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超全整理舌診圖譜,附治療方案,建議人手一份!

精心整理的舌診圖+治療方案推薦,建議收藏。

一、氣虛體質典型舌象

1淡胖,有瘀

治法:益氣化瘀通絡

用藥:由於氣虛是主要原因,可用黃芪來益氣,祛瘀時可使用丹參、川芎、當歸等養血活血的藥物來祛除血中的瘀滯。

使用桂枝既可以溫經通絡,又可以通達陽氣;如果病程很長,也可以加用地龍、全蠍等搜風通絡的藥物幫助祛除絡脈中的風邪和瘀滯。

2暗淡舌,薄膩苔

治法:健脾養血,扶正強體

方葯:中藥以黃芪、當歸、白扁豆、太子參等健脾胃養氣血為主,配合使用澤瀉、茯苓等化濕利水之品。

穴位療法:可艾灸足三裡、中脘穴。

3胖嫩舌,如鏡面

治法:健脾

方葯:常用中藥主要有枸杞子、知母、黃檗、生地黃,以及太子參、黃芪、淮山藥、白扁豆等。

還可以使用成藥知柏地黃丸和參苓白朮丸,兩者需要同時服用效果才明顯。

4淡暗舌,有瘀點

治法:補氣養血,祛瘀解毒

方葯:藥物以炙黃芪、太子參、豬苓、茯苓、赤芍、乾地黃、當歸、雞血藤、丹參、阿膠、炒白朮等組方,扶正為主兼顧活血化瘀解毒,成藥可以使用八珍丸和健脾益氣顆粒。

穴位療法:可以選擇三陰交、崑崙、足三裡等,可採用艾灸、針刺等方法,二者結合效果更好。

5舌淡胖,且苔白

治法:健脾補氣

方葯:適宜使用人蔘、黃芪、白朮、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火麻仁等組方。成藥可以採用補中益氣丸。

穴位療法:常用百會、氣海、大腸俞、關元、足三裡等,針用補法,加艾灸。

6淡胖舌,有齒痕

治法:健脾益氣,化濕止瀉

方葯:主要採用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山藥、桔梗、白扁豆、蓮子肉、砂仁、薏米、陳皮、紅棗、乾薑等組方,成藥可以選用參苓白朮丸、健脾丸等。

穴位療法:主要選取脾俞、胃俞、中脘、天樞、關元等穴位,針用補法,適宜艾灸足三裡、三陰交等。

7淡紅舌,有瘀點

治法:補氣血,化瘀消腫

方葯:藥物以黃芪、黨參、白朮、茯苓、當歸、遠志、酸棗仁、仙鶴草、車前草、丹參等組方。成藥可服用歸脾湯配合健脾益腎顆粒。

穴位療法:宜採用乳根、肺俞、肩井、三陰交、血海、足三裡、期門、膻中、關元、氣海等,宜採用平補平瀉的手法。

8舌淡紅,苔薄白

治法:補脾益氣,固沖調經

方葯:主要採用白朮、當歸、茯苓、黃芪、遠志、桂圓肉、酸棗仁、人蔘、木香、山藥、薏米、炙甘草等組方。成藥可用人蔘、歸脾丸等。

穴位療法:主要可採取氣海、足三裡、地機、脾俞等,宜採用補法,脾俞穴可以加用艾灸。

9舌淡白,舌質嫩

治法:補益心脾,養心安神

方葯:中藥多用人蔘、白朮、黃芪補新宜脾。用遠志、酸棗仁、桂圓肉、合歡皮、夜交藤等補心益脾,安神定志。用當歸滋陰養血,用木香行氣疏脾。

穴位療法:主要選取脾俞、心俞、神門、三陰交等,採用補法,適宜加艾灸。

10舌淡薄,且苔白

治法:補腎納氣,止咳潤肺

方葯:多用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製附子、人蔘、蛤蚧、白朮、五味子等組方。成藥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和參蛤丸。

