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閱文談起:中國文學裡的大生意

2019年8月12日,閱文集團發布了2019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報告顯示閱文集團2019上半年實現總收入2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1%;毛利為16.2億元,同比增長35.5%,並且期間不乏良作誕生:在2019年6月公布的百度小說風雲榜裡,排名前20部的網絡文學作品中有17部出自閱文,佔比85%。

這顯然是一組留給人們很多思考的數字。早在兩年前,2017年11月8日閱文集團在港交所上市時成為中國文化產業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也隨之迎來大量的關注和疑問。

比如當時有說法表示,在線閱讀業務的想象力十足有限,IP運營也是一個漫長而又線性的坑。然而隨著《你和我的傾城時光》、《將夜》、《扶搖》等文學IP在改編成影視作品後成為現象級爆款,以文字內容為主題的在線閱讀業務,似乎又在以最硬核的方式在為自己的行業上限正名:

從創作者孵化到內容成長再到生態搭建,文學內容產業的想象空間遠比想象的要大很多

繁榮的文學IP,難做的文學生態

文學IP對於內容產業繁榮的推動作用是可以精準量化的。

有數據顯示,在所有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中,有大約42%改編自小說。而如果將檢索範圍擴大到整個市場,改編類電影則佔到了好萊塢電影總量的50%,其中純小說類改編的電影就佔到20%,並且數字還在連年上升。

無獨有偶,繁榮的日本ACG產業也對“小說/文字改編”的創作方式情有獨鍾。同樣據資料顯示,2005年之後日本動漫業每年會誕生超過20部的“輕小說改編動漫”,2013年更是達到創紀錄的35部,其中就包括《涼宮春日的憂鬱》、《全金屬狂潮》、《魔法禁書目錄》等具有里程碑意義式的大作。

當然這個現象的背後邏輯並不複雜:相比起原創劇本,或者漫畫等其他形式的改編原作,文字類作品顯然更具有邏輯性,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故事的完整性和可讀性;此外文字相比於圖形、音頻等內容載體,顯然也賦予了讀者更大的形象空間,也同步帶給人們更大的想象空間。

簡單來說,雖然如今內容創作的形式已經多種多樣,但文字作品仍然有能力決定內容行業的上限

不過文字內容的重要性和市場潛力是一回事,如何量產優質的文字內容並以此形成內容生態又是另一回事。

以日本著名的輕小說企業“電擊文庫”為例,為了源源不斷地尋找到優質的文字內容,電擊文庫一方面設立了“電擊大賞”等機制不斷給予新人高額的創作回報,也同時也要求員工們以超高的工作負荷不斷對接作者和消費者,以不斷更新創作思路——每年最忙的時候甚至只能保證日均3小時的睡眠,秒殺一切996。

然而即便已經付出了幾倍於同行業競爭者的努力,並成功孵化出了繁榮的“輕小說IP寶庫”,“電擊文庫”距離理想的“以文學IP為基礎的內容生態”仍然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最典型的例子出現在2015年秋天舉辦的“電擊文庫,秋之祭典”中,當時為了應對讀者們對“《魔法禁書目錄第三季》”不斷跳票的憤怒情緒,在確認無法在保證動畫質量的前提下縮短製作周期後,擔任總編輯的三木一馬在新聞發布會上當眾下跪向所有人道歉。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能夠迫使總編輯“當眾下跪道歉”,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電擊文庫”的成功,畢竟能夠讓文學IP在讀者心中擁有如此分量,已經是創作者們的究極夢想了。

但考慮到日本更加完善的內容產業體系、經過更長時間沉澱的內容市場氛圍,以及與我國相似的文化底蘊,“電擊文庫”的經歷顯然更像是一個經典的模型,集中暴露出了“文化IP”在形成“文化生態”過程中的許多痛點:

1、首先創作是一個典型的感性行為,人們很難通過客觀的工具或者方法來推動整個創作過程的完成

在這樣的前提下,創作質量的好壞就成為了一個不可預知的結果,從業者(也就是編輯們)最多也只能通過經驗進行粗略的預判——這不僅無形地抬高了從業者的從業門檻,也讓整個產業都難以保證穩定的質量輸出,只有通過不斷地擴大從業規模來放大“感性創作”的幾率——這顯然又增加了行業的運行成本,進一步壓縮紅利空間,難以為生態提供穩定的基礎設施。

2、而即便行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經驗,能夠對創作進行充分的引導,但同樣難以改變的是,內容從創作到成型是一個漫長而又線性的過程,即從世界觀體系的搭建、到人氣的積累、再到最終完成出圈,都是需要時間來完成成長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創作者實際上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內很難創造價值,需要行業進行必要的“對賭式”投入,也從而給行業留下一個難題:如何評估創作者在“IP成型”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價值,以平衡創作者動力與生態運行之間的矛盾。

3、此外還有一個大環境的設定:在信息越發過載的社交網絡時代,任何形式的內容創作歸根結底都將進入一個賣方市場。尤其是對於更強調沉浸式體驗、情節延續性的文學內容來說,賣方市場所帶來的困境將凸顯得更加明顯:

一方面文學IP需要去主動適應新傳播環境下的傳播路徑,設法在過載的信息流中給讀者留下更深刻的記憶點;另一方面,文學IP也需要考慮被新傳播環境的改造程度,是否會導致其失去本身區別於其他內容載體的核心競爭力。

而這一點在好萊塢曾經引發巨大爭議。人們曾經發現許多優秀的“小說改編電影”實際上往往是那些“並不尊重原著”的作品,比如比如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就將《黑暗之心》那些涉及殖民主義的場景,移植到時空完全錯位的越戰來體現。

