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世界級灣區需要一個怎樣的深圳?

每經記者:余蕊均 實習記者:程曉玲 每經編輯:劉豔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

40歲的深圳,收到一份大禮。

8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下稱《意見》)正式出爐,這是自1980年8月設立經濟特區以來,深圳再次被委以重任。

從“特區”到“示範區”,各界普遍認為是“關鍵時刻的重要升格”,引發諸多猜想。

資本市場上,今天A股開盤,深圳本地股集體暴漲,近70隻個股掀漲停潮,深圳板塊市值飆漲2500億元。

坊間不斷討論著中國“頂級城市”的格局變化,還有不少朋友直言要抓住機會,不願“80年代錯過深圳”的遺憾再上演。

當然,《意見》明確的新目標,不只將影響深圳未來的走向,更事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要機遇,增強核心引擎功能;

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加快建設智慧城市,支持深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

正如國家發改委發展戰略和規劃司副司長周南所言,像過去那樣靠一個城市“單打獨鬥”地參與國際競爭,現階段是不可想象的,“一定是一個群體”。所以,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一個世界級灣區,四個核心引擎都要能“打”才行。

也因此,志在成為“全球標杆城市”的深圳,還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引擎”,深圳夠不夠格?

過去40年,深圳書寫了許多堪稱“奇跡”的故事。其中,又以經濟上的快速崛起,引人側目。

2002年,深圳GDP總量超越重慶排名全國第四,此後不久又超越廣州,躋身全國三強,“北上廣深”該改為“北上深廣”的聲音不絕於耳;去年,深圳人均GDP達到19.33萬元,遠高於北京、上海和廣州,在一線城市中遙遙領先。

與內陸城市相比,深圳足夠優秀。若是放大到粵港澳大灣區,甚至其他幾個世界級灣區來看,深圳要成長為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引擎”,仍需努力。

先來看幾個基礎指標。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張嶄新“王牌”,粵港澳大灣區2018年GDP總量達10.87兆元,相當於全國GDP總量近1/8。其中,四大核心城市先後排名分別為深圳、香港、廣州、澳門。

根據各地統計部門及公開資料整理(注:以上均為2018年統計數據) 製圖:城市進化論

這一年,深圳迎來GDP總量首次超越香港的歷史性時刻。要知道,1979年,深圳設市第一年GDP僅為1.96億元,同年香港GDP為350億元,是深圳的178倍,“深圳速度”可見一斑。

不過,圖中反映出的另一問題是,儘管香港如今面臨著2009年以來經濟最低迷的境況,但其人均GDP依然遠超深圳。以人均GDP排序,澳門第一,香港第二,深圳、廣州還有不小差距。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希望,深圳能夠“再上三個台階”:“首先通過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把人均GDP從2.5萬美元左右提升至4萬美元水準,達到東京灣區水準;其次,實現現代服務業高端化發展,將人均GDP翻番,達到紐約灣區人均8萬美元水準;第三,通過科技創新,達到舊金山灣區人均10萬美元的水準。”

根據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整理 製圖:城市進化論

作為城市經濟的基礎單元,企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毋庸置疑。這一點,深圳表現一直可圈可點,培育出不少龍頭企業。

在今年7月公布的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中國企業共129家,其中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有20家,分別為深圳7家、香港7家、廣州3家、佛山2家、珠海1家,行業涉及金融業、房地產、互聯網、製造業等領域。

坊間一直有一種說法,深圳的創新力主要來自企業,這背後其實詬病的是這座年輕城市在高校教育上的短板。

幾天前,2019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正式發布,在全球領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學名單中,深圳大學與南方科技大學兩所深圳高校,首次進入“世界500強大學”榜單,分列全球第346名、全球第451名。

對比來看,廣州、香港不僅有數量上的優勢,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均排在全球101~150名之間,領先不少。

根據2019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整理 製圖:城市進化論

人口淨流入最多的城市,拿什麽留住年輕人?

