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花開有期,兒童生長髮育認知亟待普及,莫待花兒開放時追悔莫及

潘慧 北京協和醫院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擅長矮小症、垂體下丘腦疾病、特納綜合征、肥胖症、代謝綜合征、性早熟、小於胎齡兒、甲狀腺等疾病的診治。

在人們盛讚「高帥富」的時代,高,依然排在第一位。很多男孩希望自己如姚明般人高馬大,玉樹臨風;而女孩們同樣渴望能像模特那樣身材高挑,亭亭玉立。自己的孩子長得不高,似乎成了許多家長的心頭之痛。在門診經常碰到家長一臉茫然的說:「我不知道。"很多孩子被貽誤增高治療的良機經常是出於此原因。

本文主要介紹為什麼要關注孩子的生長髮育,我國哪些機構已經進行此方面的監測,現實中家長監測孩子生長髮育的情況以及常見的生長髮育誤區等等,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我國為什麼要進行孩子的生長髮育調查?

1979年以來,我國先後開展五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調查目的包括研究不同兒童、少年群體的生長髮育規律和特點;制定國家及地區兒童、少年生長髮育正常值或評價標準;探索各種內外因素對生長髮育的影響,從中發現主要影響生長髮育的因素,並提出相應乾預措施;檢驗和評價各種學校保健、乾預措施對生長髮育的保障和促進作用等。

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的相關指標有哪些?

為及時反映不同地區、群體的少年兒童的生長髮育現狀和發展趨勢,來自全國的衛生、教育、體育專家經大量論證,設計出一整套規範的標準化的生長髮育指標體系。包括:體格指標(長度指標、寬度指標、圍度和厚度指標。其中反映體格整體水準的身高、體重最為重要)、生理功能指標(肺功能指標、心血管功能指標、肌肉力量指標、最大耗氧量、血液生化功能指標等)以及運動能力指標(50米跑、引體向上、立定跳遠、鉛球等)。上述三類指標體系可大體反映個體、群體生長髮育水準。出於研究和應用需要,還可使用以下指標來充實指標體系:包括皮褶厚度、身體成分、體型、骨發育、性發育等。



家長為什麼要了解和關注這些調查結果?

在臨床實踐中,醫生經常失望地發現,由於健康知識以及健康教育資源的匱乏,或家長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接受健康教育,同時家長們也並不重視和理解健康育兒的重要性。大部分家長並不了解我國目前已經有相對比較完善的孩子生長髮育的監控和調查機制。家長們對這個指標體系知之甚少,他們往往也不理解這些指標的意義。所以目前經常有家長對自己孩子的生長髮育情況缺乏認識,孩子們的生長髮育性疾病往往得不到及時的發現,更不用說到醫院或相關衛生機構及時就診。貽誤了診療良機而追悔莫及的案例在我們門診比比皆是,因此近幾年,我科有關醫生和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進行科普教育,以提高社會關注程度,提高家長們對孩子生長髮育情況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以保障孩子們健康的生長和發育。

家長們注意對孩子進行生長髮育情況監測了嗎?

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家長們對孩子生長髮育情況的監測以及具體含義的重要性理解非常不容樂觀。針對在我院內分泌科矮小門診以個矮為主訴患兒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其中有670位患兒及家長填寫了矮小門診特別設計的問卷。結果顯示只有20%的家長經常過問孩子的身高並進行檢測和記錄,其中75%以上的家長無法提供孩子目前的身高,80%以上的家長無法提供孩子1年前的身高,97%的家長不知道生長速度的規律,75%的家長知道孩子學校裡有學期初的體檢,但60%家長不知道結果或沒有當回事。來就診的原因中,許多患兒主要是因為個子在班裡排位越來越往前挪。30%的家長認為,孩子並沒有病,而是晚長,根本沒辦法提供對診療具體而有價值的資訊。因此對家長進行相關知識的教育和宣傳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們對其重要性的理解和重視程度亟待提高。


診療中常見的生長髮育誤區有哪些呢?

