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分娩後:坐月子除了少乾活,這十個要點別隨便,熬出月子脫胎換骨

懷孕到分娩,不僅是孕育新生命的過程,對於媽媽來說,也是一次「重生」的過程。每一個女人,更新做母親之後,都要脫一層皮,其中的酸甜苦辣,各種煩憂與滿足,只有自己能體會。有做母親的快樂與自豪,但也有產後恢復問題的困擾,最怕的就是坐月子落下月子病,月子病一旦形成就很難去除,可以說是伴隨著媽媽終生,月子病的痛苦真是難以形容,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作。那麼產後的媽媽們應該如何做好護理養好身體,就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月子喝紅糖水不要超過十天

中國傳統觀念上,女性做月子裡,紅糖水和雞蛋是必不可少的飲食。老人們認為,紅糖是補血的「上品」。專家認為,紅糖確實含有一定量的鐵,但是坐月子補血並不能完全靠紅糖,因為紅糖中的含鐵量很低,不能滿足月子期的女性補血需求。

月子用紅糖補血「返貧」

小張(化名)前段時間剛生下寶寶,婆婆和母親都認為紅糖最養身子了,補血效果很好,她們要求小張每天都要喝好幾次紅糖水,打荷包蛋也不忘放紅糖。可是,當寶寶滿月了,她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原來本該減少或消失的惡露反而增多了。她的臉色也不比生孩子前紅潤,而且總是感覺疲乏,四肢無力。老公帶她到醫院檢查,發現她貧血很厲害。生寶寶是順產,失血也不多,坐月子吃得勤,飯量大,怎麼會貧血呢?醫生詢問了她的情況後,告訴她,她的貧血可能跟過量食用紅糖有關。紅糖是補血的,為何會引起貧血?

產婦食用紅糖不易過頻

對於紅糖的使用,專家認為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紅糖性溫,有益氣活血化淤的作用。由於產婦生產時失血在所難免,因此產後適量喝些紅糖水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不但可以補血,還有利尿、促進惡露排出、子宮恢復等功效。但如果食用紅糖過量,會使子宮蠕動、收縮增強,不利於傷口的修復,特別是容易引起血性惡露增多,造成失血,從而引起貧血。產婦食用紅糖不要過頻過量,每天最好不要超過20克,一般服用時間以7~10天為宜,以後則應多吃營養豐富、多種多樣。

另外,建議產婦不要局限於某一種補血用品,平時吃一些紅棗、南瓜、葡萄和木耳等都有一定的補血功效。其次,紅糖的營養物質並不全面,而且比紅糖有營養的東西有很多。現在的食物多樣化、豐富化,紅糖已經不是產婦在坐月子期間非吃不可的飲食。如果讓產婦在坐月子的時候,刻意大吃特吃紅糖,甚至喝兩到三斤,從而導致產婦過多地攝入熱量。如果產婦願意喝甜味的粥類或者湯類,添加一些紅糖是可以的。

二、產後需要42天的休養

很多新媽媽等孩子出生後,需要度過42天的產褥期。在胎盤娩出到身體器官恢復到正常狀態的話,短短30天並不夠,起碼需要大約42天。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靜養。不是剛生完頭幾天要靜養,在整個產褥期(產後42天)都要在安靜、空氣流通的地方靜養,不宜過早負重及操勞家務。當然產後也要適當下床活動,不可一直躺在床上不動。適當活動可以促進淤血的下排,同時減少感染,防止發生靜脈血栓,有利於身體儘快恢復。另外,不要認為出月子了就可以在此期間乾重活,這很容易患上子宮下垂等疾病。坐月子只是在產後最初的1個月尤為重要,並不是產後1個月新媽咪就能得到徹底的恢復。新媽咪的生理和心理的恢復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1個月以後雖然不用像坐月子一樣謹慎,但生活上也要適當注意。

三、留意傷口有沒有恢復好

關於產後傷口的護理,這裡把產後的傷口分兩種,一種是順產的傷口,包括側切和撕裂;一種是剖腹產留下的手術傷口。

剖腹產傷口

兩種傷口中,剖腹產留下的手術傷口相對更容易護理,只需要保持局部的清潔衛生、透氣就好,每天查看傷口癒合情況,並給傷口消毒。剖腹產表皮的傷口一般在5~7日左右癒合,完全恢復則需要更久。

需要注意的是,睡覺或餵奶的時候,在傷口還未癒合的情況下,最好採取側臥位,但不要朝著傷口一側。有些媽媽睡覺可能喜歡仰臥位,最好保持的時間不要太長,經常調整一下睡姿。

產後在身體允許的情況,應適當的運動,是有助於產後恢復的,但注意產後的運動,以不引發傷口特疼為準。

另外,剖腹產傷口在陰雨天或氣象炎熱時,會有一些瘙癢是正常的。如果傷口發生劇烈疼痛或紅腫,建議就醫檢查。

順產傷口

而順產傷口通常位於尿道口、陰道口、肛門交匯處,很容易發生傷口不愈甚至感染,需要格外注意局部的清潔衛生和保持乾燥。

順產傷口的護理方法:

保持大小便通暢;每天勤換內衣、衛生墊;用溫水清洗會陰;

