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八旬教授王明仁:與仨字較真二十年

“以”“上”“下”,寥寥三個字,幾乎佔據了王明仁退休後的全部時間。

談到“以上”“以下”兩個語言形式的規範化使用,86歲的王明仁教授總有說不完的話。王建宏攝

今年86歲的王明仁退休前是寧夏大學中文系教授,自1996年以來,他翻閱大量史書文獻,潛心研究“以上”“以下”兩個語言形式近三千年的使用情況,收集了幾千個例句,從當代法律、法規、文件、教材、新聞稿件中找出600多個用錯的例子,據此寫作出版了一本書——《咬文嚼字又一說——“以上”“以下”的使用問題》,糾正“以上”“以下”近百年來在語言學理論和語言實踐中的錯誤和混亂用法,並呼籲推行漢語語言規範化使用,引發學界關注。

為寥寥仨字遍閱史書

“以上”“以下”引起王明仁的關注,是在1994年。

當年,王明仁的一位朋友評教授職稱,有12位評委參加投票,根據文件規定,獲得2/3以上的評委投票方能通過。結果,這位朋友得了8票,剛好卡在2/3這個點上,雖然他本人據理力爭“2/3以上應該包括8票在內”,但依然未被認定通過,教授職稱泡湯了。

這件事在當時並未引起過多關注,但王明仁心裡卻始終“過不去”:“2/3以上”包括8票在內嗎?“以上”“以下”在限定數量範圍時是否包括本數?帶著思索和不解,王明仁刨根問底,一心查個明白。

漢字文化,傳承幾千年。究一字一句的使用和流傳,必然要追根溯源。

在寧夏大學的教職工公寓裡,王明仁每天堅持讀書看報、做研究。張文攀攝

1995年,王明仁從寧夏大學退休。自1996年開始,寧夏大學圖書館裡的《尚書》《左傳》《國語》等文獻典籍陸續被王明仁借回了家。春夏秋冬、晨曦夜半,書桌前、沙發上,王明仁把自己泡在史書文獻裡長達10年之久。

那時的互聯網技術還不發達,關鍵詞條的搜索只能依靠傳統的笨功夫。王明仁通過一頁一頁翻、一行一行找、一字一字過,從浩如煙海的典籍裡尋找摘錄有關“以上”“以下”的詞條和例句。10年間,他抄錄了3000多個例句,還專門買來現代法律、報紙、辭典甚至統計學書籍翻閱研究,“看的書越多,掌握得越全面,研究成果才能站得住腳。”

王明仁說,漢語“以上”和“以下”兩個語言形式,僅從有文獻可查的上古漢語算起,就使用近三千年了。隨著時代的演進,使用範圍越來越廣,出現頻率越來越高。先秦時期的《左傳》《國語》《戰國策》和《呂氏春秋》總計約57萬多字,才出現33次;到了漢代,一部《史記》約53萬多字,就出現96次,班固《漢書》128萬多字,出現275次;元代編撰的《金史》出現多達700多次,清代的《明史》出現500多次,民國初年的《清史稿》竟達1000多次。到了現代,涉及書報雜誌、廣播電視、法律法規等,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或聽到“以上”“以下”。

“‘以上’和‘以下’使用範圍這麽廣,出現頻率這麽高,如果表義不明確,用法不規範,那危害可就大了。”王明仁說。

潛心研究為“以上”“以下”正名

王明仁說,在漢語“以上”“以下”傳統的規範用法中,最早出現的是同名詞性成分N組合成“N以上”和“N以下”結構表達範圍、概數或方位。

如酈道元《水經注·卷十五》載,“今陵東有石碑,錄赧王以上世王名號,考之碑記,周墓明矣”“‘赧王’是東周最後一位天子,這裡的意思是石碑刻錄了周朝所有天子的名號,包括‘赧王’在內。”王明仁解釋說,《清史稿•聖祖本紀二》載“改四川東川土司為東川府,設知府以下官”,指的是設以知府為首的所有官員,不包括知府是不可能的。

