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疑問解答】顱內動脈瘤治療前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顱內動脈瘤是指腦動脈壁的異常膨出部分,所以,雖然叫做「動脈瘤」但其實質屬於腦血管疾病。臨床中,顱內動脈瘤治療的主要目的在於防止再出血和控制動脈痙攣等。適用於下述情況:

①病人病情不適合手術或全身情況不能耐受開顱。

②診斷不明確需進一步檢查。

③病人拒絕手術或手術失敗。

④作為手術前後的輔助治療手段。

防止再出血包括絕對臥床休息、鎮痛、抗癲癇、安定劑、導瀉藥物使患者保持安靜,避免情緒激動。抗纖維蛋白溶解劑(氨基己酸、抗凝血酸、抑酞酶等);控制血壓。預防及治療腦動脈痙攣,使用鈣拮抗藥如尼莫地平,腦脊液引流,使用皮質類固醇藥物等。用經顱超聲監測顱內動脈,維持正常的腦灌注壓。根據病情退熱、抗感染、加強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監測心血管功能。要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神經系統體征變化。對昏迷病人需加強特殊護理。

(1)控制性低血壓:是預防和減少動脈瘤再次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不宜降得過多,最好用經顱超聲監測。因為出血後顱內壓增高,若再伴有動脈痙攣,腦供血已相應減少,血壓降得過低會造成腦灌注不足而引起損害。通常降低10%~20%即可。高血壓患者則降低收縮壓原有水準的30%~35%,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病情,如有頭暈、意識惡化等缺血癥狀,應予適當回升。

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可能出現顱內壓增高及腦積水,應用甘露醇、腦室引流、維生素E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2)降低顱內壓:甘露醇不僅能降低顱內壓,增加腦血流量,推遲血-腦脊液屏障損害並減輕腦水腫,還能增加手術中臨時阻斷腦動脈的時間。

(3)腦脊液引流:腦動脈瘤出血後急性期在腦表面及腦內可有大量積血使顱內壓增高,需做腦室引流等降低顱內壓力,才能在手術時分離開腦組織進至動脈瘤。有的因小的血腫或凝血塊阻塞室間孔或大腦導水管,引起急性腦積水而出現意識障礙,需做緊急的腦室引流。腦動脈瘤出血後的慢性時期由於基底池等的粘連,也會引起腦積水,顱內壓也可能正常,但病人的腦室擴大,同時出現反應遲鈍等癥狀,行腦室引流會使情況改善。

臨床中,對於顱內動脈瘤患者的治療分為開顱夾閉術和血管內介入治療兩種方式。起初,兩者被誤解為相互競爭的關係,認為血管內介入治療將逐漸取代開顱夾閉術的治療方式,或者僅有很少一部分介入手術還不能達到的病例可以選擇手術治療。但是,隨著臨床研究的進展,夾閉術和栓塞術既可以在競爭中相互結合治療。一些複雜的病例,同時在一些病例中也需要相互的補充。

因顱開顱夾閉術風險高、難度大、技術要求高,且手術需在顯微鏡下操作,仔細清除動脈瘤周圍的粘連,小心找到動脈瘤頸後予以夾閉。這需要手術醫生極其精細、熟練的顯微操作及對神經解剖的精通,還需要手術醫生有極大的耐心。

自2015年初以來,在醫院的大力支持下,神經外科全體人員積極開拓病源,不斷拓寬技術領域,開展多項新技術、新業務。已完成多例顱內動脈瘤夾閉術,為顱內動脈瘤患者拆除顱內不定時炸彈,救人於生命垂危之際。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