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嘉慶為何禁止屬下給他送禮 送如意者還要重重處罰?

在清朝時,逢年過節接受官員的禮品貢獻,是皇帝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有朋友可能會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還需要收別人的錢?其實,清政府和皇室的財產是分開的,公帑是國庫,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隨意挪用,私帑則是內務府廣儲司,用來養活紫禁城皇帝一大家子人。在此之外,皇帝還有個人的小金庫,供自己花費使用。

在進貢的禮品中,最常見的自然是金銀珠寶,而其中以如意最為流行。清朝時贈送如意,是起源於雍正朝,後來逐漸變成了滿洲習俗。

如意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有幾個優點:第一,如意一般材質名貴,做工精致,價值比較高,送給皇帝不丟臉。第二,給皇帝送金銀太過俗氣,如意顯得更加高雅。第三,如意的名字包含吉祥的寓意,也能討個好彩頭。

清朝時官員的薪水比較低,所進貢的如意,一般都是搜刮的民脂民膏。進貢如意既不用花自己的錢,還能和皇帝聯絡感情,大家的積極性自然很高。

乾隆皇帝剛登基時,一開始還表了個態,說你們每次逢年過節就送如意,給老百姓的負擔太重了,以後我來當皇帝,你們就別再給我送如意了。不過,乾隆剛把前門堵死,又開了道後門,說大行皇帝(雍正)剛走,如果是送給他的如意,還是可以進貢過來的。

下面臣子一聽,雍正都已經死了,他要如意有啥用,還不是送給當今聖上的。於是,乾隆的禁令相當於一張白紙,大家該送還是送。

後來嘉慶登基時,乾隆還當了3年多太上皇,這段時間裡,臣子們還得每次進貢兩柄如意,一份送給皇上,一份送給太上皇。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嘉慶四年(1799年)。

乾隆在世時,嘉慶連著收了好幾年如意,還收得很開心。而乾隆甫一駕崩,嘉慶立馬變臉,發了一道諭旨,禁絕大臣貢獻:

“諭內閣:朕恭閱皇考朱筆,有嚴禁內外大臣呈進貢物諭旨二道。聖訓煌煌,垂誡至為明切。……所有如意玉石銅瓷書畫掛屏插屏等物,嗣後概不許呈進。……再年節王公大臣督撫等所進如意,取兆吉祥,殊覺無謂。諸臣以為如意,而朕觀之轉不如意也,亦著一並禁止。經朕此次嚴諭之後,諸臣等有將所禁之物呈進者,即以違製論,決不稍貸。”

我們仔細分析,這道諭旨有很多有趣的地方。首先,嘉慶說禁絕貢獻,是根據乾隆的旨意做出的。但為何乾隆沒死的時候不拿出來說,要等乾隆死了,才翻出他幾十年前說過的話來做文章呢?顯然這是嘉慶自己的意思,只是在乾隆沒死前,不敢發作而已。

還有一點,就是大臣們進貢的東西很多,但嘉慶卻專門單拎出如意一項來說事。說你們覺得送如意很如意,但我覺得就很不如意,以後誰敢再送必嚴懲不貸。這句話說得也很奇怪,聽起來有點拿如意來撒氣的感覺。

但結合起嘉慶同一天發的另一道諭旨來看,嘉慶對如意的厭惡,也就解釋得通了。這另一道諭旨,是公布大貪官和珅的二十條罪狀,而其中第一條是這樣的:

“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冊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諭旨。而和珅於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機密,居然以擁戴為功。”

乾隆在正式冊封嘉慶為皇太子前,和珅提前知道了消息,在冊封前一天送了一柄如意給嘉慶,暗示自己擁戴有功。嘉慶本人並不討厭如意,但對和珅卻是極度厭惡,所以在當時一看到如意,想起曾給他送如意的和珅就生氣,因此說出“朕觀之轉不如意”的氣話來。

嘉慶頒布禁令的最初幾年,確實沒人敢再送如意,來惹皇帝不開心。但如意畢竟是好東西,過了沒幾年嘉慶氣消了以後,又慢慢想起如意的好處來,貢獻之禁令也稍有放鬆。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嘉慶還專門下了一道諭旨,規定幾品以上的官員才準送如意,那已經相當於直接開口向下屬要了。如此一來,官員進貢的歪風,也卷土重來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