同屆,我讀新聞,她讀歷史。大一大二的時候,我們的宿舍就隔著兩間。大學四年,在同學中,她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每每想起她,我都會心頭一暖。

為什麽那麽欣賞她,喜歡她?

一方面,是因為她非常聰慧、有才華——她最大的聰慧不是學術上的,雖然她成績也非常之好,她的大聰慧之處,在於她很早便有了一種極為豁達、從容不焦慮的人生態度。

攝於浙江農林大學東湖

所以她在學習的時候,你會覺得那是一種真正的快樂學習,是單純地因為求知欲而推動的學習。我至今記得她手舞足蹈、興奮地跟我推薦自己喜歡的歷史老師,然後我們便經常一起去聽這位老師的課,醉心於求知本身帶來的滿足與快樂。她似乎從來也沒在意過考試成績,但最後她總是考得很好。而她,也並不以此沾沾自喜。她描述花香時的喜悅與生命力,遠遠超過了她談及自己的成績。

她是一個能夠快樂、熱情地去做任何事情的人,而且很有感染力。我們除了一起談學問,談人生,互相推薦好書,也會一起去爬山,一起打乒乓,一起去吃好吃的。

今天的我,自認終於成為了一個非常自給自足的人,無論是能量上,還是快樂上。但大學時代的我,卻時常需要在她的身邊取暖。

那時候的我,遠不如她早慧、成熟、豁達,會因為很多小事情生出小煩惱。每每我有煩惱時,最愛的便是找她談心,因為,每次和她聊完,我就被很好地治愈了,且能量滿滿。在我大學四年裡,她一直都是那個溫暖的知心姐姐(其實她比我小一個月),就像我的“加油站”,而且永遠“滿油”,永遠沒有不耐煩。因為,她有一顆非常非常溫暖、慈善的心。

她對人的好,常常讓我想起“無私”這個詞。我這一生,大約不會用“無私”來形容任何人,包括我自己,但是琴華,卻是我會想用這個詞來形容的人。

哦,她是個基督徒,一個真正的、虔誠的基督徒。

一個善良慈愛到一定程度的人,大約是不會再焦慮了吧。因為心裡總是想著自己的人,一般都會過於看重得失,得失心重了,便生焦慮。

一個真正“能愛人”的人,在播撒愛的時候,其實並不曾求回報,而不求回報,便不會生煩擾。可往往,你用心“愛人”,也會收獲他人用心的愛。這就是好的能量交換。

我至今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時,她說給我聽的一句話:“有希望,有事做,能愛人。”那來自於一本我如今已不記清名字的書。但這句話,連同她說這話時的神情與態度,至今影響著我。

就這樣一個美好的人,我們中間卻失散了十幾年。

攝於浙江農林大學東湖

感謝微信,讓我們又聯繫上。

19年前,大學一畢業,她就和當時在北大讀研的男朋友結婚,一起赴美留學了。那個時代,我們都還沒開始用電子郵箱,也還沒開始用qq,msn。我們失散了很久。

她後來在美國讀了三年書,拿了兩個研究生文憑,可是畢業後工作沒多久就懷孕了,之後的十幾年,她陸續生了四個孩子,徹底就做起了全職主婦。她先生在美國的大學裡謀了教職,承擔一家人的生活開支。這個3月起,因為她先生來浙江農林大學做半年的訪問學者,他們一家六口人回到了中國。

這才有了我們闊別19年後的見面。

琴華依然像過去一樣“暖融融”的,依然像個會發光的小太陽,活得生氣勃勃又快樂。即便是做了全職家庭主婦,一人帶著四個孩子,也全然不見焦慮。

這既讓我意外,又不意外。

原本,在我的想象裡,一個帶著四個男孩的媽媽,從4歲到14歲,每天必然活得兵荒馬亂,各種被熊孩子煩擾。如我親眼所見,4歲的男孩果然也是需求多、話多,甚至還會哭鼻子。但同樣是這些事情,不同的心態去面對,呈現出的姿態是全然不同的。

一個人一旦有了從容不焦慮的能力,她其實就能笑呵呵地面對一切。

琴華和我說,如果她嫌煩,覺得無法承受,怎麽會生4個。我忍不住問她怎麽做到的?她答:

從懷孕到哺乳到帶孩子、教育孩子,她都是帶著順其自然的愉快心態,從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感受快樂。

所以,當別的母親為帶孩子而各種煩惱時,她卻有能力快樂地、“一視同仁”所有的經歷。

孩子跟你哭鬧,如果你覺得他是在哭鬧,是困擾,你便會覺得困擾。可如果你覺得孩子的哭鬧只不過是他的一種表達方式,你試圖去聆聽和溝通,這就是一種大人與小孩間的對話。

攝於浙江農林大學東湖

對於人生經歷,沒有分別心,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之所以會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在開頭那篇文章的文末,我還看到這一條留言:

“我在43那年去英國留學了2個星期,實在沒有太多的時間,而且就是去讀語言而已,但人生在那段時間真的是不同的,你不是別人的媽媽、妻子、下屬,你不要去考慮賺錢、工作、教育子女,你只是你自己,這種感覺只有體會過才知道珍貴。人生就是場旅遊,希望自己能看到不同的風景。”

我想說:

