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明時節雨紛紛,其中習俗你知幾分?!

清明,是24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 中寫到“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各位小夥伴

清明習俗大家知道多少呢?

其實除了祭祀祖先外

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等活動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在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雲:“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塚上,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在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踏 青

踏青習俗早在漢代之前已經盛行,《晉書》載: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們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最為盛行,如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孟浩然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詩句,可見當時踏青之風。宋代吳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中寫到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廣義》中寫到,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閩粵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則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見青。

插 柳

插柳是一種民俗習慣,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氣象,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乾,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牽 鉤

牽鉤即今天的拔河運動,起源很早,據說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次與越國在長江打仗,著名的木匠魯班,為楚國設計了一種叫“鉤強”的武器,使楚國人前進容易,後退比較難;越國人在下遊,要前進比較難,後退較易,這種“鉤強”就使楚軍可以用來鉤住越國的船隻進行廝殺。出於實戰需要,鉤強便在軍隊中用來作為軍事訓練的項目,相互對拉,成為健身練武活動,後來演變為娛樂遊戲在民間廣泛流行。開始人們還在水中牽拉比賽,逐漸發展到在陸地上用繩子來做對拉遊戲。

蹴 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漢族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遊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放 風 箏

我國的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傳春秋時公輸般就曾“製木鳶以窺宋營”。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常把風箏列在“歲時風俗”類中,可見自古以來放風箏就是一種應節的娛樂項目。

蕩 秋 千

秋千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漢代以後,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體育活動並流傳至今。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各種現代體育項目的興起,秋千運動除在少數地區仍廣為流行外,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成為兒童的專項活動。

蠶 花 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特別提醒

每天學點風水,順風順水,運氣旺,改變你的人生,改變你的命運!(想知道您的運勢如何?關注公眾號:香港七星堂,查看您的運勢詳解,趨吉避凶,催運旺事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