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超全整理舌診圖譜,建議人手一份!(下)

五、濕熱體質典型舌象

1暗紅苔, 白膩苔微厚

治法:通絡清熱,化痰散瘀

方葯:可以用半夏、茯苓、橘紅、竹茹、紅花、桃仁、川芎等化痰祛瘀。

穴位療法:取血海穴、豐隆穴、三陰交穴、曲池穴等,這類患者尤其適合使用放血或刮痧療法。

2暗紅胖大舌,黃厚膩苔

治法:清熱化濕,疏肝理氣

方葯:中藥可選用當歸、羌活、薑黃、白芍、炙黃芪、防風、炙甘草、桂枝等組方。成藥可選用蠲痹湯。

穴位療法:選擇肩髎穴、肩髃穴、肝俞穴、脾俞穴、腎俞穴、豐隆穴、足三裡穴、三陰交穴等。

3舌紫色,黃膩苔

治法:疏肝理氣,清瀉鬱熱

方葯:應當以黃連、竹茹、半夏、橘紅等化痰濕、去痰熱的藥物為主,適當加用牡丹皮、梔子、柴胡、薄荷等疏肝理氣、清瀉鬱熱的藥物。

穴位療法:重用豐隆穴、陰陵泉穴、公孫穴等健脾、化痰、祛濕的穴位,並同時選用膻中穴、期門穴等行氣開鬱的腧穴。

4舌淡紅微暗,薄白膩苔

治法:清熱潤腸

方葯:多使用敗醬草、肉蓯蓉、牛膝、麻子仁、車前子、蒲公英、白頭翁、黃檗、黃連、秦皮、藿香等組方。成藥可以選擇麻子仁丸。

穴位療法:穴位選膈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大腸俞穴、三焦俞穴、氣海俞穴、白環俞穴、委中穴、委陽穴、足三裡穴、三陰交穴、陰陵泉穴。

5舌質淡白,薄黃膩苔

治法:清熱祛濕,活血化瘀

方葯:內臟濕熱較重者選擇平胃湯;痰濕者選二陳湯;下焦濕熱者,選用四妙湯;濕熱並重選用甘露消毒丹;肝腎虧虛者選用獨活寄生湯。

穴位療法:選擇風門穴、膈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三焦俞穴、三陰交穴、委中穴、陽陵泉穴、風市穴等。

6有裂紋,齒痕舌

治法:化痰清熱,疏肝理氣

方葯:可採用天麻、梔子、柴胡、香附、川芎、當歸、葛根、黃連、黃芩、白朮、茯苓、川楝子等組方。成藥可以選擇柴胡疏肝湯合葛根芩連湯為主。

穴位療法:選擇血海穴、足三裡穴、三陰交穴、豐隆穴、太沖穴、蠡溝穴等,並可以在傷口周圍圍刺。

7暗淡舌,灰黃膩苔

治法:化痰消積

方葯:主要以焦山楂、神曲、麥芽、萊菔子、陳皮、半夏等消食化痰的葯為主,同時可以適當加用炒白朮、茯苓、澤瀉、藿香等健脾祛濕的藥物。

穴位療法:主要選擇中脘穴、下脘穴、天樞穴、足三裡穴、上巨虛穴、豐隆穴、裡內庭穴等穴位,同時還可以加用陰陵泉穴等健脾祛濕的穴位。

8暗紅舌,苔黃微膩

治法:清熱祛濕,化瘀健脾

方葯:選擇用平胃東加桃紅四物湯為主,藥物以蒼朮、白朮、陳皮、厚樸、紫蘇葉、茯苓、黃芩、澤瀉、車前子等配合使用。

穴位療法:選擇大椎穴、曲池穴、中脘穴、脾俞穴、足三裡穴、上巨虛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等。

