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堡壘》票房口碑敗了,怎麽能怪鹿晗呢?

《上海堡壘》正在遭遇一場口碑爆雷影響下的票房雪崩。

影片豆瓣從首日的3.7下滑到3.4,貓眼也僅為6.3分,繼首日票房7000萬之後,在第二天排片的大幅下滑下,截至8月10日17時,投資3億的影片票房依舊尚未破億。

豆瓣短評第一位寫的是:華語科幻電影或始於《流浪地球》,止於《上海堡壘》。

這個慘烈的故事或許說明了兩個道理:第一,付出並不總是能得到回報,第二,世界上最怕的就是比較。

時光倒流至2006年——作家江南的小說《上海堡壘》在《九州幻想》上連載。

再回到五年前,滕華濤拿著還未完成的《上海堡壘》劇本找到鹿晗,希望他出演主角江洋。當時,很少有人相信中國科幻電影能成,但此時人氣巔峰的鹿晗卻意外地一口答應出演。

2013年就啟動劇本創作的《上海堡壘》,是內地最早一批科幻電影項目。此後的2014年9月,遊族文化獲得小說《三體》改編權;2015年,導演郭帆帶著另一部科幻片在中國科幻電影的一片荒蕪之地中啟動,那部電影叫《流浪地球》。

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首先上映,拿下了46.55億票房。先於它啟動的《上海堡壘》直到暑期檔才上映。無形中邁出了科幻電影元年的第二步。

讓時間回到現在,電影路演現場,熱情的粉絲們大聲對著鹿晗呼喊:江洋我愛你。後來太激動了,喊成“Sunyang我愛你”,鹿晗狂拍椅子扶手,笑稱粉絲“走錯廳了”。

現場氣氛一片歡樂,但這部耗盡主創心力的國產科幻大製作卻在這個盛夏掉進了冰窟窿裡。

《流浪地球》之前,中國觀眾質疑中國沒有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之後,所有登場的國產科幻片都必然被拿來和前者比較,它成為了中國科幻的一座山峰,後來者必須翻過去,翻不過去,就會面臨觀眾如潮的質疑。

中國科幻電影行進中的崎嶇艱辛,的確與觀眾無關。

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篇章,會因為一部《上海堡壘》就關上嗎?

我的答案,可能與絕大部分影評人都不同。

天時地利人和,《上海堡壘》是如何遭遇一場雪崩的?

從在一片懷疑聲中登場到口碑坍塌帶動票房滑坡,《上海堡壘》幾乎隻用了24小時。

這一次,國產科幻沒有“真香警告”。

現在很多影評人將這場失敗視作一場必然,恨不得在電影口碑坍塌之後再踩上兩腳,但對於國產科幻片來說,最偶然的並有著不可估量的加成因素的其實是檔期。

電影,首先是輸在天時。

電影犯下最大的錯誤,不是任何一個技術錯誤,而是讓《上海堡壘》在《流浪地球》之後上映。

因為此時,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說法已經甚囂塵上。中國電影觀眾對科幻電影快速崛起的期待仿佛一股洪流,它既可能推動《上海堡壘》走向《流浪地球》式的成功,也可能快速引導評分一路向下,從而席卷掉電影的所有努力。

可惜的是,電影從2013年開始劇本創作,僅劇本打磨就花了三年時間。2016年開始美術指導勘景搭景,2017年9月21日正式開機,12月20日宣布殺青。

正式拍攝時間只有三個月,剩下一年半,都在進行後期特效製作。

這期間《流浪地球》已經上映。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好內容也需要一個好時機來破繭成蝶。在國產科幻電影的貧瘠荒土上,固然《流浪地球》品質不俗,但“矮個中拔高兒”所帶來的紅利也不可估量。

結果就是,《流浪地球》給國產科幻片立下了一個太高的基準線。

到了《上海堡壘》,電影必須比《流浪地球》好看,才能創造驚喜,如果打不過,在許多觀眾眼裡就直接low爆,即使它已經打到了國產科幻電影一個相當高的水準,依然抵擋不住首映口碑質疑引發的狂風暴雨,而質疑一旦成潮,很容易裹挾一切,再難挽回。

