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四大南葯之首到「致癌物」,它經歷了什麼?


「檳榔越嚼越有勁,這口出來那口進,交朋結友打圓台,避瘟開胃解油性。」


這是一首在湖南地區廣為流傳的民謠,生動地反應了檳榔在湖南人心中的形象。


湖南省是中國大陸最大的檳榔加工、消費基地,檳榔的消費水準幾乎與香煙並列。官方統計資料顯示,湖南省2017年檳榔產業的產值規模已近300億元,並且一些地方頒布了相應的激勵政策,產業規模成長迅速,還將繼續擴大。


而關於檳榔的爭議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四大南葯」之首癮性重



時至今日,檳榔已經少有入葯之用,它更為紅火的身份在於「零食」。


「余始至(嶺南),不能食(檳榔);久之,亦能稍稍;居歲余,則不可一日無此君矣!」早在古代,宋朝人羅大經就以「不可一日無此君」來描述檳榔的不可缺性。


在知乎上,有一個關於「嚼檳榔是一種什麼感受?」的回答。當中,絕大部分的人嚼檳榔的「初體驗」並不美好,甚至說得上有點「恐怖」。「鎖喉感」「渾身無力」甚至出現窒息的感覺讓人嚼而退步,檳榔嚼食後,人往往感到精神興奮,面頰酡紅,身上微微發汗,就像喝過酒一般。引進區的人常以嚼食檳榔舒緩神經和起禦寒作用。


那麼,為什麼「初體驗」這麼難受的檳榔是怎麼俘獲人心的?


有網友表示,只要熬過了剛開始的不適感,隨後檳榔帶來的快感讓人無法抗拒,類似於「抽煙」的快感,檳榔也被熬夜族用來提神,「檳榔加煙,法力無邊」讓嚼檳榔成為繼「抽煙」之後的生活解壓品。


實際上,這種興奮感源於生物鹼。檳榔中含有多種生物鹼,檳榔鹼和次檳榔鹼是最主要的成分。這些物質和其他生物鹼一樣都會對人體機能產生影響。其中,檳榔鹼可以刺激內源性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的分泌,結果是腦垂體釋放更多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之後讓腎上腺產生更多的腎上腺皮質激素。


圖片來源:class.med66.


而讓檳榔備受爭議的正正是這種生物鹼,檳榔生物鹼而這些東西可以殺滅細胞,並誘導細胞變異。湖南省口腔醫學會會長、中南大學口腔癌前病變研究所所長翦新春發表的論文《檳榔致癌物質與口腔癌》中就有相關的描述,「咀嚼檳榔可引起口腔黏膜下纖維化(以下簡稱OSF),OSF是一種癌前病變,經過長期的慢性病理過程可惡變為口腔癌」。


論文中提及,咀嚼檳榔之所以能導致口腔癌,因為檳榔中的多種活性成分和代謝產物有細胞毒性、遺傳毒性甚至直接致癌性,這些物質包括檳榔生物鹼、檳榔鞣質、檳榔特異性亞硝胺和活性氧等。


檳榔真的致癌嗎?



「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也有觀點認為檳榔致癌的原因在於加工方式以及劑量。


湖南人吃檳榔的方法與世界上有嚼食檳榔習慣的其他地區不同,東南亞一帶是鮮食檳榔,裹上荖葉和貝殼粉一起吃,印度是把檳榔碾碎,裹上煙絲,蘸上香精香料一起吃。而湖南檳榔是將檳榔鮮果烘乾,經切片、去核、點鹵等工序,食用部位是檳榔乾果的纖維外殼。湖南檳榔既不加荖葉,也不加煙絲,加工過程中的食品添加劑均符合國家標準所允許的範圍。


而致癌的檳榔鹼95%以上富含在檳榔芯中,在華南理工大學進行的「燙漂與烘乾過程對檳榔中檳榔鹼含量的影響」研究中,經試驗證實檳榔主要致癌物質檳榔鹼經過高溫處理很容易分解,且溶於水。而目前市面上的乾果檳榔都經過國家制定標準的燙漂與烘乾等加工工藝,檳榔鹼90%以上含量主要集中在檳榔芯,檳榔芯會在加工中處理掉,剩餘的少量檳榔鹼在十幾道工藝流程處理過程中(包括多次蒸煮與沖洗)也已經處理掉了。


此外,關於檳榔致癌的另一個因素便是頻率問題。檳榔的纖維又粗又硬,咀嚼硬度堪比樹皮的過程中,其殘渣會損傷口腔,而長期組織的損傷修復,也會加大口腔癌變風險。因此,長期嚼檳榔的人更容易被纖維所傷,出現OSF。


因此,相關觀點認為,湖南人口腔癌的原因多產生於過量咀嚼。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檳榔並未納入葯食同源目錄中。


湖南省十二屆人大代表趙羅海於2017年湖南省十二屆人大七次會議上提交了《關於儘快頒布「食用檳榔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和「食用檳榔生產規範」的建議》,湖南省衛計委2017年5月在回復該建議時提到,「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規定,食品應具備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的基本條件。國家目前是將檳榔定位為藥品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進行管理,沒有把檳榔列入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品目錄。」


所以,中藥安全性的問題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版權說明

本文系原創稿,版權歸胡世雲主任醫學科普團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本團隊聯繫。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三思 | 排版:阿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