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瀕湖脈學》大揭秘:李時珍對脈的定義,你知道其中真意嗎?

在中醫的世界裡,脈診堪稱是一個千古之謎,歷經千年而不衰,至今依然煥發著勃勃生機,可以說是「道經千年更光輝」。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當今中醫人士,對脈學研究的極少,真正懂得運用脈診的可謂是「鳳毛麟角」。

要懂得脈診這一門學問,先得搞清楚「脈」的含義是什麼?在李時珍的《瀕湖脈訣》裡,首先對於脈這個概念做了一個定義。《瀕湖脈學》認為,「脈乃血派,氣血之先,血之隧道,氣息應焉」。這一句話,基本上對脈的概念有了一個比較基礎的定義。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在這句話中,「氣血之先」,已經點明了脈這個概念是氣血的先導,有點信息傳導的意味在裡面,而「血之隧道」一語,實際上是對脈的狹義概述,也就說明脈是血液通行的管道,也就是我們現在通常說的動脈和靜脈。而後面一句「氣息應焉」,則是表明,脈與人體氣息的相關性,這一點有點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味道。寥寥數語,幾乎勾勒出了脈診世界裡對脈的概念的一個縮影。

但最難理解的是「脈乃血派」這一句,在很多個版本裡,都是認為李時珍所說的是「脈乃血脈」,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當你明白了「血派」是什麼意思後,你就會恍然大悟。因為「脈乃血派」是對脈的廣義敘述。這是因為「派」在古代文言中,有表達水系網路的意思,而「血派」其實就是表達的人體氣血的信息傳導網路。

能夠證實這個解釋,《瀕湖脈學》在此後面還補充了一句,那就是「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所謂「其象法地」,意思是人體的血脈就像大地的河流湖泊一般。而「血之府也」一句其實是源自《黃帝內經》的,因為在《素問》中曾有「脈者,血之府也」的說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也從一個側面說明,脈有血管的含義。

而「心之合也」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在《黃帝內經》中也是表述的「心之合,脈也」,意思是血液循環與心臟心心相印;而「皮之部也」其實就是說,脈與全身皮膚下皆有分布的意思,也說明了脈與皮膚的表裡位置關係。

在《瀕湖脈學》裡,可謂是對脈學尋根究源,對於後世醫者學習脈學這門學問是很有幫助的,但是古往今來,很多人只想著走捷徑,往往對這些真知灼見忽略的比較多,就連對脈的根本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們在學習脈學的時候,首先要弄懂脈理,也只有弄清楚了這一點,才能讓你在學習脈學的道路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系原創作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