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立秋之際防燥熱,飲食有度安心神,運動防病不可少

昨日,已是廿四節氣中的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載:「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即是秋季的開始,在暑熱尚未散去的同時,與之伴隨的時令主氣——秋燥,也漸漸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在養生保健方面,具體該如何調整應對呢?

飲食勿濫補,少食陰寒苦燥物

入秋之後,儘管晝夜漸現溫差,但是白天仍然很熱,有時暑氣更加逼人,所以,還是不能怠慢防暑降溫工作。清熱解暑的綠豆粥、蓮子粥、薄荷粥等,能斂汗補液,增進食慾;高蛋白食物如鴨肉、泥鰍、魚、豬瘦肉、海產品等,既清熱又補益,還可適當多吃些。

新鮮水果蔬菜既可滿足人體所需營養,又可補充經排汗而丟失的鉀。但民間俗語有言「秋瓜壞肚」,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食用過量會損傷脾胃,因此要適可而止。但一些果類卻可以多吃,以預防秋燥。如梨可潤肺消痰止咳;葡萄有益氣補血、健胃利尿等作用;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龍眼具滋補安神之效,尤為適宜易失眠的老年人食用。

肺為嬌臟,容易感受秋燥之邪,故許多慢性呼吸道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複發或逐漸加重,而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所以秋令飲食應忌過燥的食物,比如辛辣、煎炸類等刺激性較強之品。另外,為避免濕熱積蓄,提倡多吃一些辛香氣味的食物如芹菜,具有散發的功用。

宜早臥早起,情志調攝重安寧

中醫認為,秋三月為陰氣始起之時。此時,起居宜調整為早臥早起,適當延長夜間的睡眠時間,以補償夏日的少眠。早起時勿要匆忙,最好先在床上放鬆四肢,閉目養神一會再起床。立秋過後,雖仍有暑熱,但家中不宜全天開空調,尤其在夜間需盡量少用,可趁涼爽時多多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秋季天干物燥,人們易情緒失衡,悲憂傷感,抑鬱症等心理疾病易發。此時精神調養應注重內心平靜,保持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過喜過悲,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要保持開朗快樂的性情,閑時同他人交遊,多培養和保持自己的興趣愛好,心平氣和地對待每一件事,防止鬱鬱不安。

每天1小時,運動選在涼爽時

入秋之後,多數地區白天仍可能暑熱難當,鍛煉運動應避開暑熱時段,最好選擇早晨、傍晚的涼爽時分進行鍛煉,此時氣溫較適合,人的運動中樞神經較活躍,適當鍛煉才有益健康。可以選擇快走、慢跑、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運動方式,每天運動時間在1小時左右為佳。

慢跑或快走能增強血液循環,改善心臟功能、改善腦細胞供氧和腦部血液供應,減輕腦動脈硬化風險。建議每次時長不少於40分鐘,速度以中速或慢跑為宜。

氣象炎熱時,相比室外運動,乒乓球、羽毛球等室內運動能讓人避免暑熱直接侵襲,感覺較為舒適,而且運動強度也足量,運動效果不錯。但是,運動前一定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以免受傷。

立秋防病,當心熱傷風和乙腦

立秋正逢季節交替之時,經過長期高溫的襲擊,人體免疫力有所下降,病菌滋生,體質較差者難以適應,易被各種常見病侵襲。故此時應注意冷暖變化,增強體質及做好預防工作,以防疾病「秋後算帳」。

若常出入空調房未做好保暖工作,或忽視氣象變化,稍一著涼,就容易鼻塞、流涕、打噴嚏、發燒等,就患上熱傷風。熱傷風發熱重、惡寒輕,一般沒有寒冷的感覺,只是發熱、出汗多但難以退熱。

7-9月還是乙腦流行季。乙腦全稱為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蚊子叮咬傳播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此病發作較急,剛開始時出現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等癥狀,隨之熱度會越來越高,且很難退燒,伴隨精神差,愛睡覺等,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應提高警惕性。

(杭州市中醫院特診區主任-沈小芬)

【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可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歡迎一起交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