事實上,在這份不足5000字的《意見》中,既有諸多揚長之舉,也有明顯的補短板之意。比如教育——

支持深圳在教育體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高標準辦好學前教育,擴大中小學教育規模,高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充分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快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深圳“缺高校”其實已經說了很多年,種種跡象表現,其也在極力改變“高校窪地”的形象。昨天,城叔也在《摘掉“高校窪地”的標簽,深圳的機會來了》中,專門探討了這一話題。另一個問題還在基礎教育上,深圳“缺學位”愈發嚴峻。

城叔之前在《深圳到底有多缺學位?》中分析過,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深圳有147.6萬中小學生,734所中小學,平均一所學校擁有的學生數量達2010.9——多出廣州一倍(2018年數據)。

這幾天,《南方周末》一篇“深圳為何不願拿地建高中?”的文章引起不小討論,為什麽在深圳“上高中難過考大學”?一名規劃系統官員給出的解釋是,建高中既不是區一級的職責,建成後也不屬區裡的政績,所以“現在各區都不願意拿自己的地出來建高中”。

如果教育始終不能讓人滿意,深圳如何成為“民生幸福標杆”?

作為內陸人口淨流入最多的城市,又拿什麽留住那些慕名而來的年輕人?

沒有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創新驅動發展又該如何實現?

長遠來看,大灣區覆蓋約7000萬人,需求、潛能都是巨大的,而唯有一個處處“以人為本”的深圳,才能為粵港澳大灣區匯聚全球人才、參與世界競爭提供裨益。

需要指出的是,這次《意見》出給的5大定位中,不僅包括“民生幸福標杆”,明確要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

還包括“法治城市示範”,全面提升法治建設水準,用法治規範政府和市場邊界,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國際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

事實上,作為一場“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框架下的融合試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一個關鍵環節,正是制度規則對接。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曾表示,制度規則主要包含標準的制度(如行業標準、產品標準、工業標準等)、政府關聯的監管標準以及法律標準等三個方面。

在他看來,對接最大的痛點,在於職業管理體制不同,“內地往往都是以部門為主,港澳很多建築師、會計師、醫師自己簽字就可以”。因此,要真正實現粵港澳“互認和開放”,一方面應該標準先行、單邊開放,另一方面則需促進內地全面深化改革。

就在今天,深圳下發通知,將在全市推廣前海蛇口自貿區探索的43項改革創新經驗,涉及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事中事後監管、法治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領域。

深圳必須成為世界市場中不可替代的“節點”

究竟什麽樣的灣區稱得上世界級灣區?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製圖:城市進化論

張燕生直言,如果廣東的發展水準——包括現代化水準、法治化水準、市場化水準等能達到港澳的水準,就是世界一流的國際化。

這既是廣東的方向,更是深圳的目標。

事實上,今年2月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時,就曾有評論指出,香港在灣區內的“龍頭”作用毋庸置疑。一個佐證是,文件中提及香港多達102次,澳門90次,廣州41次,深圳39次。

半年後,《意見》發布,深圳被賦予極高地位,肩負著“到本世紀中葉,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的重任。

城叔有些好奇,雖說深圳一直被奉為內地城市的“學習標杆”,但其在國際上,影響力究竟幾何?

我們查閱谷歌圖書語料庫發現,和廣州、上海這類歷史悠久的國際都市相比,深圳的知名度(話題度)還明顯不夠。從其自身來講,兩次特殊事件,都曾引發較大關注。

上世紀90年代,新中國首個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獲批,這一突破性的舉動引發大量外文書籍討論;到1990年左右,深圳的詞頻曲線迎來第二次明顯上升,被認為與那場著名的“南方談話”密不可分。

說明:谷歌圖書語料庫(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是一種基於7種語言、500多萬冊圖書的圖書語料庫,它可以通過可視化形式呈現從1800年開始的200多年間,世界圖書中特定詞匯詞頻的變化。利用這一語料庫,可以了解中國城市在世界圖書中提及的情況。

這次《意見》也明確了多項提升深圳國際影響力、知名度的舉措,如推動更多國際組織和機構落戶深圳;支持深圳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和文化交流活動,建設國家隊訓練基地,承辦重大主場外交活動……

顯然,深圳需要在更高層級、更大範圍,增加顯示度和美譽度。同時,發揮核心引擎作用,深圳必須成為世界市場中那個不可替代的“節點”,如新加坡、杜拜那樣,不囿於先天條件的限制,想方設法建立自己的“樞紐地位”,不斷提升異塵餘生能力。

誠如北大國發院教授周其仁所言,全球城市的本質,就是成為在全球網絡中佔據支配地位的重大節點。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