能珍惜、享受每一種人生角色,珍視每一段人生經歷,沒有分別心、比較心,那麽每一種體驗都是可以讓我們快樂的。

對他人要沒有分別心,對自己也需要。

我們不生出“這種人生體驗比那個人生體驗更高級”的想法,我們會珍惜每一個正在度過的此刻與當下。

唯有當下,才是有意義的。

攝於浙江農林大學東湖

琴華之所以帶四個孩子還不焦慮,還在於她對孩子有信任和信心。

曾經有一年的時間,琴華志願翻譯一本基督教史方面的書,純屬義務勞動,但工作量巨大,那一年她家老大才四歲,她沒能在孩子身上放多少精力,有點順其生長的意思。

一方面是不得不,另一方面也是覺得,放得開一點又能怎樣呢?事實是,等老大五歲去上kinder garden, 老師告訴她,孩子的語文水準很棒,已經是二年級的水準。(爸媽營微信號:bamaying)

所以,信任很重要。

我這次回來見了幾個老同學,也見了一些朋友。結果發現有孩子的,普遍很焦慮孩子教育的問題,基本每個晚上都要陪孩子做作業。然後我就反問了一個朋友:為什麽你覺得陪孩子學習是必須的?你小的時候,也是父母陪著做作業的嗎?

結果是,我們都不是父母陪著做作業的小孩,可我們都成績很不錯。

如果我們自己小時候也並不需要父母陪著做作業,我們為什麽要認為今天的孩子就需要父母陪著做作業?

這其實反映出了大人對孩子的不信任,從自律精神到學習能力。

一方面,這個不信任,背後其實是一種控制欲。你希望通過自己的深度乾預,讓另一個生命主體,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可一個人連自己都未必能控制,又怎麽可能完全控制另一個人。於是,面對不可控的結果,徒生焦慮。

另一方面,這種來自大人的不信任,其實喚起的也是孩子對自己的“不信任”。孩子會認為,離開了大人的監督、幫助和輔導,我一個人是無法獨立完成作業的。於是,對於大人而言,不能陪伴孩子做作業會成為一種焦慮;對於孩子而言,沒有被陪伴,也成為了一種焦慮。彼此的束縛與捆綁。

界限不清、信任缺失,都會導致焦慮。

而回歸到教育本身,如果一個孩子一直要靠父母陪著才能按時、高效地完成作業,我認為這樣的教育是非常失敗的。教育的本質,歸根結底是培養出一個獨立的人。

做父母的,提供給孩子學習環境和機會,提供各種教育資源,配合學校教育給予良好的家庭教育,但卻並不必須把自己緊緊地“捆綁”在孩子的具體知識學習上。如果孩子不能獨立學習,要做的,大約不是陪孩子學習,而是讓孩子學會獨立學習。

攝於浙大玉泉校區旁的靈峰踏梅

如果每個孩子都需要父母親給予具體而微的學習輔導,琴華大約是不敢生四個孩子的。

琴華自己很獨立,所以她相信她的孩子也能很獨立。她對孩子的信心,正反映了她對自己的信心。對自己、對他人有信任和信心的人,自然是不容易焦慮的。感覺一切都可疑、會失控的人,會更容易生出焦慮來。

養四個孩子,對於琴華而言,唯一困擾的大約就是睡眠不足。因為經常半夜起來要喂奶、換尿布之類。但她也因此養成了隨時隨地打個小盹的能力。你看,我們人類其實適應能力很強。我看琴華的皮膚、健康狀態都非常好。

如今,琴華正在快樂地學習希臘文、德文與西班牙語。並沒有什麽具體目的,只是因為享受語言學習本身的快樂。

絮絮叨叨又寫了蠻長,今天說琴華的故事,一方面既有我作為老友的回憶,更希望能為一些容易感到焦慮的朋友帶去一些啟發。

最後,總結下,如何不焦慮或者緩解焦慮?

最重要的,大約是沒有分別心。對結果和過程沒有分別心,對所有的經歷沒有分別心。然後,熱情飽滿地盡情投入。

不執著於“結果”,而是帶著快樂的、盡興投入的心態去投身過程本身,仔細體會每一種、每一段過程中的細節與美好,而不是為了某個結果逼自己發狠般的努力,這可能是通向快樂人生的根本。

比咬牙刻苦更高的境界,是快樂地投入。

此外,還要學會舉重若輕、學會信任吧。能夠信任的人,容易快樂。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講,一個人如果容易快樂,自然也就不容易焦慮和抑鬱。

最後,能愛人是一種美德,能愛人的人,不太過度關注一己的喜怒哀樂與得失,也不易生焦慮。那自然是更高的境界了。

攝於浙大玉泉校區旁的靈峰踏梅

爸媽營後記

每天我們後台都有媽媽們說

生孩子沒老人給你帶

還能怎麽樣?

那種又要美又事業成功的媽媽們

多半都有人幫忙帶娃

那普通媽媽怎麽辦?

可是,說得殘酷一些

每個人有多少優秀

就能有多少特權

開篇我們說過我們那個同事

大家都捨不得她

除了我們很理解同情她的困難

另一方面確實也因為

她有工作能力、貢獻和熱情

她有自己的價值

因此她值得我們尊重她,給她特權

這其實都是對等的

所以,希望媽媽們

能努力提升自己

哪怕不得不暫時在家帶娃

也能不要放棄的成長

現在網絡那麽發達

在家可以上網課,帶娃也可以聽

兼職也可以試試

總之,千萬別太早放棄自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