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朝籌劃購買軍艦,為何結果卻成為了一場鬧劇?你看清廷都幹了啥

自從1840年後,外國侵略者開始入侵中國,清朝就開始了一系列被動挨打的悲劇。隨著外國勢力的入侵,清廷也漸漸覺得有必要“武裝”自己了,至少得改善一下裝備,特別是要把海軍建設成現代化艦隊。中英開戰那會兒,清朝還在使用木製的帆船,這與別人的鐵甲艦比起來差得十萬八千里遠。在這種情況下,晚清時的統治者也開始準備購買鐵甲艦了,不過後來還發生了場鬧劇。

1861年,清廷計劃花75萬兩白銀去購買9艘鐵甲艦回來強化海防。這個消息一出來,不少人都憋著推薦自家的船隻,畢竟75萬兩銀子不是個小數字,哪個能把這筆生意談成了,其中可以得到非常豐厚的利潤。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清海關總務司赫德馬上推薦清廷購買英國的船隻。

這個赫德本身就是英國人,於是“愛國”的他馬上說自家的艦隊怎麽好,怎麽便宜,怎麽性價比高。清朝統治者那會兒比較信洋人的話,於是還真就委託赫德去買。有人可能會問了:“為什麽清朝對侵略過自己的敵人那麽信任呢?”因為那時清朝太落後了,當他們被人揍了後才意識到自己與世界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以李鴻章、曾國藩等為首的大佬提出了“學習洋人”的洋務運動路線。

清廷自個兒肯定沒有那個實力來完成自我救贖的目標,因此他們不得不請洋顧問來進行輔導。既然求人辦事,清朝自然被迫放低姿態,加上之前打不過別人,因此洋人在中國的地位就高了起來。所以就連清海關總務司這樣的重要職位也都交給了外國人來擔任。因此英、法等外國勢力越發在中國耀武揚威。就拿這次買軍艦的事情來說吧,赫德基本上在給自己的國家攬生意,並不是真正為你大清著想。

也正因清、洋雙方的出發點根本不一樣,這才導致了後面的鬧劇發生。清朝的目的是要強化海防與壯大海軍。那時清的構思為“出錢75萬兩白銀買9艘船隻,請英方派海軍來管理艦隊”。這種想法一點兒毛病沒有,畢竟那時中國海軍的力量太薄弱,這麽一來就能壯大海防。

但外國侵略者根本不可能希望你清朝變強大,而且也不會讓你真的變強。像赫德這個家夥推薦自己的國家的軍艦只是為了賺清朝的錢,同時加強控制清朝的海軍。1862年,另一個英國人李泰國老闆親自去辦理相關事宜。這家夥馬上沒費吹灰之力就弄了9艘戰艦,另外還雇了600海軍與上校阿斯本。1863年5月,李老闆帶著一份合約回到了中國。結果倒霉就倒在了這個合約之上。

為何這麽說呢?合約內容大致如下:阿斯本必須為船隊的司令,同時兼任清海軍司令;而且他不用聽命於清廷。看到沒有,英方的意思是讓阿斯本脫離清廷當老大。清朝非常信任外國人這沒錯,但當這些人挑戰到了清的統治那就不行了。因此清廷看到這樣的條款後,他們怎麽會答應呢!

由於存在分歧,於是雙方鬧了起來,不過後來雙方各退一步,修改了其中的部分條件:海軍由清將統領,阿斯本為麾下大將,海軍大小事宜由雙方共同商量後再進行處理。本來雙方就要達成一致之時,一條“清廷讓阿斯本去攻太平天國”的條款又惹惱了李鴻章、曾國藩。原來李、曾2人對於剿滅太平軍非常有信心,同時他們也把這份差事當成了自個兒加官進爵的籌碼,因此李、曾2人對條件中的那條合約決定死活不能接受。

故眼看就要完成的談判又再一次破裂了。1863年9月,阿斯本率領艦隊與600人到達中國。這個英國上校也表示不能接受修訂的合約。兜兜轉轉,雙方最終鬧得越來越僵,最後在赫德的調解下,整個事件以和平解決收場:清朝成功退貨,英也退還75萬兩銀子,不過清廷要賠償對方的路費與勞務費。雖然這件事情暫時平息了,但之後發生的劇情更加狗血。

本來李泰國老闆為了這促成這次交易成功而努力斡旋,也算盡了些力,至少比赫德一心為了掙銀子的心理要好多了。可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清朝方面覺得壞事就是壞在李泰國身上,於是把他給開除了。而那位只想著“宰肥羊”的赫老闆卻被清廷當成了恩人,後來他足足管理海關達到46年之久。

從這次清朝購買軍艦的鬧劇來看,其中似乎存在一些必然性。首先,外國人並不會真心幫助中國,因為我們強大了,那些侵略者就不能在清朝身上攫取更多的利益。其次,清廷始終有著自己的局限性,多少存在一些封建意識,加上對於外界的事物又估計不足,因此這次事件就成了鬧劇。

再後來,清廷還是有了自己的北洋水師。李鴻章等人花費了幾乎20多年終於打造了一支“亞洲第1艦隊”,單論裝備而言,這支海軍算得上是非常給力的現代化艦隊。然而由於種種原因,1894甲午海戰一役,遠東最強艦隊輸得怎一個慘字了得。綜合來看,似乎清軍慘敗也是必然的結果,畢竟處處存在弊端的朝廷不可能突然實現“逆天改命”的目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