穴位療法:多採用腎俞、太溪、肺俞、太淵、膏肓、足三裡,膻中、豐隆等,常用補法或灸法。

11淡紅舌,苔薄白

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方葯:多用杏仁、紫蘇葉、防風、荊芥、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等中藥組方。成藥可以服用感冒清熱沖劑治療。

穴位療法:主要穴位可採用列缺、迎香、中脘、風池、合谷等。

12舌暗紅,苔黃膩

治法:健脾除濕,行氣化瘀

方葯:口服藥物以黨參、白朮、茯苓、柴胡、當歸等為主葯。可以採用黃檗、苦參、虎杖等藥物煎湯外洗患處。成藥有參苓白朮丸、加味逍遙丸、四妙丸等。

穴位治療:常取氣海、關元、子宮、足三裡、期門、太沖等。

13瘦小舌,薄膩苔

治法:調補氣血,補益肝腎,祛除濕邪

方葯:藥物可以用白朮、黃芪、茯苓、桂枝、牛膝、枸杞子等為主。成藥可選用歸脾湯配合健脾益腎顆粒。

穴位療法:常取穴位有大椎、肩井、足三裡、合谷、太沖、肝俞、脾俞、外關、豐隆、腎俞等。

15暗紅舌,胖大舌

治法:健脾益氣,行氣化瘀

方葯:中藥可選用桃紅四物湯和四君子東加西洋參、荊芥、防風、蘇葉、銀花、牛膝、荷葉、白花蛇舌草、益母草、黃芩等配合使用。

穴位療法:選用脾俞、胃俞、膈俞、足三裡、氣海、血海、大椎、三陰交、陰陵泉、期門、太沖等。

15暗淡舌,黃膩苔

治法:扶正為主,去邪為次

方葯:多使用黃芪、甘草、鍾乳、人蔘、桂心、茯苓、白朮、五味子、麥冬、乾薑、石英、紫菀、款冬花等組方。成藥可以選擇參苓白朮、補肺丸等。

穴位治療:選擇印堂穴、迎香穴、尺澤穴、列缺穴、風門穴、脾俞穴、肺俞穴、百會穴、合谷穴等。

16淡紅舌,苔薄白膩

治法:健脾益氣,清胃降逆

方葯:中藥可選用菊花、西洋參、川牛膝、遠志、酸棗仁、桃仁、紅花、苦參、防風、蓮子、益母草等組方。成藥可選用八珍東加葛根湯等。

穴位療法:穴位選用期門穴、肝俞穴、脾俞穴、內關穴、上脘穴、中脘穴、關元穴、膻中穴、三陰交穴、足三裡穴、風池穴、大椎穴、氣海穴等。

17胖大舌,薄白苔

治法:健脾補氣,祛濕化痰

方葯:可採用成藥玉屏風散或者將黃芪、白朮、防風以2:1:1的比例研磨成粉,每次用開水沖5克左右,每天兩三次。若飲食不好,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參苓白朮丸。

