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對賣火柴的小女孩充滿憐憫,卻忘記了憐憫自己

隨著年月沉澱,成年人歷經滄桑,即便能尋訪生命的真諦,四處求理,也容易最終流產,白費功夫,於是,最為持久重要的生命快樂,始終遙不可及。

作者丨守安道人

首發丨騰訊道學

賣火柴小女孩的經歷

01

清晨,年幼淳樸的孩子們拿著課本朗讀著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

幾乎世界各國的朋友對這個童話故事都不會陌生。總有些回憶,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沉澱,嵌入心田,日漸滋長。

此時才發現,原來每個人心中都蘊藏著“小女孩”的存在。

她帶著幸福的微笑離開了世界(資料圖)

她是如此可憐,身上穿著單薄的衣物,腳上僅有一隻大拖鞋,她穿行在大雪紛飛的街道,除了擁有能劃亮小範圍的火柴外,一無所有。

她有家不能歸,又冷又餓,大年夜前夕,各家各戶吃著香味撲鼻的食物,住著暖烘烘的屋子,張燈結彩。一切看在眼裡,卻與她無關。

最後,她帶著幸福的微笑離開了世界。

故事的觸動處

02

在小女孩臨走前的那天晚上,她為自己點亮了五次火柴:第一次看到了巨大暖烘烘的火爐;第二次看到了食物;第三次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美麗,似乎為她單獨準備;第四次看到了逝去的奶奶;第五次是希望脫離痛苦。

有個朋友修習哲學專業,他應該是個充滿理性的人。

可是,當他提起《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卻陷入了一種無法形容的深思,並且告訴我,自己心中有種難以言狀的悲憫,甚至快要掉下眼淚。

偉大的童話故事,往往是在衝擊、告訴成人一些重要的意義,童話看似屬於孩子,其實來自大人。

偉大的童話故事(資料圖)

世界各地都有宗教,許多不同種族的教徒也許是社會上極為聰明、有地位的精英,即便竭盡全力地虔誠朝拜,仍然無法解除憂鬱內心浮躁所帶來的痛苦,心無住處,無法走向歡愉快樂的路上。

小女孩的故事有什麽值得流傳世界各國多年,卻長久不衰地打動不同國家、超越種族界限,穿透他人的心靈呢?

“小女孩”與道學的關聯

03

從道學的角度看,“小女孩”是處於超越過程中的一種臨界點,在修行淬煉的過程中,與滾滾紅塵的外物即將發生若即若離的狀態,我們既想捨棄不著其中,求得更高的智慧,無奈心有不堅。

五次的火柴分別是火爐與食物,這是基本的生存物質需要;繁華景色,能讓人目盲心散的花花世界;奶奶的出現,人親間的過度牽執;天堂,終極的解脫渴望與呐喊。

“小女孩”渴望借助自我控制的方式,“點亮火柴”解決期望中的需求,所得到的,不過是如煙花絢爛的一刹那快感,不存在一絲一毫的慰藉之樂,哪怕在臨死前,也被迫無奈地自我安慰,真是淒淒慘慘切切。

要到達的世界,不會有痛苦(資料圖)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

很多的獲得,其實不過是停留在感官之上,根本無法讓我們得到最終的快樂。看似光鮮亮麗的深處,許多個體不過是流浪世間,沉淪苦海,無法自拔。

於是,我們妄想依賴,緊緊渴望貼近與我們親近的人,但現實往往出現落差,又讓我們增加了痛苦的憂傷。

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原有的希望,自己轉換成幻想,在悄然離世前和自己說,要到達的世界,不會有痛苦。

然而,可能嗎?

不可能!

因為當人從出生開始,就陷入一系列的迷茫、焦慮、浮躁、失落等各種困境,並沒有得以超越,離去所帶走的其實還是這些。

道教中的生與死

04

《太上老君太素經》中雲:“生可冀也,死可畏也。草木根生,去地而死。”

什麽是生?生應該是可“冀”的,“冀”就是希望,生命只有在存在的時刻才充滿意義。

有的人認為擁有車就是意義,有人認為擁有房子就是意義,但認為的意義就真的是“希望的意義”嗎?

也許是。也許不是。

這些上述的物質能解決人的需求,我們可以在某個時空中與物質發生交集,得以使用,但是指望外物來解救人與人的情感自身,當然只能是一份癡心妄想。

生命只有在存在的時刻才充滿意義(資料圖)

“生”應該是超越肉體的存在,“活著”也應該到達追逐外物的層面,你我可以做一名別人眼中的好人、老實人,卻不一定活出本然心性,兩者是不一樣的。

前者為別人而活,帶著眾多標準,被動地去接受安排,所以世界的一切等同於枷鎖,只會越來越加緊,後者是圓融自身與外在,遊刃而活,既不傷害他人,也絕不破壞清靜深處的明性之本,從內而外的快樂,毫無拘束的鉗製。

什麽是死?陰屍路,無所安住,迷失驚慌,流浪欲海,空虛飄蕩。

所以,中國人常說“出生入死”,道學中對生死,並不僅僅停留在肉身,而是講究整體超越,超越的出現,就是再次的“生”。

小女孩的那種象徵價值,是代表我們自性的善良,卻依然停留在無可奈何的外在。既有純性的根本,又有活著的癡迷。

人,該怎麽辦?《太上老君太素經》又說:“人之所好,吾之所患;人之所執,吾之所舍。二者唯聖人能知其故。”

有所“好”,就會有所“不好”,為了保持這份“好”,就容易過度的消耗,消耗無力,“不好”出現,就會帶來進一步的折磨,連續不斷地累及己身。

對萬般事物有“好”與“不好”的區別,其實不外乎對感官認知的執迷,比如物質需要、情感、理想價值等,有所執就會帶來無盡困境,生命就無法迎來豁然開朗。

想要不著其中,就要有所舍。雲淡風輕,少私寡欲。人生就像抓著一堆柔軟細膩的沙子,單手握住,只要過度用力,沙子就會從指縫間漏走。

故事裡,第二天早晨,小女孩手旁有一大堆已經燃燒過的火柴棒子,微笑著離開世界時,大家都在圍觀。是否在深處,我們都有一位這樣的“小女孩”,我們是否會有一天也徘徊在迷失與質樸之間,無法究其根本,然後就這樣逝去?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資料圖)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除欲究本,說來容易,障礙重重,隨著年月沉澱,成年人歷經滄桑,即便能尋訪生命的真諦,四處求理,也容易最終流產,白費功夫,於是,最為持久重要的生命快樂,始終遙不可及。

其實啊,道不遠離,因為答案就在最靠近的距離。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