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國經濟若陷入衰退,川普難辭其咎

越來越多的紅燈都已經亮起,警告世人美國經濟可能在明年陷入衰退。華盛頓智庫經濟政策研究所高級經濟學家斯科特(Robert E. Scott)在《國會山報》發文稱,若是衰退真的成為現實,川普總統當然難辭其咎,只不過關鍵還不在他鋒芒畢露的對外經貿政策,而是在於他的執政風格,或者說行為方式——他做事極度混亂,經常出爾反爾,似乎根本就沒有明確權衡過輕重緩急,這一切給美國經濟造成的挑戰其實要嚴峻得多。

各種麻煩跡象已經是層出不窮了。近期以來,美國經濟主要一直是靠消費者在支撐,比如2019年第二季度,美國經濟的全部增幅實質上都來自消費支出。誠然,政府支出是有小幅增長,但是甚至還不足以抵消國內生產總值另外兩大重要元素的消極影響——私營部門投資在下滑,貿易赤字在擴大。

然而,消費者情緒8月間卻顯現出重挫的跡象,情緒指數單月跌幅創下了2012年12月以來的最大紀錄。不少觀察家都將這歸咎於川普的政策。

可是,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卻指出,“貿易保護主義”其實是受到了“過度指責”。他說,事實上,對進口商品課以重稅不見得就一定總會造成失業,因為那些與進口商品競爭的行業和企業會得到好處,抵消掉消極影響。

克魯格曼的這種判斷是很有道理的。誠然,進口受阻會讓經濟的效率有所降低,但是整體就業情況是不會受到太大影響的。比如有人說農夫們受到了國際經貿局勢的損害,但是事實上,糧食價格連續幾年下跌對他們造成的影響同樣不能忽視,比如2014年至今,大豆價格已經累計下跌了40%,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元持續升值的緣故。在美元升值的情況下,美國的大豆和其他糧食大宗商品價格想要保住海外市場的競爭力,降價是必然的,而眾所周知,這一進程的很大一部分在川普上台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想要解決這一問題,重建美國製造業和農業部門,美元首先需要貶值,以確保美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然而遺憾的是,川普對此一直不怎麽重視,因為他專注的不是這個地方。

其實,要說起川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真正更大損害,往往都不是由於他推出的那些政策本身,而是他的政策隨心所欲,朝令夕改,讓外間摸不著頭腦,也讓私營部門難以根據一個有足夠透明度的政策前景來做出各種商業決策。

企業界是最討厭和害怕不確定性的。結果就是,企業投資在第二季度大幅度下滑,整體GDP增長速度一下子從第一季度的3.0%降低到了2.0%。至於下半年的前景,亞特蘭大聯儲和紐約聯儲的第三季度GDP增長預期已經降低到了1.5%,第四季度更是降至1.1%。

其間,供應管理協會的8月製造業報告堪稱是觸目驚心,顯示新訂單、產出和就業諸元都在收縮。8月就業增長數據也不及預期,每月平均創造就業機會水準下滑了三分之一,從去年的20.8萬減少到了今年的14.3萬。

所謂收益率曲線反轉,更令很多人憂心不已。目前,較短期的政府債券利率已經超過了較長期債券的利率。這一點不容忽視,因為過去六次衰退之前都閃現過這一警報。

上個月,紐約聯儲估計,衰退發生的概率已經達到了2007年以來的最高點。他們說,未來十二個月內爆發衰退的可能性為37.3%。這已經非常值得警惕了,因為1960年以來的歷史記錄顯示,每一次真正的衰退到來前,他們模型的讀數都會超過30%。上一次,他們模型讀數的峰值出現在2007年3月,而九個月之後,美國就墜入了大衰退。

另外一個讓局面雪上加霜的因素則在於聯儲,他們過去兩年時間中將聯邦基金利率足足提升了2.5個百分點,這樣的政策很可能是嚴重早產了。事實上,他們是在幾乎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通貨膨脹抬頭或者經濟過熱的情況下做出了一系列加息決定。

川普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他未能有效縮減美國外貿赤字。與此同時,隨心所欲的執政風格又打壓了企業投資和消費支出,讓局勢變得更加糟糕。雖然他採用了咄咄逼人的保護主義政策,但事實就是,美國的外貿赤字這兩年來依然在持續膨脹。如前所說,這根本就不值得吃驚,因為過去五年時間裡,美元整整升值了20%。這就使得進口商品價格被嚴重壓低,讓美國的出口商品變得嚴重昂貴。

美元升值對當下經濟的影響至為重大,因此,兩位參議員,威斯康星州民主黨人鮑德溫(Tammy Baldwin)和密蘇裡州共和黨人豪利(Josh Hawley)已經發起立法動議,要對流入的外國資本課稅,幫助降低美元的價值。這有助於提升美國的出口競爭力,這才是縮減美國龐大的外貿赤字的正途。

不過,美國經濟現在也不是全無擺脫衰退的機會。比如,要改造老舊的基礎設施,美國目前需要超過2兆美元的投資。當下利率水準極低,正是融資解決這一問題的絕好時機——甚至,計劃還可以進一步延伸開去,將向著可更新能源的轉型也包括進來。

如果這些措施能夠就位,就可以幫助重建美國經濟,尤其是製造業。衰退的可能性正在變得越來越大,而要避免這種前景,首先急需回歸常識——尤其是總統先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