穴位療法:可選擇足三裡穴、氣海穴、百會穴、大椎穴等,若有痰濕咳嗽,加豐隆穴、風門穴。

二、陽虛體質典型舌象

1胖嫩舌,質淡白

治法:健脾補腎,解毒抗癌。

方葯:以宜炒白朮、黃芪、半夏、黨參、旋覆花、代赭石、茯苓、焦三仙、白花蛇舌草等為主,成藥可以選用健脾益腎顆粒。

穴位療法:胃癌針灸取穴主要為脾俞穴、胃俞穴、膈俞穴、足三裡穴、條口穴、豐隆穴、關元穴等,可滋陰、健脾、化痰。

2淡胖舌,有齒痕

治法:溫陽、滋腎、固澀

方葯:多用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附子等。成藥可用金匱腎氣丸治療。

3舌色談,苔白膩

治法:散寒化濕,溫經通絡

方葯:主要用乾薑、甘草、茯苓、白朮、熟地黃、獨活、牛膝、桑寄生等組方。成藥可用舒筋活絡丸、獨活寄生丸等。

4胖淡舌,淡白苔

治法:健脾益氣,溫補腎陽

方葯:多使用牛膝、車前子、杜仲、續斷、天麻、附子、白芍、白朮、乾薑、茯苓、桂枝、黨參、炙甘草等組方。成藥可以選擇附子理中丸、舟車丸等。

穴位療法:選擇關元穴、氣海穴、中極穴、脾俞穴、腎俞穴、足三裡穴、豐隆穴等。

5胖嫩舌,薄白苔

治法:補益肝腎,健腦通絡

方葯:應選擇健腦補腎的中藥,可以選用人蔘、鹿茸、肉桂、當歸、遠志、紅景天、川牛膝、金櫻子、砂仁、豆蔻等組方。成藥可以選用健腦補腎丸等。

穴位療法:針灸頭部的運動區。加百會穴、風池穴,點刺大椎穴

、肩髎穴、肩髃穴、臂臑穴、外關穴、曲池穴、合谷穴、四縫穴、肝俞穴、脾俞穴、腎俞穴、伏兔穴、足三裡穴等穴位。

三、陰虛體質典型舌象

1碎裂舌,面乾苔

治法:平肝熄風,化痰生津

方葯:藥物以鉤藤、菊花、羚羊角等為主葯,兼用瓜蔞、麥冬等。

穴位療法:主要取風池穴、肝俞穴、肺俞穴、腎俞穴等,可在以上穴位按摩、艾灸。

2瘦紅舌,苔薄白

治法:清熱養陰,解毒化瘀

方葯:中藥以知母、黃檗、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山藥、澤瀉、土茯苓、赤芍、白芍、半枝蓮、龜甲、黃芩、杜仲等組方。

穴位療法:取穴主要有腎俞穴、關元穴、中極穴、三陰交穴等,並根據患者具體體質狀況選擇補法和瀉法或補瀉兼施。

3舌質紅,舌少苔

治法:滋補肝腎,清熱明目

方葯:中藥多使用枸杞子、女貞子、肉蓯蓉、鎖陽、桑葚、紅參、菊花、兔絲子、熟地黃、茯神等組方。成藥可以選擇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丸、明目地黃丸等。

穴位療法:選擇印堂穴、陽白穴、四白穴、太陽穴、外關穴、養老穴、氣海穴、關元穴、太沖穴、足三裡穴等。

4裂紋舌,舌少苔

治法:健脾補腎,養肝補血。

方葯:中藥可以選用人蔘、茯苓、鹿茸、三七、丹參、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兔絲子、女貞子、肉蓯蓉、何首烏等組方。成藥可以選用杞菊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左歸丸、大補陰丸等。

穴位療法:選擇脾俞穴、膈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太溪穴、照海穴、外關穴等,並在白斑處圍刺等。

5舌暗紅,苔薄黃膩

治法:清熱滋陰,利咽潤喉

方葯:中藥可選用紫蘇、桔梗、西洋參、款冬花、蒲公英、魚腥草等組方。成藥可選用消風散等。

穴位療法:選擇天突穴、廉泉穴、水突穴、風池穴、合谷穴、列缺穴、尺澤穴、豐隆穴、足三裡穴、膻中穴等。

6舌鮮紅,舌少苔

治法:清熱降火,滋陰安神

方葯:中藥採用人蔘、玄參、丹參、茯苓、茯神、遠志、桔梗、五味子、當歸、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生地黃等。成藥可服用天王補心丹、交泰丸等。

穴位療法:取穴可以選用內關穴、陰郤穴、心俞穴、通裡穴、太溪穴等。多用補法,可以使用艾灸、按摩等方法。

7裂紋舌,紅絳舌

治法:滋補陰精,益氣生津

方葯:中藥主要以西洋參、麥冬、半夏、黨參、延胡索、半枝蓮等益氣養陰生津之品為主。

穴位療法:主要取脾俞穴、胃俞穴、膈俞穴、足三裡穴、三陰交穴等。

8舌淡紅,鏡面舌

治法:培補元氣,養陰生津

方葯:治療常選用沙參、麥冬、五味子、黃芪等,同時輔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馬鞭草、山豆根、貝母、膽南星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成藥常以生脈飲加百合固金丸。