所以聽起來很瘋狂,但其實如今有不少好萊塢電影人相信“失敗的改編都失敗在謙卑,失敗在對文學這座高壇緊張的服從”——當然這也引發了文學界的巨大抗議。

總之這三個來自於“文學作品”本身的天然難點,無論是在產業已經充分發展的好萊塢、日本ACG,還是初現繁榮的國內市場,都長時間地羈絆著從業者們對於“生態”建設的角度,也迫切地需要行業拿出一套解決方案來完成破局。

做加法的內容生態,有邊界的生態思維

生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不同的產業需求顯然有不同的成長路徑,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些已經形成的成熟生態,內部都是有著清晰的“邊界”

比如安卓生態。肉眼可見的是,雖然搭建了安卓的技術架構並完成了系統的開發,但谷歌實際並沒有選擇將自己的邊界繼續延伸,而是更多以手機廠商、軟體開發者們以合作的形式,補全了整個生態所需要的必要環節。

微軟的手機作業系統windows mobile則是一個經典的反例。作為需要彎道超車的後來者,微軟面對安卓生態的壓力選擇了獨立完成整個生態環節的搭建,囊括了系統開發、硬體生產、銷售渠道等等。到後期UWP階段,微軟甚至主動承擔了一部分第三方開發者的職能,主動幫助許多產品開發適配wm系統的移動應用——但直到wm系統正式被微軟放棄,整個計劃仍然沒有形成一份讓人滿意的雛形。

總而言之:人們在試圖建立一個生態之前,必須承認的是任何產業都有自己的能力邊界,並且這層能力邊界來自於產業誕生的天然屬性(比如谷歌微軟的開發者屬性,決定了他們在硬體上存在天然的短板),很難獨立地形成完美的解決方案

文學作品也不例外。當創作周期、創作方式和發展方式等先天局屬性越來越桎梏整個產業的發展上限,也就越來越許多產業去主動尋求協作,通過加減法的方式重構生態成型的基礎——這也是閱文集團高速增長的數字背後,最核心的邏輯所在:

加法方面,閱文集團在優質內容基礎之上引入了“社區機制”,試圖能夠讓用戶與作家近距離互動,並能讓其參與到文學作品創作過程中,形成一種互動式創作氛圍。

而從數據上看,這種“文學+社區”的模式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閱文旗下的起點中文網為例,粉絲參與創建的角色9萬餘個,產生高互動量累計3000餘萬次,產生平台級別興趣圈361個,直接提高了有效的提高了作家創作效率、及作品在創作時即帶粉絲效應。

除此而外,傳統的文學作品傳播路徑也得到了重構,比如對“算法”的利用。

閱文內容體系內作家、用戶、粉絲之間已經形成的良性流轉、生態進化為典型的互動型生態效益,這有助於基於“興趣“的算法推薦系統學習,讓“用戶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讓作品找到適合的讀者、讓讀者找到喜歡的作家、讓作家找到當下群體用戶”的內容消費觀之間的緊密程度更進一步。

具體到數據層面,這種“興趣鏈接“已經覆蓋了1110萬部作品、780萬作家和數億用戶,讓龐大的數字之間能夠形成真正的有效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開放式的生態協作還在進一步放大,例如對MCN機制及外部合作夥伴的引入。

在閱文生態的設定中,在線閱讀業務本身能夠給文學IP創作者們提供的出路有限,從而容易導致價值潛力很難被完整兌現,也無形延長了上文提到的“從世界觀體系的搭建、到人氣的積累、再到最終完成出圈”的周期,創作者自己價值認知和平台發展很難進行調和。

因此,閱文生態有必要為創作者規劃更豐富的成長路徑,更主動地去接近實現價值的訴求地。

而截至到目前為止,閱文已經與超過200位內容改編夥伴建立了合作關係。今年7月,閱文還與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青年工作委員會(下稱“青工委”)達成戰略合作,其中閱文不僅是素材庫的角色,還能夠提供一種健康的甄選機制,青工委則利用行業協會的獨有渠道,促進閱文IP與影視市場的合作。

結語

健康生態的定義是什麽,顯然不能狹隘地理解為“行業裡的人有飯吃”。

更重要的是當人們進入這個生態後會發現:生態的上遊下遊不僅是完整的,並且還擁有了工業化、規範化的上下遊成長路徑,從而使先來者能夠持續繁榮,後來者能夠獲得希望,整個生態獲得源源不斷地生命力。

而閱文集團深耕的文學生態顯然是符合這個標準的。

另一方面,隨著《長安十二時辰》《陳情令》們的爆紅以及隨之創造的現象級文學熱潮,“文學生態”似乎也已經不足以概括“閱文生態”的能夠實現可能性,當閱文集團以網文為核心,在動漫、遊戲及影視劇等領域,展示出不同文創環境“講故事”的高超能力,閱文集團展現出來的更像是一次帶有“工業化色彩”的產業進化:

從文學到IP到生態,閱文正在試圖兌現所有內容的價值。

本文來自微信訂閱號“互聯網指北”(hlwzhibei),專注於互聯網文化、行銷、產品。轉載必須保留作者、公共帳號信息,必須與本文嚴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換/增減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和圖片,不得擅自增加小標題、引語、摘要等。文內所用圖片來自相關媒體報導截圖,為非商業用途。如有疑問請聯繫作者微信:melodyfu

行銷千貨

公關傳播

行業觀察

產業解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