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入秋養生:做好1件事,可多活10年!

播放GIF

秋季多燥

還有溫燥和涼燥之分?

務必分清楚!

距離立秋已有二十餘天了,在這二十幾個日子裡早晚雖有些許涼爽,但午後的暴曬仍能讓人不時露出煩躁的表情。現今夏日的餘熱已然在悄悄散去,秋老虎的腳步也慢慢接近尾聲。

秋季天晴少雨,雨水減少,空氣濕度下降,甚至可以下降到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相對濕度的70%以下,這正符合中醫所認為的秋主之氣為燥邪。

然而燥邪有溫燥與涼燥的區別,那我們應當從哪些方面正確地將兩者區分開來呢?

播放GIF


首先,從氣候變化來講,每季都有孟、仲、季三個月,孟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初秋,常帶有夏日的餘熱,燥邪與溫熱相互交織,形成了溫燥。

季秋即深秋之時,因帶有幾分近冬的寒意,燥與寒相結合,就形成了涼燥。另一方面,從癥狀表現來看,燥邪有易傷肺臟和耗損津液的特點。


中醫認為肺為嬌臟,喜潤惡燥,開竅於鼻,以咽喉為通道,外合皮毛(我們這裡要講的是肺具有潤澤皮膚毛髮的作用)與大腸相表裡(意思就是大腸是肺的「小夥伴」,肺主內,與外界相通主外的就是大腸,當肺出現問題了,大腸作為有擔當的「小夥伴」也會一起「同甘共苦」)。

所以當我們感受溫燥與涼燥之邪時共同的表現就會有鼻乾、咽乾、口唇和皮膚乾燥,燥邪下移大腸,則會出現津虧便結。

兩者不同的是溫燥還可伴隨有身體的燥熱,鼻子出血,口乾而渴,咽乾或痛,乾咳無痰等不適,涼燥則常感有身體發涼之意,口乾而不渴,咳嗽有痰但少。

受道教文化的影響,中醫是歷來講究養生的,《黃帝內經》說道:「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這是古人四時調攝養護所遵循的宗旨,也以此來告誡我們,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順應四時養生要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

立秋之後,氣象由熱漸漸轉涼,也逐漸從陽盛轉變為陰盛時期,此時人的身體也在順應季節的變化以慢慢適應這種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因此秋季養生,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應以養收為原則。

起居:早睡早起

睡眠模式大概分為了早睡早起型、早睡晚起型、晚睡早起型、晚睡晚起型等4種類型,而早睡早起型目前被認為是一種最健康的睡眠模式。

通過17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對440名職員的研究證實,與經常熬夜的人相比,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壓力較小,其精神健康程度也更高。

秋季的睡眠時間一般以晚上9點到10點,早上5點到6點為宜。早睡以收斂肺氣,早起以升發肺氣。由於早睡早起下午精神會稍差,所以適當午休(小歇半小時至1小時),不僅可以養精氣解乏還可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播放GIF

飲食:養肺為要,減辛增酸,切忌苦燥

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意指進入秋季應多食酸味水分多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根據中醫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金克木」,故秋季肺氣盛而肝氣虛。辛可入肺,酸可入肝,所以減辛增酸既可增強肝臟的功能又可預防肺氣升發太過。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辛味食物有蔥、薑、蒜、韭菜、花椒、辣椒等,秋季應適當減少攝入。防治溫燥可多吃梨、葡萄、奇異果、番茄、蘿蔔、百合等,防治涼燥可選擇柿子、廣柑、蘋果、銀耳、胡蘿蔔等。

夏季因炎熱的酷暑氣象人們多貪吃西瓜,冰鎮西瓜吃起來更是美滋滋,西瓜性寒涼,易損傷脾胃陽氣,本不應多吃。


進入秋季大量瓜果上市,此時更應注意「秋瓜壞肚」,無論西瓜、香瓜還是菜瓜都不宜多吃,以防損傷脾胃陽氣,反覆出現腹痛、腹瀉。

運動

金秋時節也是運動的好時期。

但此時人體的生理活動處於「收」的狀態,所以在戶外鍛煉時不宜做運動量過大的運動,以免耗傷精氣。靜坐、站樁、散步、騎車、打太極拳或是戶外慢跑都是不錯的選擇。

跑步是目前最佳的有氧運動,它不僅可以增加肺活量,還可改善血液循環以及心腦功能,不過應以中跑、慢跑為主,時間以四十分鐘為宜。

秋燥預防措施

1、 多喝水、淡茶、鮮榨果汁等

2、 多吃蔬菜、水果。

3、 注意防燥護陰

4、 秋季老年人應減少洗澡次數。

便秘預防措施

1、 於每天清晨或餐後,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2、 合理膳食,多吃粗纖維食物。

3、 適當運動,增強胃腸蠕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