“從古代漢語這些實際用例看出,‘以上’‘以下’歷代用法始終如一,凡是表達範圍,‘N以上’和‘N以下’結構一律包括範圍的起點‘N’在內。”王明仁說。

同時,通過閱讀大量古代用語,王明仁發現,“以上”的“以”和“上”都能單獨以詞的資格和表義相同的詞相替換,說明“以上”不是一個詞,而是各自獨立的兩個詞。“以”是介詞或者連詞,“上”和“下”不是樓上樓下的“上”“下”,而是上樓下樓的“上”“下”,都是趨向動詞。這種詞性,決定了在表達範圍的“N以上”和“N以下”結構中,起點或止點N一律包括在範圍之內。

“古代漢語裡,這兩個語言形式的表義始終是明確的,用法一直是規範的。白話文運動以後,逐漸出現混亂。到了現代,混亂現象越來越嚴重。”王明仁說。

王明仁列舉了“以上”“以下”在現代漢語中的混亂使用情況,首當其衝就是亂造並列結構。如:“兩個及兩個以上”“處級或處級以下”“本科及以上”,範圍的起點和止點N本來就包括在範圍之內,但這種並列結構中,N明顯不在N以上和N以下範圍之內,違背了其本來用法。

濫加括注、表義隨便安排的現象也較為常見。如“縣級以上(不含縣)”“三個以上(含三個)”,皆因語言使用者無法明確其真正用法,又怕別人不明白所表達的意思,於是濫加括注說明,違反語言約定俗成的原則。

還有人不明確“以上”和“以下”的表義和用法,當把一系列的事物或數量劃分成若幹部分的時候,常常出現界限重疊、範圍交叉。如1982年2月13日發布的《礦山安全條例》第五十八條規定,“接觸粉塵作業人員,當粉塵中含遊離二氧化矽或石棉在10%以上時,每兩年至少檢查一次;在10%以下時,每三年至少檢查一次”,由低到高的起點和由高到低的起點都是“10%”,界限重疊,分割不清。

“語言混亂使用,不僅造成法律法規不能嚴格準確執行、正常工作和社會行為無法正常進行,還容易引發不必要的社會矛盾。作為一名中文系教師,我有責任糾正這種現象。”王明仁說。

為漢語規範化使用奔走呼籲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王明仁退休後前10年的時間都在和史書古籍較真,立足“是什麽”。此後的10余年時間裡,他的學問研究逐漸轉向實踐應用,聚焦“解決什麽問題”。

為“以上”“以下”正名中,王明仁結合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對漢語規範使用帶來的影響,重新審視自己早年編寫的《同義詞詞表》,對比研究一些同義詞詞典,補充缺陷、補齊短板。詞典例句選擇堅持從典範的文學作品和其他著作裡選用,要典型規範,不能出現語病;同一詞條或一組詞條裡作者不能重複,年代盡量避免集中。三年全部選完之後,2017年4月至12月,對所有例句進行四次審查精選,終成定稿。2019年10月,正文詞條總計達9904個、136萬字的《新編漢語同義詞詞典》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填補了同類詞典的空白。

今年5月,王明仁獲第二屆“寧夏離退休專業技術人才突出貢獻獎”,他帶著新著《新編漢語同義詞詞典》從常住地河北返回寧夏參加頒獎儀式,這一呆便是三個月。

在他的學校宿舍裡,昔日啃讀的不少書籍已搬了新家,曾經伏案的舊書桌早已斑駁,關上玻璃窗,尚有一縷墨香始終縈繞。衣著樸素、生活節儉的王明仁依然心有萬卷書、心懷天下事。每天,他忙著翻閱書報、瀏覽手機,關心國家大事,為漢語規範化使用“挑刺”,發現不規範的字、詞,他就認真記錄下來。

“語言規範化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尤其在網絡語言混亂的現代社會,以嚴肅認真的態度使用語言、推行語言規範化很有必要。”王明仁建議,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高校的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歷史、新聞、政法、經濟等學科專業應當率先推行漢語語言規範化,異塵餘生帶動全社會語言規範化使用。(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建宏 張文攀)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