穴位療法:可以取肺俞穴、脾俞穴、太淵穴、尺澤穴、足三裡穴等,可採用按摩或艾灸等方法。

9裂紋舌,白膩苔

治法:疏肝健脾

方葯:如果是脾虛為主的,選擇用四君子湯;夾有濕邪的選擇用參苓白朮東加減;濕邪較重的用平胃散加二陳湯;如果脾陽虛用附子理中湯;肝鬱較重使用加味逍遙東加減。

穴位治療:穴位選擇脾俞穴、中脘穴、下脘穴、胃俞穴、內關穴、期門穴、三陰交穴、足三裡穴等。

10地圖舌,舌質紅

治法:滋陰清熱,活血化瘀

方葯:藥物可用菊花、枸杞子、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牡丹皮、澤瀉、紅花、麥冬、五味子、知母、百合等組方。

穴位療法:穴位可選天井穴、間使穴、關元穴、合谷穴、足三裡穴、三陰交穴等,可採用平補平瀉法按摩、艾灸或者拔罐。

11舌質紅,薄黃苔

治法:疏肝理氣,清熱去火

方葯:可採用梔子、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甘草、牡丹皮、薄荷、黃連、黃翹、黃芩、菊花等組方。成藥可選用加味逍遙丸與黃連上清丸配合使用。

穴位療法:可以採用內關穴、通裡穴、太溪穴、大椎穴、太沖穴、胃俞穴、肝俞穴、足三裡穴等。

12舌質紅,鏡面舌

治法:養胃滋陰

方葯:中藥多取沙參、麥冬、生地黃、玉竹、石斛等組方。成藥可用陰虛胃痛沖劑治療。

穴位療法:穴位主要取三陰交穴、太溪穴、中脘穴、足三裡穴、內關穴等,宜採用補法。

13瘦紅舌,黃膩苔

治法:疏肝理氣

方葯:中藥可選用龍膽、柴胡、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蒲公英、菊花等組方。成藥可以選擇龍膽瀉肝丸。

穴位療法:平時可以在中脘穴、下脘穴、合谷穴、曲池穴、內庭穴、行間穴等採用按摩或者艾灸。

14裂紋舌,黃膩苔

治法:滋陰補腎,柔筋通絡

方葯:中藥可以選用沙苑子、當歸、赤芍、白芍、桃仁、紅花、雞血藤、葛根、川芎、天麻、路路通、柴胡、甘草等組方。

穴位療法:穴位選擇風府穴、大椎穴、風池穴、天柱穴、合谷穴、後溪穴、內關穴、肩井穴等。

15淡紅舌,薄白苔

治法:益陰補陽,和血通絡

方葯:中藥可選用生地黃、續斷、狗脊、兔絲子、桑寄生、杜仲、補骨脂、龜板膠、淫羊藿、首烏、阿膠、山茱萸、鹿角膠、僵蠶、全蠍等組方。成藥可選用六味地黃丸等。

穴位療法:選擇大椎穴、懸鐘穴、太溪穴、脾俞穴、肝俞穴、腎俞穴、陽陵泉穴、血海穴等。

16舌質紅,有糙苔

治法:清熱化濕,健脾補腎

方葯:中藥可選用火麻仁、淮山藥、玉竹、生地黃、沙參、麥冬、甘草、紅棗、牡丹皮、澤瀉、茯苓、山竹、山茱萸等組方。成藥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