滕導自己在採訪中說,《上海堡壘》是站在《流浪地球》的巨人肩膀上,嘗試了科幻的另一條路。

可另一條路又並不好走,在這條路上,電影又輸了“地利”。

原著,就是電影的地利。

原著粉都很清楚,江南的《上海堡壘》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幻小說,而是一個“披著科幻外衣的愛情故事”。原作的主線是男主人公江洋的愛情和人生的成長故事,據說原本是江南寫來紀念自己的愛情。

但從劇本創作初期滕華濤就篤定,《上海堡壘》必須是一部科幻戰爭類型片。

這當然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因為在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顯然絕對不可能容納一部科幻愛情片,這必須是類型片市場高度成熟以後才能夠出現的類型。

可結果就是做出了一鍋夾生飯。

原著的重點本來是在愛情,科幻只是背景,當電影把科幻部分做大,作為以“首部科幻戰爭片”自居的作品,它的科幻和戰爭描寫顯得並不夠扎實。

尤其是缺乏“帶著地球去流浪”那樣的原創概念。

簡單來說,電影的科幻元素,全都是觀眾見識過的,外星人侵入是《獨立日》的風格,作戰工具是《環太平洋》的風格,人物穿著是國產科幻劇的風格,上海的城市背景《變形金剛》出現過,地標建築在《流浪地球》已經冰封過一次了,都不新鮮。

而像面館偶遇、訓練場談心之類的愛情橋段,又顯得太偶像劇了,放在科幻片中顯得很違和。

到最後,在已經看過許多科幻片經典的中國觀眾眼裡,《上海堡壘》既算不上合格的科幻片,也不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愛情片。

到了最後,電影還是輸在了人和。

如果《流浪地球》沒有那麽炸,《上海堡壘》可能也不會遭遇如此殘酷的比較。

《上海堡壘》最致命的,其實是缺乏對科幻世界觀的塑造,沒有細節支撐的世界觀有些虛浮,無法讓觀眾在心中構架起一個真正的科幻時空,從而產生共鳴。這本來是一個高要求,但有了《流浪地球》對末日感的營造珠玉在前,觀眾幾乎不可能原諒。

其實僅就特效部分來說,電影根本沒那麽糟。

四場大戰,三類不同的“捕食者”,外星母艦、上海大炮,城市“陸沉”,這些場面寫起來容易,拍起來的難度極大。電影用了1600個特效鏡頭,不僅特效量大,眾多動態特效還很難。

用滕華濤的話說:“小說一行半,後期一年半。”

從最終效果看,電影特效中的上天、下地、入水,各有精彩。

小說中處於1500米高空、像一口“倒扣的鍋”的泡防禦界面,安置在黃浦江底、戰鬥時會升至江面攻打空中的上海大炮,在電影中的亮相十分驚豔,開炮的場景更是震撼。

防禦體系中最震撼也最悲情的“陸沉計劃”啟動,陸家嘴、靜安寺、武康大樓逐漸塌陷,視覺效果也對得起觀眾。

可是已經見識過《流浪地球》的觀眾,對於電影的努力也許就一句話:特效有多好,沒看出來。超英趕美了嗎?

