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場持續16年的偽科學騙局,別再被「酸鹼體質理論」騙啦

近日,美國聖地亞哥法庭判「酸鹼體質論」創始人羅伯特·歐·揚(Robert O. Young)賠償一名癌症患者1.05億美元(大約人民幣7.28億元)。

聖地亞哥聯合論壇報新聞截圖

揚當庭承認,他提出的「酸鹼體質論」是一場騙局,他沒有受過任何科學訓練,也沒有行醫資質,連文憑也是買來的。

今天,我們來告訴你「酸鹼體質論」坑在哪兒,並特邀權威專家教你避開養生陷阱。

受訪專家

解放軍總醫院急診科教授 孟慶義

南方醫科大學腫瘤中心副主任、教授 張軍一

酸鹼體質論,謀財害命的工具

揚最初於2002年提出「酸鹼體質論」。

他宣稱人的體質有酸鹼性之分,酸性體質易導致癌症、肥胖、骨質疏鬆等疾病,是不健康甚至有潛在危險的體質。想要健康,必須保證身體處於鹼性環境。

隨後,揚出版了《酸鹼奇蹟:平衡飲食,恢復健康》等一系列書籍,成為風靡一時的暢銷書。

很多讀者認為,揚找到了「簡單有效的養生方法」,因此對他的理論深信不疑。這些書籍還被翻譯成多國文字,使得揚一躍成全球知名的「養生專家」。更有一些絕症患者看到了生存的希望,指望他的「神奇療法」能夠治癒癌症。

有了名氣後,揚開始根據自己的理論生產保健品、藥物,甚至開辦了診所。

45歲的道恩·卡利女士, 2007年被診斷為乳腺癌。聽信了揚的建議後,她放棄了化療等傳統治療方法,採用揚獨創的「鹼性療法」治療。據悉,這種療法是在靜脈注射的藥物中添加鹼性的小蘇打。

最終,這名患者病情發展到晚期,揚也因此被判罰1.05億美元巨額罰款。

偽科學騙了不少人

「鹼性體質生男孩幾率大。」

「酸性體質易得癌。」

「吃肉多的人必然是酸性體質。」

「睡覺不好、易疲勞是酸性體質引起的。」

……

關於酸鹼體質的各種傳言層出不窮,甚至還由此衍生出其他相關理論及「周邊產品」,讓不少人對偽科學深信不疑。

近年來,不少科普書籍、網路文章都為「酸鹼體質論」做過「推薦」,《人體酸鹼平衡手冊》《體酸是百病之源:酸鹼平衡一身輕》等書籍陸續上市,「酸鹼食物表」在網上流傳甚廣。

網路流傳的「酸鹼食物表」

少年兒童出版社曾在前些年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一書中寫道:「相對而言,呈酸性體質的人力量較弱,手足經常發涼,易患感冒,傷口不易癒合。因此,我們應注意調節飲食結構,平衡食品的酸鹼性。」

「酸鹼體質論」還衍生出不少「周邊產品」。

有一位「世界著名生殖生理學家朗德姆· 謝特爾滋博士」稱「X精子耐酸,Y精子耐鹼」,指導大眾通過吃「藥丸」調節身體酸鹼度,決定孩子性別,被冠名為「生男生女法之祖」。

中國某生物製品公司董事長也稱,酸性體質會導致很多疾病,通過吃其公司生產的保健品就可調節體質。

記者在某購物平台搜索關鍵字「酸性體質」,共檢索到了94件商品,頁面上充斥著「美國進口高鹼性食品」「改善身體酸鹼性」「利於備孕」等宣傳語。這些產品大多配以可愛的嬰兒或者孕婦的影像作為包裝。

購物平台截圖

一瓶凈含量66克的藥物,價格300~400元不等。此外,如「弱鹼性水杯」「鹼性離子水」「天然綠藻」等新奇產品,也都用上了 「酸鹼體質論」的名頭進行宣傳。

酸鹼體質,純屬忽悠

「酸鹼體質論」誕生以來,國內外眾多科學家、醫生和科普工作者,一直在強調該說法並不成立。

早在2008年《生命時報》曾在頭版刊文《「酸鹼體質」純屬謬論》,批判「酸鹼體質」毫無科學依據。

1

醫學中根本沒有酸鹼體質概念

解放軍總醫院急診科教授孟慶義告訴記者,現代醫學中根本沒有「酸性體質」 「鹼性體質」這兩個詞。

人體體液有很多種,血液、唾液、胃酸、腸液、汗液、尿液等都屬於體液,不同體液有不同酸鹼度,但無一能直接等同於體質酸鹼性。

2

「酸性體質」致癌無依據

對於 「酸性體質導致腫瘤」,南方醫科大學腫瘤中心副主任張軍一教授也明確表示,這一說法毫無科學根據,把「酸性體質」看作百病之源,更是荒謬。

3

食物不可能影響身體的酸鹼值

孟慶義表示,按照化學分類鑒定食物酸鹼性的做法確實存在,但有一些人明顯是在偷換概念。

人體有幾大平衡系統,它們可以維持體內酸鹼平衡,並且這種平衡的狀態不會單純被食物影響,比如吃酸性食物不會使身體變成酸性。

不少優質蛋白、穀物都被歸為了酸性食品,如果人們不敢食用,就可能造成營養不良,反而會對健康產生危害。

中國營養學會曾澄清:

「食物酸鹼平衡論」稱,穀類、肉類、魚和蛋攝入過多可以導致酸性體質,引起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蔬菜水果屬於鹼性食物,能夠糾正酸性體質,防治慢性疾病。

事實上,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預防上述慢性疾病,是因為它們產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等,而不是鹼性的作用。

所以,大家在選擇食物時不必顧慮食物的酸鹼性。

3招幫你避開養生陷阱

這個被批判多年的偽科學理論為何還有人相信?這主要是因為和其他複雜醫學知識相比,其比較通俗易懂。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知識日益重視,但大眾識別、利用健康資訊的能力還很有限。

針對現狀,專家們提出幾點建議。

個人不要盲目相信和追捧所謂的神奇養生法

孟慶義提醒大家,在面對無法分辨、無法確定的健康資訊時,不要盲目聽信。

張軍一表示,面對一些看起來很神奇的養生理論,首先要求證,最好選擇向權威機構顧問,其次要對健康資訊來源進行確認。

媒體要擔負起傳播科學知識的責任

有些自媒體的健康類文章一味地追求閱讀量,罔顧科學依據,製作的題目、內容以「抓人眼球」為目的,這非常容易誤導百姓。

有些所謂的「科學發現」「科技成果」沒有足夠依據,只是簡單的推論或猜測,如果隨意傳播,就會誤導廣大群眾。

對此,孟慶義呼籲媒體要履行社會責任,健康類報導性命攸關,必須科學。

國家有關部門加強資訊監管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及資訊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建立合作審查機制,對健康方面的資訊,應加強監督管理、嚴格審查,從源頭上阻止此類養生謠言的傳播。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