穴位療法:選擇腎俞穴、脾俞穴、肝俞穴、足三裡穴、氣海俞穴、三陰交穴、陽陵泉穴等。

17深紅舌,苔偏薄

治法:扶正為主,去邪為次

方葯:可選用柑橘東加半夏厚樸湯、二陳湯、羅漢果、魚腥草、蒲公英、南沙參、杏仁、西洋參等配合使用。成藥可以選擇清咽利喉顆粒和清咽片。

穴位療法:選擇風池穴、廉泉穴、天突穴、水突穴、膻中穴、曲池穴、合谷穴、列缺穴、足三裡穴、豐隆穴、三陰交穴、太沖穴、中脘穴等。

四、痰濕體質典型舌象

1暗紅舌,黃膩苔

治法:活血通絡,化痰祛瘀

方葯:常用中藥有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之品及半夏、陳皮等化痰葯。常用的兩種成藥是血府逐瘀口服液(膠囊)和二陳丸。脾虛而化生痰濕的還可服用人蔘健脾丸。

穴位療法:常用穴位主要有中脘穴、足三裡穴、豐隆穴、陰陵泉穴、血海穴、膈俞穴、合谷穴、三陰交穴等。

2暗紅舌,苔薄膩

治法:健脾祛濕

方葯:成藥選擇二陳湯、半夏白朮天麻湯、獨活寄生湯等配合使用。

穴位療法:選擇脾俞穴、腎俞穴、大腸俞穴、委中穴、承山穴、三焦俞穴、次髎穴、環跳穴、飛揚穴等。

3暗紅舌,苔黃厚膩

治法:清熱祛痰,化瘀通絡

方葯:中藥可選用人蔘、白朮、白茯苓、桔梗、蓮米、薏米、淮山藥、白扁豆、甘草、半夏、橘紅、瓜蔞等組方。成藥可選用二陳東加參苓白朮湯合四妙東加瓜蔞等。

穴位療法:選擇脾俞穴、胃脘下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足三裡穴、三陰交穴、豐隆穴、陰陵泉穴等。

4裂紋舌,苔薄黃膩

治法:健脾益氣,清胃降逆

方葯:可選用薑竹茹、金錢草、蒲公英、片薑黃、乾薑、黃連、西洋參等組方。成藥可選用加味逍遙丸等。

穴位療法:選擇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大腸俞穴、三焦俞穴、三陰交穴、足三裡穴等。

5暗紅舌,黃厚膩苔

治法:化痰祛瘀,清熱解毒,養陰生津

方葯:適宜採用夏枯草、茯苓、麥冬、白花蛇舌草、土茯苓、黃芩、川貝母、膽南星等調治。

穴位療法:主要是取列缺穴、合谷穴、迎香穴、印堂穴等,可以採用拔罐、刮痧等方法,多採用瀉法。

6齒痕舌,黃厚膩苔

治法:清熱利濕,化痰散結,行氣化瘀

方葯:宜採用杏仁、白蔻仁、薏米、通草、淡竹葉、丹參、赤芍等,同時還宜適量加一些補氣扶正的黃芪、黨參等,改善腫瘤患者正氣偏虛的狀況。

穴位療法:取穴多取下脘穴、關元穴、手三裡穴、三陰交穴、豐隆穴、足三裡穴等。

7舌色紅,薄白苔

治法:健脾除濕,化痰祛痰。

方葯:中藥可選用土茯苓、萆薢、威靈仙、桃仁、紅花、澤蘭、澤瀉、薏米、車前子、蒼朮、山慈菇、膽南星等組方。成藥可用半夏厚樸湯與加味逍遙丸等。

穴位療法:選擇豐隆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商丘穴等,上述穴位可用指揉法每穴3分鐘,可用溫和灸的方式。

8胖嫩舌,厚膩苔

治法:健脾和胃,清熱利水

方葯:中藥常選黨參、蒼竹、白朮、茯苓等。成藥多選用參苓白朮丸、理中丸等。

穴位療法:常以足三裡穴、豐隆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等穴位為主。

9胖淡舌,黃膩苔

治法:補氣健脾,祛除痰濕

方葯:可以選用防風、荊芥穗、薄荷、麻黃、大黃、芒硝、梔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當歸、白朮、白芍、黃芩、連翹、甘草、白朮的組方。成藥可以選用防風通聖丸。