9舌色紅,薄膩苔

治法:化濕清熱

方葯:可以選用茯苓、桂枝、白朮、生薑、澤瀉、滑石等偏溫的藥物,水濕嚴重的還可以適當加用乾薑、附子等偏熱性的藥物。

穴位療法:可取曲池穴、血海穴、百蟲窩穴、陰陵泉穴等,可在脾俞穴、腎俞穴或者肺俞穴適當用艾灸。

10暗紅舌,有齒痕

治法:健脾和胃

方葯:主要用人蔘、黃芪、白朮、陳皮等健脾益氣和胃,用蒼朮、神曲、香附、川芎、梔子等調和陰陽氣血。成藥可以用補中益氣丸和越鞠丸。

穴位療法:主要選擇中脘穴、足三裡穴、陰陵泉穴、內關穴、脾俞穴、胃俞穴,從陰陽兩方面同時調節脾胃來進行治療。

11暗紅舌,黃厚苔

治法:舒肝健脾,清熱去濕

方葯:一般來說,治療口苦癥狀,多使用清熱、去濕、製酸的中藥,如川黃連、吳茱萸、浙貝母、烏賊骨等。腰椎病成藥可以選擇健步虎潛丸。

穴位療法:選擇陽陵泉穴、太沖穴、中脘穴、期門穴、脾俞穴、足三裡穴等。頸椎、腰椎病症取穴選臂臑穴、風池穴、天柱穴、大椎穴、腎俞穴、大腸俞穴、氣海俞穴等。

12暗紅舌,黑燥苔

治法:解毒化瘀

方葯:以龍膽瀉肝湯為主,藥物以赤芍、龍膽草、黃芩、梔子、半夏、當歸、夏枯草、半枝蓮、仙鶴草、白花蛇舌草為主。

穴位療法:對於腫瘤引起的嘔吐、頭痛等可用針灸,取穴中脘穴、內關穴、足三裡穴、風池穴、百會穴等。

13舌暗紅,苔薄黃

治法:平肝潛陽,疏肝解鬱

方葯:主要用天麻鉤藤湯,藥物取天麻、鉤藤、石決明、川牛膝、桑寄生、山梔、黃芩、茯神、夜交藤、菊花、龍膽草等組方。。

穴位療法:取合谷穴、太沖穴、三陰交穴、懸鐘穴、攢竹穴、風池穴、百會穴等,宜補瀉兼施。

14舌質淡,黃膩苔

治法:清熱利濕,疏肝理氣

方葯:主要用茵陳、梔子、大黃、鬱金、川楝子、橘皮、竹茹、升麻、柴胡、火麻仁、炙龜板、炙鱉甲等組方。

穴位療法:取大椎穴、至陽穴、腕骨穴、陽陵泉穴、太沖穴、血海穴等。

15灰黑黃膩苔

治法:扶正祛邪,活血化瘀

方葯:以茵陳、梔子、大黃、柴胡、鬱金、川楝子、當歸、車前子、黃芪、黨參、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組方。成藥可服用大黃蟄蟲丸、健脾益腎顆粒、扶正消症膠囊。

穴位療法:主要選大椎穴、至陽穴、陽陵泉穴、太沖穴等,適宜採用瀉法。

16舌暗紅,舌中黃苔

治法:傾泄肺胃,解毒散結

方葯:解毒散結藥物以石膏、知母、金銀花、赤芍、生地黃、白鮮皮、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桃仁、黃芪等為主。

