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億 5億國人血糖悄悄「越獄」,小心你已經成了糖尿病候選人

你可能見過這樣的體檢結果:血糖明顯「越線」,超出正常值一大截,卻未被診斷為糖尿病。 其實,這時候的你,已經踏入糖尿病候選人的行列——糖尿病前期(以下簡稱「糖前期」)。

研究表明,在糖前期進行生活乾預,一半人可以繞開糖尿病;另一半人群即使患上糖尿病,也可以減少30%左右的心血管事件。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權威專家,教你如何作出正確的「生活乾預」措施。

受訪專家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 母義明

3億~5億國人處於糖尿病前期

糖前期,是指血糖偏高但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中間」狀態,是糖尿病的早期預警信號。由於還未到診斷糖尿病的標準,常常被人忽略。

母義明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我國目前至少有3億~5億人正處於糖尿病前期。

具體來說,糖前期有情況有兩種:

空腹血糖偏高(IFG):血糖介於6.1~7毫摩爾/升之間,也稱空腹血糖受損。

糖耐量異常(IGT):空腹及餐後血糖均偏高,血糖介於7.8~11.0毫摩爾/升,也稱糖耐量受損。

糖前期人數較多,不只局限於內分泌科患者,其他科室患者也要留心:

1

婦產科

女性妊娠24周後,要有意識地查看自己是否有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或者妊娠糖尿病。

如果妊娠期孕產婦不控制自身的血糖狀態,那麼胎兒從胚胎髮育一直到出生前的這段時間內,長期處在高血糖刺激中,會埋下將來肥胖或患糖尿病的種子。

2

心血管科

至少60%~70%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糖尿病或血糖增高。肥胖、不愛運動、高血壓、血脂異常、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重對糖尿病的篩查,尤其是北方地區的患者。

3

外科

做手術的人中至少有30%左右伴有血糖代謝異常,處於糖尿病前期,或已發展為糖尿病。

一表自測糖尿病風險

母義明表示,在中國,70%左右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特點是以餐後血糖增高為主。臨床上經常會發現有些人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餐後兩小時血糖是異常的。

所以,體檢時的空腹血糖測試,是不足以明確患者是否處於糖前期的。對於懷疑自己屬於糖前期的人,可通過《中國糖尿病風險評分表》進行初篩。

適用人群:20~74歲普通人。

具體方法:從以上表格每一大項中選擇和自己相關的分值,所有分值相加,如果總分≥25,建議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健康生活方式是降糖「良藥」

《中國糖尿病前期臨床乾預專家共識(2019)》針對糖尿病前期風險程度不同,首次提出了「分層管理」,依據發生糖尿病的風險高低將糖尿病前期分為較高風險人群和較低風險人群。

單純的空腹血糖偏高(IFG)或糖耐量異常(IGT)人群屬於較低風險,可以主要以生活乾預為主。

1

飲食乾預

合理平衡膳食,能量攝入應符合體重管理目標。

每日所需熱量45%~60%來自碳水化合物,25%~35%來自脂肪,15%~20%來自蛋白質;

烹飪時要盡量採用植物油,保證不飽和脂肪酸攝入;

適當進食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限鹽限酒,如果飲酒,就要計入總熱量,每克酒精可提供7千卡熱量。

2

運動乾預

超重或肥胖者要將BMI(體重指數)調整到24左右,或體重至少下降7%,並使體重長期維持在健康水準。

有氧和抗阻運動的聯合進行:

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續運動20~60 分鐘或不少於10 分鐘。

抗阻運動,如舉啞鈴和杠鈴等,每次2~3組,每組8~10次,組間休息2~3 分鐘;每周至少2次抗阻運動,之間應間隔1~2 天。

為了避免損傷,應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運動計劃。

空腹血糖偏高(IFG)+糖耐量異常(IGT)合併1種及以上風險因素的人群屬於較高風險,例如有糖尿病遺傳家族史、肥胖、年齡在40歲以上、乏力、皮膚瘙癢、傷口不容易癒合等,可考慮在調整生活方式的同時進一步選擇適當的藥物乾預。

本期編輯:鄧玉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高嘉悅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