最遺憾的還是騰導這一次故事的確不算講的很好。

要不斷製造高潮,牢牢抓住觀眾,結果忽略了對故事背景的描述,沒看過原著的可能一頭霧水,看過原著的會說兩個外星文明怎麽就剩一個了?兩頭不討好。

花了大量時間講述了江洋暗戀林瀾的心路歷程。但鹿晗和舒淇之間的CP感又不足。

情感共鳴的打造是《流浪地球》口碑最重要的支撐,是帶著地球回家一舉拉近了科幻與觀眾的心理距離。

說到底,《流浪地球》大獲成功,是因為它打在了觀眾的心坎上,而《上海堡壘》顯然缺乏這種共鳴。

而當輸掉天時地利人和的《上海堡壘》口碑爆雷,質疑如同洪水泛濫一發不可收拾。口碑帶動票房下滑、票房下滑帶動排片下滑、排片不利票房口碑更難以反轉,一切都陷入逆流。

甚至有人開始下斷言:一部《上海堡壘》關上了科幻電影之門。

《上海堡壘》和《流浪地球》其實屬於科幻電影的不同分支,一個是科幻戰爭片,一個是科幻災難片,就好像同樣是跑步,一個短跑選手和長跑選手根本不應該放在一個賽道上比較,但中國觀眾還沒這個概念。

這是科幻類型片尚未形成細分市場的情況下必然會經歷的過程。

《上海堡壘》是先行者,它沒得選。

電影輸了,為什麽不是鹿晗的鍋?

但電影輸了,質疑和嘲諷當然就迅速湧現了鹿晗。

流量明星+科幻片就是如此,在為電影扛起名氣和人氣的同時,也會遭遇路人網友更嚴苛的批評和嘲諷。

今年年初還有傳言,《上海堡壘》總生產成本3億元人民幣中,他的片酬佔了1.2億元,事實是劇組大部分資金都用在了特效上。

月初《上海堡壘》路演時,鹿晗粉絲哄搶門票,票價被抬到幾百甚至上千元。一波接一波的負面新聞,主角都是鹿晗。

但其實又和鹿晗無關。流量小生就是他被質疑的理由。

但騰導並不是為了流量選擇的鹿晗。

2014年,因為一張照片,滕華濤看中了形象氣質上與《上海堡壘》主角江洋相符的鹿晗:少年氣足,又帶著一股北京小爺的倔。

他拿著一個還不完整的劇本找到當時還是韓國EXO組合人氣成員的鹿晗,結果鹿晗很快就點頭了。

但片方的選擇是有瑕疵的,為什麽好萊塢科幻片的主角很少是小生,多半是實力派中生?因為科幻電影的閱聽人就是以男性居多,偶像派小生很容易遭遇娘炮質疑。這種質疑很容易被傳遞到了《上海堡壘》這裡。

但如果看過電影就該曉得,事實上鹿晗的演技並沒拖後腿,甚至表現得多數青年演員更成熟。

電影最大的質疑點:他和舒淇的CP感問題,鍋也不在他身上。

電影中江洋與林瀾兩個人之間的感情,始終保持在暗戀階段。

欲語還休,引而不發。看似清淺,卻與責任、犧牲更緊地捆綁在一起,編導的本意,大概是要由此形成一種更遺憾更寬厚的愛。

這段愛情戲最精彩的其實是彩蛋。

問題是很多觀眾根本沒看到彩蛋,已經被這段平淡的愛情失去了興趣,這甚至不是導演的鍋,而是從小說到電影本身的遺憾:平淡如水在小說中可以很迷人,但電影觀眾要的感情戲要麽甜要麽燃。

更何況當看到那個鹿晗手裡的諾基亞型手機,觀眾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邏輯問題,而不是投入到這段末世愛情裡。

劇組當然想到過這個問題,但劇組的理解是:“軍用系統是有一個系統的,手機未來的十幾二十年可能不會有太大變化,因為第一它強調的是保密性,第二它不能是個智能手機,如果是智能手機就有被攻破的可能性。”

很可惜,這些劇組的理解在電影中沒有表現出來。

就連江洋最後活著也被影評人吐槽不真實,都為了勝利“向我開炮”了,怎麽可能活?