穴位療法:取大椎穴、曲池穴、膈俞穴、委中穴、列缺穴、照海穴、足三裡穴、太沖穴、行間穴等,適當選擇局部痤瘡點刺、拔罐、放血。

17舌色紅,苔黃膩

治法:清熱利濕,通淋排石

方葯:主要用石韋、冬葵子、瞿麥、滑石、車前子、金錢草、海金沙、黃芩、大黃、小薊、白茅根、延胡索等組方。

穴位療法:取腎俞穴、膀胱俞穴、關元穴、委中學、然谷穴、石門穴等。

18舌色紅,苔厚膩

治法:辨證施治。

方葯:中藥以清熱、化痰、熄風葯為主:法半夏、天麻、天南星、製厚樸、浙貝母、橘紅等配合使用。成藥可以選用全天麻膠囊等。

穴位療法:取穴宜選用手足陽明經穴、督脈穴、背腧穴為主,隔日1次並輔以穴位注射療法。

19齒痕舌,苔薄黃膩

治法:健脾化痰,養肝補腎

方葯:可以選用鹿銜草、益母草、梔子、柴胡、當歸、藿香、澤蘭等組方。成藥可以選用四妙丸配合使用參苓白朮丸。

穴位療法:選擇合谷穴、外關穴、期門穴、中脘穴、天樞穴、脾俞穴、足三裡穴等。

20舌中裂紋,薄白苔

治法:健脾益氣,行氣化瘀

方葯:應選用清肝利膽的中藥,可以選擇車前子、黃芩、澤瀉、龍膽等組方。成藥可以用龍膽瀉肝丸等。

穴位療法:選擇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風池穴、外關穴、殷門穴、豐隆穴等。

21裂紋紅舌,薄白苔

治法:清熱瀉火,祛痰除濕

方葯:可採用絡石藤、豨薟草、雞血藤、僵蠶、全蠍、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枳殼、柴胡、桔梗、當歸、地黃、牛膝等組方。成藥可用血府逐瘀丸、桃紅四物湯、四妙湯。

穴位療法:選擇風池穴、天柱穴、附分穴、風門穴、膈俞穴、脾俞穴、氣海俞穴、肝俞穴等。

22胖大舌,深黃膩苔

治法:清熱祛痰,化瘀通絡

方葯:可選用等量黃檗、蒲公英、苦參組方磨成粉外敷。內服選用龍膽草、梔子、甘草、生地黃、當歸、大青葉、連翹、元胡、車前子、澤瀉等組方。成藥可選用龍膽瀉肝湯丸等。

穴位療法:選擇足三裡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豐隆穴、風市穴、委中穴、膀胱俞穴、大腸俞穴、腎俞穴等。

23瘦紅舌,黃厚膩苔

治法:祛風化痰 祛瘀通絡

方葯:可選用四妙湯、獨活寄生湯,適當選伸筋草、木瓜、僵蠶、

全蠍配合使用。

穴位療法:選擇腎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次髎穴、委中穴、三陰交穴等。

六、瘀血體質典型舌象

1暗紅舌,有瘀斑


治法:痰濁阻滯,化痰去濕

方葯:主要以半夏、橘紅、膽南星、竹茹、枳實等化痰葯為主,適當配合紅花、桃仁等活血養血葯。

穴位療法:主要通過放血療法。

2舌紫暗,苔蒼白

治法:活血解毒,化瘀消腫

方葯:以丹參、當歸、赤芍、延胡索、香附、五靈脂、三棱、莪術、薏米、夏枯草、半枝蓮、茵陳等組方。

穴位療法:取足三裡穴、中脘穴、胃俞穴、脾俞穴、膽俞穴、陽陵泉穴等。

3齒痕舌,白膩苔

治法:益氣健脾,養血活血

方葯:可選用炙黃芪、白朮、黨參、茯苓、黃精、白芍、熟地黃、靈芝、蓮子、山藥、丹參、桃仁、雞內金、神曲、炙甘草等組方。成藥可選用血府逐瘀丸、加味逍遙丸等。

穴位療法:選擇太沖穴、行間穴、內關穴、曲池穴、合谷穴、百會穴、血海穴、脾俞穴、足三裡穴、三陰交穴等。

4舌青紫,有瘀斑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葯:藥物以半枝蓮、仙鶴草、三七、白芍為主要組方。成藥以血府逐瘀丸、加味西黃丸、鱉甲煎丸等。

穴位療法:可選肝俞穴、內關穴、外關穴、足三裡穴,亦可穴位注射。

5舌紫暗,有瘀點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葯:主要用生地黃、赤芍、枳殼、牛膝、柴胡、當歸、川芎、桃仁、桔梗、紅花、甘草等組方。成藥用丹參片治療。