如感覺傷口疼痛,傷口有紅腫、裂開、流血水、流膿等現象,最好馬上就醫,很可能是傷口感染。

四、不要浪費初乳

所謂初乳,就是媽咪產後的前一周左右乳房內所分泌的乳汁。然而,很多新媽咪不清楚初乳的作用,而把自己珍貴的初乳擠出扔掉了。殊不知,這樣做太可惜了,並且也虧了寶寶。

通常,初乳的分泌量較少,且顏色不白而淡黃色。但是,它卻是寶寶難得可貴的營養品。因為它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及大量蛋白質,而且重要的是它還含有一種抵抗疾病的物質——免疫抗體。

初乳對產後媽媽的好處

1、促進乳汁分泌:第一時間母乳餵養,可以加速乳汁儘快分泌,能使產後媽媽的乳房充盈起來,還可以預防產後乳房增生,乳腺炎,以及乳汁堵塞。

2、幫助子宮收縮:寶寶每一次的吸允,都會幫助產後媽媽子宮的收縮,有利於產後媽媽的身體恢復,還可預防產後出血。

3、增進親子感情:儘早母乳餵養,能夠增進親子關係,寶寶更有安全感。

五、產後多汗應注意清潔

懷孕的媽媽生出寶寶產後出汗量是比較多的,睡眠和初醒時汗量更多,有時後會可浸濕內衣,一般在數日內自行好轉汗量減少,這是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並非身體虛弱的表現。產婦後期要勤換內衣內褲和床單,家裡的居室要常通風,如果不讓新鮮空氣進入室內,產婦在空氣汙濁的室內可能會導致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機會,所以當新媽媽的一定要注意衣物的衛生和房間內空氣的品質,讓寶寶和自己有個健康的環境是很重要的。

六、觀察惡露

產婦生完寶寶後,從陰道排出的分泌物,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惡露。它包括:從子宮排出的血液、壞死的子宮蛻膜組織、細菌及粘液等等。

一般身體正常的新媽媽,產後惡露有三個不同時期,我們可以通過對不同時期的惡露觀察來判斷是否有異常現象。

1、血性惡露:產後1~4天的惡露幾乎都是血性的,含有較多的血液,量也比較多,與月經量相似。

2、漿液性惡露:產後5~10天左右的惡露血量減少,顏色變淡。

3、白色惡露:產後15天以後,惡露的顏色會逐漸變為淡黃或白色,含有大量的白細胞和細菌等成分。

由於每個產婦的身體狀況不同,惡露的數量和持續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一般情況產後3~4周惡露就會乾凈。

如果產後1個月以後惡露不乾凈,為血性,量多,同時伴有臭味,或伴有腹痛、發燒,就應該引起注意,新媽媽應及早去醫院診治,不可忽視和拖延病情。

七、多上廁所

生產之後,孕婦一定要儘可能的早去上一個廁所,因為在生孩子的過程中,會擠壓膀胱,如果及時排尿就能夠幫助膀胱及時恢復到原來的位置,而如果產婦選擇的是剖腹產的方法,就是需要排氣,也就是放屁,排出氣體之後才能吃東西。另外產後能夠進快的排尿,就可以防止產婦的尿路感染,一般來說產後的八小時之內要排小便,而大便應該是在幾天之後才排出。

八,不用忌諱洗澡洗頭,但要忌用涼水。

以前坐月子不讓洗澡和洗頭,可能在父母輩都還是這樣,是因為屋子裡沒有供暖,家裡也沒有熱水器。所以很多父母因為這就是坐月子的禁忌,讓女兒還根據自己那時候的習慣來,其實現在沒必要這樣。

產婦確實怕受涼,這是因為東方人身體素質和產後虛弱造成的。這點我們確實和歐美人沒法比,人種不同,身體素質也不同,所以也沒必要參考外國人生完就洗澡這點。但是在月子裡洗個幾次澡和頭還是完全沒問題的。只要保證浴室和房間溫暖(家裡都有冷氣機控溫),水溫溫暖,洗後頭髮擦乾或暖風吹乾就可以了,良好的衛生有利於身體的恢復,而且不用忍受臟身體,也會讓產婦心情變好。

九、產後及時管理腹部

產後收腹很重要,不管是順產還是剖腹產。產婦剛生產完,肚子變得鬆懈,及時使用收腹產品,可以防止內臟下垂,同時對於產後惡露的排凈、腹痛的緩解、產後子宮、產道的修復都有良好的效果。

十、產後長期臥床

民間有種說法,認為「坐月子」要整天臥床休息,其實這對產婦有害無益。產婦在經歷了分娩這一過程後,體力消耗很大,身體虛弱,感到很疲勞,因此要注意休息。

同時,產婦也要進行適當的活動。一個健康的產婦(包括做了小的手術如側切等),在產後24小時即可下床在室內活動,早下床活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傷口的癒合,有利於子宮收縮和惡露的排出,從而減少感染的機會;同時,還可促進腸蠕動,以及膀胱排尿功能的恢復,使大小便通暢;此外,還可減少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機會,促進盆底肌肉、筋膜緊張度的恢復等。

我們提倡早期下床活動,指的是輕微的床邊活動及產後保健操等,並不是過早地進行體力勞動。在產後6周內,嚴禁提舉重物和較長時間的站立或蹲位。勞動過早、過重,得不到適當休息,不僅會延長全身康復的過程,還可能發生子宮脫垂。因此,產褥期既不能長期臥床,也不能從事過重的體力勞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