但小說結局江洋就是活著的,江南寫道,“戰爭結束後的第一個春天,江洋走在半邊坍塌的南京西路上,看著這座剛剛從地下升起的城市,感慨萬千。“

這一切本不是鹿晗的鍋,但當電影遭遇了一場中國科幻電影與流量明星的錯配,在電影當時的環境下,必須要有一位流量明星為前途不明的國產科幻打底。

但電影一旦失敗,打底就變成了墊底。

2017年開拍時,鹿晗是《上海堡壘》第一個定下的演員。

而當時國內流行的說法依然是:中國科幻就是雷,我們不願意碰這個雷。沒有人相信中國科幻能行,鹿晗相信。別的流量小生都不冒險,鹿晗願意冒險。

那麽中國科幻試錯失敗的代價,就由他來承受,命運這回事,仿佛公平又合理。

《上海堡壘》關不上中國科幻電影的門

一夜之間,似乎《上海堡壘》不僅失敗了,還需要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負責,影評人的金句是:《流浪地球》打開的中國科幻的一道門,被《上海堡壘》啪一下關上了。

質疑的人,有幾個是真正了解過《上海堡壘》製作過程中的辛酸?又有幾個人是真正關心著中國科幻的發展現狀?

任何人都可以批評,但無視無數掙扎在泥沼裡的科幻創作者,無視整個市場產業鏈的缺失現狀,將一切失敗簡單歸納為人傻錢多,這是對中國科幻負責,還是陷入了一場中國高考式的——隻許成功不許失敗?

《上海堡壘》的遭遇真的是流量小生之過?因為鹿晗?

事實卻是電影不過是暴露了中國科幻電影共同面臨的現實困難:缺乏經驗,缺乏積累,缺乏成熟的電影工業機制——很大程度上,《流浪地球》的成功是偶然,《上海堡壘》才是現實。

現在的情況變成了牆倒眾人推。

電影排片率達到了33.2%,次日跌到一半,想要翻身已經很難。

但我依然不認為這是部爛片。

講不好科幻故事、特效完成度不足、世界觀不完善是國產科幻片的三大難題,年初我們有了《流浪地球》,影迷們挺直腰杆喊:國產科幻電影元年來了。

但其實沒那麽容易。

為什麽吳京與導演郭帆相繼為《上海堡壘》點讚、發聲?

因為獨木難成林。

好的科幻片,除了要在技術上提升,要講好一個基本的故事,在類型方面做實,這一切都需要積累,需要從失敗中找到成功,而不可能是一直成功。

《上海堡壘》的導演是真人科幻領域零經驗的導演,《流浪地球》也是,不論是故事的創作和世界觀的搭建,再到拍攝,還是後期的視效,郭帆和滕華濤在做的本質上是同一件事:為中國科幻電影踩坑,結果一個成了,一個敗了。

難道只有勝利者才值得被讚美?

但他們其實都是中國科幻的拓荒者。

時勢造英雄,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流浪地球》的逆襲,人們希望市場上出現更多同《流浪地球》般的“逆襲英雄”,由更多的英雄一起創造出一個屬於中國科幻的大勢。

但勝利是用什麽換來的?

《上海堡壘》中,捕食者入侵基地,為了保衛人類最後的文明,林瀾作下陸沉的決定。

當近半座城市隨著炮聲轟鳴崩塌陷落,畫面磅礴又悲壯,這是華語電影第一次做“沉沒城市”的設計。

也是因為陸沉,上海大炮贏得了足夠的能量,人類轉敗為勝。

可這世間,有多少人理解敗中求勝的道理?

《上海堡壘》不完美,可能還輸的很慘。但它的意義在於給科幻電影工業帶來了的寶貴經驗,給這個類型的完善帶來了可能性。

如果上來一部就一棒子打死,還有後來者敢上來嗎?

有評論說,如果科幻電影拍成《上海堡壘》這樣,那還是果斷拒絕吧,因為這是彎路錯路。

可如果沒有《上海堡壘》這樣實打實的奮戰、挫敗、失利,怎麽知道什麽是彎路錯路?

時間永遠向前,影像雕刻時光,任何一種類型片要成熟,都必須被時間雕刻。

豆瓣3.4,票房雪崩了,都是事實,但《上海堡壘》關不上中國科幻電影的門,正好相反,中國科幻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中國科幻電影還需要經歷很多的《上海堡壘》,才能抵達《流浪地球》,超越《流浪地球》。

那麽這場壯烈的敗北,又怎麽能怪鹿晗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