穴位療法:取膻中穴、膈俞穴、巨闕穴、陰郤穴、心俞穴、內關穴等,用瀉法。

6舌紫暗,有瘀斑

治法:破血化瘀,滋陰養血

方葯:藥物以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熟地黃、焦檳榔、升麻、乳香、沒藥、丹參、赤芍、三七粉、三棱、莪術、海藻、昆布、全瓜蔞、浙貝母、玄參、沙參、麥冬、白芍等組方。

穴位療法:取穴多為巨闕穴、上脘穴、中脘穴、足三裡穴、內關穴、風門穴等,用瀉法。

7淡紅舌,舌中有小裂紋

治法:滋肝補腎,強壯筋骨,祛風通絡,養心益氣

方葯:可以選用枸杞子、菊花、熟地黃、酒萸肉、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等組方。

穴位療法:選擇肩髃穴、肩髎穴、肩貞穴、天宗穴、曲池穴、外關穴、合谷穴、環跳穴、陽陵泉穴、太白穴、足三裡穴、三陰交穴、太沖穴、太溪穴等。

8舌紫暗,苔白膩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散結

方葯:以蒼朮、厚樸、陳皮、茯苓、白朮、半夏、薏米、砂仁、白花蛇舌草、木香、香附、延胡索等組方。成藥可配合外用止痛膏藥緩解皮下腫瘤疼痛。

穴位療法:多為脾俞穴、胃俞穴、膈俞穴、足三裡穴、中脘穴等,扶正固本。

9紫暗舌,舌邊有瘀點

治法:活血化瘀

方葯:主要用五靈脂、當歸、川芎、桃仁、牡丹皮、赤芍、延胡索、甘草、香附、紅花、枳殼、三棱、莪術、夏枯草組方。

取穴療法:宜取肝俞穴、血海穴、中極穴、氣沖穴、地機穴等,用瀉法。

10暗紅舌,薄白苔

治法:健脾化濕,化瘀補氣

方葯:可選用黃柏、苦參、蛇床子、明礬等組方外洗。取當歸、生薑、茯苓、紅花、牛膝、川芎等組方內服。

穴位療法:選陰陵泉穴、足三裡穴、三陰交穴、太陰穴、太沖穴、合谷穴、商丘穴等。

11暗紅舌,薄黃膩苔

治法:疏肝理氣,清熱化瘀

方葯:可選用血府逐瘀湯、三七粉、僵蠶、全蠍、梔子、柴胡、牛膝、益母草、人蔘、生龍骨、澤瀉等配合使用。外用可選用黃檗、苦參、黃芩、防風等煎水泡洗去除手上水皰。

穴位療法:選擇期門穴、行間穴、安眠穴、太沖穴、神門穴、肝俞穴、關元穴、氣海穴、子宮穴等。

七、氣鬱體質典型舌象

1暗紅舌,黃膩苔

治法:疏肝理氣,健脾利濕

方葯:常用柴胡、木香、砂仁、薏米、白扁豆、澤瀉、茯苓等。在使用時,適當用養血柔肝的藥物,如白芍等。

穴位療法:可以針刺膻中穴、期門穴等,也可以加健脾利濕的陽陵泉穴、太白穴等。

2胖大舌,白膩苔

治法:平肝熄風

方葯:中藥可採用天麻、鉤藤、石決明、桑寄生、夜交藤、梔子、杜仲、 龍骨、牡蠣、龜板、玄參、川楝子等組方。

穴位療法:選擇百會穴、前頂穴、後頂穴、太沖穴、風池穴、大椎穴、外關穴、合谷穴等。

3暗淡舌,消膩苔

治法:行氣化痰、祛濕通絡

方葯:以半夏、橘皮、膽南星等化痰之品,柴胡、川芎等行氣之品,白朮、茯苓等健脾滲濕之品為主。

穴位療法:以頭針為主,同時配合中脘穴、足三裡穴、豐隆穴、陰陵泉穴、期門穴、膻中穴等行氣化痰祛濕穴位。

4暗紅舌,舌尖較紅

治法:疏肝解鬱,補腎健脾

方葯:多使用柴胡、陳皮、川芎、香附、枳殼、白芍、茯苓、甘草等組方。