穴位療法:選擇膻中穴、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不容穴、豐隆穴、足三裡穴、三陰交穴等。

10舌胖大,苔白膩

治法:健脾養胃,軟堅化痰,祛濕利水,扶正祛邪

方葯:常選擇茯苓、枳殼、三棱、莪術、陳皮、法半夏、蒼朮、生薑、丹參、赤芍、黃芪等組方。

穴位療法:主要選擇大椎穴、足三裡穴、血海穴、關元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等,適宜採用補瀉結合的手法。

11裂紋舌,黃膩苔

治法:健脾化痰,養肝補腎

方葯:可以選擇人蔘、茯苓、白朮、山藥、甘草、桔梗、蓮子、人蔘、砂仁、薏米等組成。成藥選擇參苓白朮丸。

穴位療法:選擇上脘穴、中脘穴、天樞穴、關元穴、氣海穴、足三裡穴、陰陵泉穴、脾俞穴、胃俞穴、大腸俞穴等穴位。

12舌色紅,苔黃膩

治法:宣暢氣機,清熱化濕

方葯:多用杏仁、白蔻仁、薏米、半夏、厚樸、通草、淡竹葉、滑石、白芷、佩蘭、蒼竹、鬱金、陳皮等組方。成藥可以服用藿香正氣水或膠囊治療。

穴位療法:穴位宜取合谷穴、大椎穴、豐隆穴、內關穴、公孫穴、足三裡穴、三陰交穴等,用瀉法。

13舌淡胖,苔白膩

治法:健脾除濕,化痰降逆

方葯:主要用半夏、白朮、天麻、陳皮、茯苓、甘草、紅棗、生薑、竹茹的組方。

穴位療法:主要取中脘穴、豐隆穴、百會穴、印堂穴、風池穴、頭維穴等,宜用瀉法。

14舌紫紅,有瘀斑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葯:中藥以柴胡、鬱金、菖蒲、桃仁、紅花等為主葯,並可酌情配合白僵蠶、炙全蠍等蟲類藥物疏通經絡。成藥有血府逐瘀膠囊、加味逍遙丸等。

穴位治療:針灸可酌情取局部腧穴,如攢竹穴、魚腰穴、陽白穴、四白穴、顴髎穴、地倉穴、頰車穴等,並加用期門穴、合谷穴、足三裡穴、太沖穴等遠端穴位。

15暗紅舌,薄黃膩苔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除濕

方葯:中藥可以選用黃芪、桑枝、伸筋草、三七、桂枝、澤瀉、白芍、防風等組方。成藥可以選用舒筋健腰丸。

穴位療法:穴位選擇肝俞穴、腎俞穴、三焦俞穴、次髎穴、豐隆穴等。

16舌質淡,苔黃厚膩

治法:健脾養胃,化濕祛痰

方葯:中藥可用法半夏、陳皮、茯苓、蒼朮、白朮、膽南星、香附、枳殼、當歸、川芎等組方。成藥可選用參苓白朮丸和二陳東加佩蘭、澤蘭、藿香、益母草、白花蛇舌草、乾荷葉等。

穴位療法:選擇期門穴、中脘穴、足三裡穴、關元穴、氣海穴、中極穴、天樞穴、豐隆穴、三陰交穴等。

17暗紫顫舌,黃厚膩苔

治法:祛風化痰,祛瘀通絡

方葯:中藥可選用半夏厚樸湯、天麻湯、牽正湯、血府逐瘀湯、三七粉、杭白菊、僵蠶、全蠍等配合使用。

穴位療法:選擇風池穴、風府穴、大椎穴、百會穴、地倉穴、翳風穴、聽宮穴、豐隆穴、膈俞穴、肝俞穴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