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文讀懂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綜合征

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綜合征之間是什麽關係?

孤獨症,又稱自閉症,與阿斯伯格綜合征同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臨床核心症狀表現有很多相似之處。

其中,智商大於等於70分的孤獨症,稱之為高功能孤獨症。

孤獨症和阿斯伯格綜合征均為嬰幼兒期起病,呈長期慢性病程,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給個人和家庭帶來重大的痛苦。

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綜合征都有哪些臨床表現?

孤獨症

核心臨床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局限的興趣及刻板與重複的行為模式。約70%的孤獨症患者伴有智力低下

社會交往障礙

社交意願:孤獨症嬰幼兒表現出沒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勢或者抱起時身體僵直、往後打挺,與人眼神交流少,對於大人的引逗不感興趣、缺乏反應。

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對與同伴玩耍不感興趣,別人喊他常常不理睬,更喜歡一個人獨處,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部分症狀較輕的患者,存在社交意願,有些患者隨著年齡成長,也會出現社交意願,但均有社交方法的缺陷。

社交方法:孤獨症兒童不會與同齡兒童分享自己的玩具及食品等,不會向小夥伴表示友好(例如:通過打人或者咬人表示友好)。不會玩過家家(角色扮演)的遊戲。

青少年或者成人階段,很多患者會感覺到自己與人交往存在困難,並常常為此而痛苦。他們與人交往時往往聽不懂別人的“言下之意”,看不懂別人的臉色,說話直接而不顧場合,常常讓別人感覺難堪或者下不來台而自己卻渾然不知。不懂幽默,把別人的玩笑話當真,因此常被同伴戲弄或者欺負,難以建立友誼。

交流障礙

語言交流:孤獨症兒童言語發育常遲緩,表現為說話晚、言語表達能力差、很晚才分清人稱代詞“你、我、他”,嚴重的患者甚至終身無語言。

言語形式及言語內容也有缺陷。患者表現出模仿言語——重複別人說的話,或者重複言語,即一句話反覆說。有時患者會反覆問同一個問題,儘管已經知道答案或者家長已經反覆作答,依然反覆詢問。有的患者有自言自語現象,所說的內容為動畫片所看的內容或者別人說的話(如:幼兒園老師說的話)。對於別人的問話,患者常常答非所問,或者突然冒出與談話主題無關的言語。有時孤獨症患者會使用書面化的言語與別人交流,講話引經據典或者成語堆砌或“學究樣”的語言。

在語音、語調、語速、節奏等方面也常存在問題,如用相同節奏、不變的音量與人交流

患者不會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意願或者內心感受,與別人交流時少主動性的言語,發起及維持談話存在困難,與人交流時互動性差。

非語言交流:孤獨症患者不會用表情、動作及姿勢輔助交流,常不會用手指,不會用點頭、搖頭以及各種手勢等表達自己的想法。

與人交往時面部表情缺少變化,經常給人以“不苟言笑”、“古板”的感覺。

興趣狹窄及刻板重複的行為模式

興趣狹窄:孤獨症患者常表現出興趣範圍狹窄,對於感興趣的事物特別癡迷,甚至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對於正常兒童感興趣的事物,孤獨症兒童常不感興趣,但是對於一些單調或者有某種特徵的事物卻表現出癡迷,例如:氣象預報、旋轉的物體等。

窮盡極致地收集感興趣事物的各種相關知識,例如:喜歡蛇,會搜集關於蛇的種類、習性、分布、毒性等相關的知識。

刻板重複的行為模式:他們經常表現得固執、拒絕改變,例如:出門去某處隻走固定的路線、物品放置在固定的地方、極端挑食,對於環境的變化,如:家具位置的變換,會特別敏感,難以接受。上學後對於新環境的適應困難。在他們的書畫等作品中,也可見刻板的特點,如:所畫的動物都似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一樣,寫字大小及筆畫粗細都一樣,畫畫也是畫相同的物品或者相近的題材。

孤獨症患者還表現出對於無生命物品的特殊依戀,如:手中總是要握著一支筆或者攥著東西,長時間隻枕一個枕頭,換了別的枕頭就無法入睡等。

有些人還會表現出奇怪的動作,例如:墊著腳走路、反覆玩手、反覆拍手、凝視某處、反覆轉圈等。

高功能孤獨症

高功能孤獨症是指孤獨症中智力大於等於70的孩子,因為症狀相對輕,部分患者某些方面的能力相對好,甚至超常,很多時候他們的上述症狀會被忽視,因此耽誤了早期就診和乾預。

阿斯伯格綜合征

相比於孤獨症,阿斯伯格綜合征沒有言語發育障礙,也沒有智力障礙,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和局限的興趣及刻板重複的行為模式。