01、不少人把「矮小」當成是「晚長」,那麼,兩者究竟如何區分?

矮小是指兒童的身高小於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別兒童平均身高的第3百分位。但事實上,兒童發育年齡與身高不一定完全一致,確實有部分身高偏矮的孩子是屬於晚長。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實際年齡是9歲,但骨齡才6、7歲。如果他的骨齡比實際年齡落後兩歲以內,其它生長情況都正常,只要現在的生長速度一年能達到5~7公分,就說明生長速度不慢,這種孩子我們傾向於認為是晚長。

人類的發育年齡有很強的遺傳性。比如媽媽發育晚,十五六歲才來月經,說明家裡的遺傳傾向就是偏晚的。我曾經搜集了近百例這樣的病例,這些孩子小時候長得晚、長得慢,到了別人已經不長個兒的時候,他才開始長,可能二三十歲才追上正常人的身高。

家長一定要定期對孩子的身高進行監測,然後與同齡孩子比較,和前一年的身高比較,以了解孩子的生長速度。如果生長速度正常,骨齡在正常範圍內,這些孩子可以繼續觀察,不急於治療。就怕家長一直認為孩子是晚長,到檢查的時候發現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所以,如果拿不準,最好讓醫生來判斷孩子是晚長還是真正的矮小,醫生會通過身高、骨齡、生長髮育狀況來綜合評估。

特彆強調一點:希望家長帶孩子就診時一定把資料帶齊,一定要告訴大夫孩子的生長情況。現在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長在就診時說不出孩子去年身高是多少,最近半年長了多少。

02、家長認為孩子身高低於同齡兒童是發育較晚,屬於晚長,致使部分孩子臨近青春期才到醫院治療。

有的家長認為如果到青春期孩子都沒長起來才要去醫院看。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每年高考完的時候都有這樣的孩子,要上大學了才到醫院來看為什麼不長個兒,結果發現骨骺已經閉合了,孩子已經沒有再長個的潛力了,這種悲劇很多。

對照兒童身高發育標準表,當你的孩子身高小於同年齡對應的身高第3百分位以下,生長速度低於同年齡兒童,需要及時來檢查就診。

有的家長還是有一種「等等看」的心態,我主張當您的孩子低於同年齡兒童第10百分位時,就到門診來顧問一下——為什麼我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矮?為什麼我的孩子生長速度比其他孩子慢?早發現、早診斷、早乾預,總比等到明白了但什麼都晚了的要好。

我花在門診的大部分時間其實不是診斷,而是在幫這些矮小或者偏矮的孩子找原因。我發現大部分孩子其實不是疾病導致的個子矮,而是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比如經常挑食、偏食、暴飲暴食,打遊戲整宿不睡覺等等。所以家長一定不要等到孩子病了再來。


03、很多人誤以為女孩月經初潮、男孩長陰毛才算髮育開始,可以等到這個時候再看看孩子會不會長高一些。

這是錯誤的。其實女孩最早發育的跡象是乳房開始增大,男孩開始發育的跡象是睾丸變大,然後才出現陰毛、長鬍子、聲音變粗等等,但每個人的表現不完全一樣。

孩子的生長狀況是否正常,發育情況是否在預想範圍內,未來的身高是否在正常範圍,這些都可以通過評價及時發現問題,及時乾預。

04、認為孩子的父母個頭都挺高,孩子也一定矮不了,那麼,長高跟遺傳的關係有多大?