穴位療法:選擇心俞穴、肝俞穴、神門穴、太沖穴、腎俞穴、三陰交穴、太溪穴等。

5暗紅舌,有膩苔

治法:行氣、化痰、祛瘀

方葯:以半夏、厚樸、紫蘇、桃仁、紅花、赤芍、當歸等為主,同時可以配合白芷。

穴位療法:以合谷穴、四白穴、地倉穴、頰車穴、足三裡穴、豐隆穴等為主,加用血海穴、膈俞穴、三陰交穴等即可。

6暗紅舌,黏膩苔

治法:熄風化痰,疏肝理氣

方葯:以半夏、白朮、天麻、膽南星等化痰熄風之品,配合柴胡、薄荷、牡丹皮、梔子等疏肝理氣之品使用;挾瘀者加桃仁、紅花。

穴位療法:應以頭部的安神穴為主,配合膻中穴、期門穴以及豐隆穴、陰陵泉穴等行氣化痰的穴位;挾瘀者,加膈俞穴。

7舌淡紅,厚白膩苔

治法:平肝熄風,燥濕化痰

方葯:以半夏、白朮、天麻、橘紅、茯苓、全蠍、蜈蚣等為主。

穴位療法:嘔吐者取中脘穴、內關穴、足三裡穴為主;痰飲加膻中穴、豐隆穴;頭痛屬肝風,上擾者加風池穴、百會穴、行間穴等。

8舌暗紅,舌邊有瘀點

治法:疏肝解鬱,和血調經

方葯:主要用柴胡、當歸、白芍、炒白朮、茯苓、薄荷、生薑、菊花、石決明、延胡索等組方。成藥可選用逍遙丸。

穴位療法:取中脘穴、支溝穴、太沖穴、三陰交穴等,宜用平補平瀉法。

9薄白苔,瘦小舌

治法:健脾化濕,疏肝解鬱

方葯:可以用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梔子、甘草、三七、牛膝等組方。成藥可選用加味逍遙丸配合應用參苓白朮丸。

穴位療法:主要取脾俞穴、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腎俞穴、大腸俞穴、三陰交穴、足三裡穴、氣海穴、陰陵泉穴等。

10胖大舌,苔白膩,有瘀點

治法:疏肝理氣,化痰祛瘀

方葯:可選用黃芪、當歸、赤芍、地龍、紅花、桃仁、生地黃、牛膝、川芎、桔梗、枳殼、甘草、柴胡等組方。成藥可選用血府逐瘀丸、補陽還五湯、丹參片、丹參滴丸等。

穴位療法:選擇太沖穴、行間穴、內關穴、曲池穴、合谷穴、 百會穴、血海穴等。

11暗紅舌,薄白苔,有瘀點

治法:疏肝理氣,清熱化瘀

方葯:中藥可以選用加味逍遙湯、血府逐瘀湯、夜交藤、合歡皮等配合使用。

穴位療法:選擇期門穴、行間穴、安眠穴、太沖穴、神門穴、肝俞穴。

八、特稟體質舌象

1齒痕舌,白厚膩苔

治法:疏風清熱,祛濕消瘡

方葯:多使用防風、荊芥、連翹、麻黃、薄荷、川芎、當歸、炒白芍、白朮、山梔子、酒大黃、芒硝、石膏、黃芩、桔梗、甘草等組方。成藥可選擇防風通聖丸、消風散、血毒清膠囊。

穴位療法:選擇風池穴、曲池穴、膻中穴、天樞穴、合谷穴等。

2舌色紅,舌苔少

治法:扶正為主,祛邪為次

方葯:中藥多用生地黃、白芍、當歸、何首烏、木瓜、女貞子、旱蓮草、牡丹皮、枸杞子、菊花、鉤藤等組方。成藥可選擇加味二至丸、四物湯等。

穴位療法:選擇太溪穴、照海穴、膈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腎俞穴、血海穴、足三裡穴、豐隆穴、氣海穴、膻中穴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