社交障礙

他們中的大多數是有人際交往願望的,但缺乏人際交往技巧,不懂得如何和別人打交道,從而容易受同齡人排斥。他們與人交談時通常以自我為中心,會喋喋不休向對方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內容,但過程中無法識別對方的表情和感受,無法判斷對方是否對話題感興趣,無法與同齡人實現話題的互動和分享,更缺乏進一步的情感交流。他們常常會敏銳地發現問題,並且以“過分誠實”的方式表達出來,不會根據當時的社交場景,以委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常常使別人感覺難堪,例如:他們會當眾指出同學胖,讓同學去減肥。

興趣狹窄及刻板重複的行為模式

很多孩子對科學非常著迷,甚至癡迷,如,自幼喜歡汽車發動機,收集相關的模型和雜誌,對於各種發動機的性能如數家珍,喜歡拆解玩具。行為較刻板,如每天先做什麽,再做什麽,不能變化,思考問題直來直去,不能靈活變通,有些孩子喜歡重複問問題,總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

如何治療?

研究和臨床實踐證實教育訓練、行為矯正可以改善患者的社會交往行為、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日常生活技能和適應行為,藥物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緒症狀、衝動行為及共患病。

早發現,早乾預

年齡越小,神經發育的可塑性越強,療效與乾預的開始時間密切相關,臨床上經常見到家長因為不能接受疾病很晚帶孩子來看或者看了以後沒有去訓練,錯過孩子的最佳乾預時期,讓人扼腕歎息,所以只要發現嬰幼兒存在可疑的孤獨症或阿斯伯格綜合征症狀,要立即開始就診和乾預。

選擇科學有效的乾預

因此類疾病病因和病理機制尚不清晰,目前沒有任何特效藥物可以治愈孤獨症或阿斯伯格綜合征,家長們切勿因求治心切而盲聽盲從,造成不必要的財產損失。建議各位家長關注治療方法的研究進展,積極和專業醫師溝通,選擇科學合理的治療乾預方法。

個體化治療乾預

孤獨症和阿斯伯格綜合征為長期慢性疾病,每個患者發育水準不同,病情嚴重程度不同,情緒行為症狀表現及程度不同,共患病不同,因此,對於每一個患者,都應根據具體情況,予以患者所需的個體化的長期系統乾預。

如何早期識別孤獨症和阿斯伯格綜合征?

孤獨症

起病於3歲之前大約2/3的患兒在出生後逐漸表現出異常。

另外約1/3的兒童,早期有1~2年的正常發育期,之後才退化出現孤獨症症狀。

大部分家長在患兒兩歲前會發現其異常。

言語發育遲緩常是家長帶患兒就診的主要原因,但也有很多家長受“貴人語遲”觀念的影響,延誤了早期就診和乾預。

我國衛計委於2013年頒發了《兒童心理保健技術規範》,其中明確列舉了不同年齡兒童中提示孤獨症的預警征,詳見下表。

若孩子有以下征象,建議家長帶其積極至正規醫院就診,確定是否存在孤獨症的問題。

高功能孤獨症或阿斯伯格綜合征

早期容易漏診,從而延誤治療,漏診原因主要有:

智力發育水準正常,故而在社交技能要求較低的幼年階段,社交缺陷也未造成明顯的社會功能損害。

部分患者存在某些能力的超常,掩蓋了其存在的社交缺陷,使得其社交困難不易被家長和老師察覺。

家長和老師對該病的臨床表現認識不足,將兒童的社交困難看成是性格內向,從而造成了較多的漏診。

到學齡期,因環境對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患者有限的社會交往能力越來越難以應對日常的社會交往,患者的社會交往困難日益凸顯出來。尤其到青春期後表現更加顯著。

很多孩子表現孤僻離群,我行我素,不理解和考慮別人的感受,人際關係差,經常和同學發生衝突,行為較同齡孩子幼稚,顯得過於單純,不懂迂回……

老師和家長經常評價這些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合群、行為幼稚、聰明古怪。

若孩子有以上特徵,建議盡快就診評估,以防錯過孩子的有效乾預時期。

能治好嗎?

經過綜合性教育和訓練,輔以藥物,孤獨症和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的預後可以有顯著的改善,部分患者能獲得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但良好預後的前提是早期發現和長期系統乾預。

孤獨症或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在常年有效的乾預下,依然會帶有自己的一些特質,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能獲得一般意義上常人的生活和工作。

他們所面臨的困難一方面來自於他們可能與生俱來的特質,一方面來自於家庭、學校、社會對這些特質的不了解和不接納。

國際孤獨症研究會主席巴倫、科恩認為:正常發育人群其實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孤獨症特質”。拋除醫學角度,或許,我們之間的界限沒有那麽清晰,認識這些特點是我們接納和幫助對方的開始。

原創文章作者:兒童教育專家

任淑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