生長受很多因素影響,其中遺傳基本就決定了身高的70%左右,這意味著後天能改變的只有30%,也意味著如果不注意後天的生活習慣,也有可能是矮個兒。很多人覺得這30%太小,其實一點都不小,如果是1.5米的個兒,30%就是45公分。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NBA打球的林書豪爸媽都不高,但他卻能長到1.9米。

有一個公式可以計算遺傳因素決定的預測身高:

男孩=(父身高+母身高+13)/2

女孩=(父身高+母身高-13)/2

上下浮動大概6-7公分。這個公式可以預測出大概的遺傳身高,但是後天環境的影響也佔了相當的比重,這是不可忽視的。

舉兩個例子:一個是父親1.8米,母親1.72米,兒子長到1.68米,母親在門診哭;另外一個是父親1.61米,母親1.49米,兒子長到1.78米。舉這兩個例子是想提醒大家,遺傳隻決定了身高的70%,如果抓住後天的機會,幫孩子養成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及時監測孩子的生長情況,及時給予適當引導,充分挖掘生長潛能,孩子的身高很可能會非常理想。

05、只有生長激素缺乏的孩子打生長激素效果才好嗎?如果不缺就不應該打?

這句話也不完全對。隨著研究和經驗的積累,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矮小孩子可以用生長激素,除了生長激素缺乏症可以用之外,特發性矮小(不缺生長激素,但莫名其妙就是長不高)在排除孩子有特殊疾病的可能後,也可以打。還有小於胎齡兒,這種孩子大概有25%左右的可能會矮小,70%左右的孩子能夠實現追趕生長。如果兩到三歲還追不上正常孩子的話,這輩子估計都追不上來,我們可以用生長激素讓他追上正常人的平均水準,然後再觀察。


06、生長激素是激素,會帶來很多副作用,能不用盡量不用。

在門診天天有家長問這個問題。大家一聽到激素就害怕,其實激素是我們生命中必需的東西,激素有很多種,生長激素是促進長個兒、促進合成代謝的激素。而老百姓誤解的那個激素,一般是指強的松之類的糖皮質激素,這些激素用多了之後容易得骨性綜合征,會發胖,出現水牛背和紫紋。我們用的生長激素只要在大夫的指導下合理使用,就可以規避副作用的風險。這是兩種概念,大家不要混淆。

07、激素治療會引起性早熟,影響小孩自身的生長潛力?

糖皮質激素會有微小的刺激骨骺癒合作用,但真正導致骨骺癒合和性早熟的應該是性激素,這是另外一種激素。好多家長會問:打了生長激素之後骨骺的癒合速度會不會加快,骨齡會不會明顯增長?研究顯示生長激素不會導致骨骺癒合,家長覺得在打生長激素的過程中骨骺骨齡增長比較快,是因為治療之後有的孩子性發育也改善了,分泌雄激素、雌激素的水準也升高了,是這個導致骨骺癒合,不是生長激素本身的作用,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觀察發現打生長激素的孩子骨齡增長跟同齡孩子的增長速度是一樣的,不會明顯加速。


08、孩子檢查出來是矮小,但家長還想等等看,實在不行再來用藥,比如等到青春期後期再來用藥。

這是很多家長的常見心態,不是不捨得花錢,而是抱有僥倖心理,覺得孩子是不是晚長。如果經過大夫的評估,不是生理性或者體質性發育延遲的話,原則上還是需要注射生長激素。

醫生是根據體重來計算生長激素的注射劑量的,即便是從投入產出比這點考慮,也建議越早開始治療越好,成本要低很多;而且骨骺比較年輕的時候,對生長激素比較敏感,療效也更好。

但是這個早不是說很小很小,現在有出生一個月甚至出生三四天就到門診來看病,要求長個兒的,太著急了。我一般建議四到五歲之後才開始用生長激素治療,因為太小的孩子整個激素軸還沒有完全建成,調控的關係還沒有完全穩定下來,對孩子身高的評價不一定很準確;第二,孩子太小時,注射的配合程度不好。但是,到我們門診治療生長激素缺乏的孩子,平均年齡在10~12歲,說明相當一部分家長都在「等等看」,或者根本就沒意識到孩子出問題了,我們說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針對這種現象的,而不是說越早越好。

來源金賽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