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何通州八裡橋之戰,會成為蒙古騎兵的悲壯挽歌

蒙古騎兵13世紀由成吉思汗創建,戰術靈活、智勇兼備,橫掃亞歐大陸。到了清朝,蒙古騎兵助力清朝打天下,仍然是不容小覷的隊伍,然而有一場戰爭,被稱作是蒙古騎兵的悲壯挽歌,這就是著名的通州八裡橋之戰。

通州八裡橋之戰,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蒙古騎兵對陣英法聯軍。

當是清兵帶頭兒的是博多勒噶台親王僧格林沁,他是成吉思汗的昆弟哈布圖哈斯爾的後裔,是當時叱吒風雲的名將。1860年8月天津大沽失陷,僧格林沁統率蒙古部隊從天津撤防退至通州、八裡橋一帶,準備與英法聯軍激戰一場。

開戰前,清兵人數三萬九千多人,其中包括蒙古馬隊一萬人,而英法聯軍有一萬八千多人。單單從數字比較,明顯是清軍佔據優勢,然而這場大戰的特殊之處,在於這是冷兵器部隊與火器部隊的較量。

圖【八裡橋之戰】

1860年9月,雙方在八裡橋開戰,其中彪悍的蒙古馬隊以及不怕死的蒙古勇士們,向敵陣勇猛衝鋒。但是他們面對不是13世紀的歐洲人,而是殺傷性極強的新式槍炮。以血肉這軀去迎戰鐵鑄的大炮,結果可想而知,三萬九千人的清軍傷亡過半,伏屍遍野。僧格林沁的皇家大旗,也落入了勝利者的手中。

再看英法聯軍這裡的傷亡人數,竟然僅有10人左右。

這場戰爭讓英法聯軍很是得意,還有個法國人寫了一本書,名為《中國遠征記》,遠征遠征,話裡話外均透著得意,似在宣告這不是打仗,而是武裝遊行。

圖【八裡橋之戰】

雖然有些得意忘形,但是這個法國人對於蒙古騎兵的勇敢,也如實作了記錄:“炮彈和子彈無法徹底消滅他們,騎兵們似乎是從灰燼中重生。他們如此頑強,以至於一時間會拚命地衝到距大炮只有30米遠的地方。我們大炮持續和反覆地排射,炮彈於他們的左右飛馳,他們在炮火中倒下了。”

在戰爭開始時,清軍的確靠著騎兵的勇敢突破了防線,但英法聯軍立即改變了策略,不僅用上了開花彈,而且還讓步兵呈現出空心方陣,據說這是經歷拿破侖戰爭總結而改造的方陣列隊,專門用來對抗騎兵。

法國德裡松伯爵在他的書《翻譯官手記》中記錄:“我們的炮彈造成了成批的殺傷。死神一刻也沒有歇手,卻並沒有嚇倒這些不靈活卻勇敢的鬥士,他們寸步不退。”

圖【八裡橋之戰】

通州八裡橋之戰中,英法聯軍作為工業革命後的現代軍隊,從歐洲火藥桶以及一系列殖民地戰爭中錘煉出來,從戰術組織、訓練水準、武器裝備等方面,對於冷兵器軍隊是一種全方位碾壓,這是兩個時代的戰爭,而蒙古騎兵最後的英勇,也成為戰爭史上最為悲壯的挽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