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環物會”解決了小區的“老大難”

中關村東路附近的中關村街道西格瑪社區,轄區中多是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住宅。該社區是一個典型的混合型社區,其中,共有11家物業公司混管著住宅小區及辦公樓,物業管理和居民自治也成為社區的“老大難”問題。

下水道堵了、暖氣不熱……在一些小區中,居民有困難找到物業公司後,物業公司也因人手有限等原因無法及時“對症下藥”。

去年年底,在這個被物業管理難題困擾著的社區中,成立了北京首個“環物會”。所謂的“環物會”,就是社區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將轄區內的物業公司統一到一個平台中,物業公司的服務範圍不僅局限在本小區,還可以異塵餘生到整個社區。環物會在不同小區物業公司間、物業公司與業主間搭建了一個溝通的平台。

探因

混管小區為何成立“環物會”

北三環與北四環間,西格瑪社區辦公室中,社區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主任周楊平正接聽著社區居民的問題反映電話。每次記錄後,周楊平都要與物業公司溝通,一同去現場進行調查。

西格瑪社區包括中關村東路59號院、57號院等9個住宅小區,有著建案、部門房、房改房等多種形式,轄區內還有兩個辦公樓。

在周楊平看來,西格瑪社區是混合型社區,也是典型的多元業態社區。在一些住宅小區中,房屋轉手率較高,新業主對小區業委會並不了解,也不願參與其中,導致小區業委會換屆失敗,出現9個小區只有1個業委會的局面。

小區中出現的問題,沒有隨著業委會的消失而不見蹤影。

為了統籌物業管理,西格瑪社區成立了物業聯席會,將轄區內的物業公司召集在一起,商量社區治理方面的問題。去年年底,在物業聯席會的基礎上,成立了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是社區居委會的下設組織,日常的工作包括對物業公司、業主之間的協調,同時要監督物業、業委會履職。通過議事協商的方式,實現社區居民參與式治理。”

周楊平與其他八名委員工作時間接聽電話,到現場調查情況。手機的微信群中,常常跳出信息。“每個小區的微信群都加入了,居民有什麽情況可以隨時在群裡說。”周楊平表示,為了讓居民及時了解問題解決的進程,在整改完成後會將過程的文字和照片發到微信群中,讓居民知曉問題已經被關注,同時進行整改。環物會’的成立,也讓一些多年積壓、不好解決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成立之初,居民都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在問題得到解決後,也更願意來找我們,社區的治理工作漸漸進入了良性循環的階段。”

鋪路

物業間打通服務界限

幾天前,家住中關村東路57號院1號樓的周大爺給環物會打來了電話。年近90歲的周大爺遇到了一個小難題,家裡的電燈燈繩斷了,隻留下短短一截。因為兒女不在身邊,老人想不到什麽解決辦法。“我們老兩口,只能給業委會打電話問問,看看能不能幫著解決下。”

電話一端的周楊平在了解了具體位置與問題後,開始聯繫紫金大廈物業公司。“老人家小區物業公司人員有限,一般都是保潔人員,沒有專業的電工去做這個事情。”

10分鐘之後,電工徐師傅便來到了老人家中。臥室中燈的開關是老式的燈繩,距離床很近,起夜時老人可以方便開關。

在考慮到老人的年齡與身體狀況後,徐師傅在工具包裡翻出了按鈕開關,從原開關處重新走線,引出一根電線接到了按鈕開關上。不到一個小時時間,燈繩就被開關代替。周大爺接連試著開關了幾次,連連拍著徐師傅的肩膀,不住口地說“這下方便多了”。

“老人都這麽大歲數了,收什麽錢,就是幫個忙的事兒。”說到費用時,徐師傅連連擺手,不僅沒有收取上門維修費,連材料費也沒有收取。

“大手拉小手”是環物會成立後對物業公司提出的要求,轄區內較大的物業公司對基礎力量差的物業在設施維修和專業水電工作方面進行指導和幫助。“相當於打破了原來物業公司的服務範圍,讓一些基礎薄弱的老小區居民能夠得到物業服務。”周楊平表示,針對社區內60歲以上老年人,物業公司也推出了免費上門維修服務,維修僅收取材料費。“在實際工作中,對於一些年齡較大的老年人,物業公司都給免掉了材料費用。”

解難

貨物不再與居民同爭電梯

不久前,環物會對轄區內怡升園小區辦公企業進行上門入戶檢查。在檢查中發現辦公場所存放貨物較多的問題。

因為常常送貨,導致小區中的電梯十分難等。一名居民表示,著急上班、接送孩子的時候,電梯卻怎麽等都不來。“好不容易來了,一打開裡面都是貨,根本進不去人。”

該小區一層多為臨街底商,原是商住兩用型住宅,規定為“可商用或可住宅”,並不具備作為倉庫的條件,而此前部分公司一直當成倉庫使用,並通過客梯不斷運送貨物。

在對問題進行調查後,環物會聯合小區物業及多個部門對客梯運貨進行聯合行動。對小區內公司企業全部下發通知,將限期整改時間通知書送到每家企業,並多次在各單元電梯旁張貼通知單。

效果也在整改後立竿見影,客梯終於空出來不再被貨物塞滿。“之前我們業主給物業反映過,但是收效不大,居民還是要在客梯裡跟貨物爭位置。”

中關村東路57號院居民樓北側新建有一處智能車棚,施劃著自行車、電動車、三輪車的停放區域,24小時的監控設備保證著車棚的安全。進入車棚時,需要刷門禁卡。一有居民推車進出,自動感應燈管就會亮起。

在智能車棚建成前,這裡曾經是小區中髒亂差的代名詞。原有的舊車棚中堆放了很多廢舊自行車,周圍還有丟棄的垃圾。而小區中的居民對於停放自行車、電動車的需求卻很大。環物會在了解到這種情況後,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機構對舊車棚進行改造。在滿足停放車輛的基礎上,專門留出了電動自行車充電區域,可集中充電。“還增加了防火防盜的設備,這樣居民就不用把電動車推到樓裡去充電了,降低生活中的安全隱患。”

排患

公維基金換電梯開“綠色通道”

西格瑪公寓一部使用近20年的電梯經常出現故障,檢查後發現,電梯臨近使用年限,同時又發現兩棟樓共4部電梯即將超期服役。

物業公司在啟動公共維修基金更換電梯時卻遇到了困難。

該小區沒有業委會,小區物業又屬於自管物業,沒有備案資質,業主人數又達不到申請標準,缺乏申請主體。“申請就一直辦不成,更換電梯的事兒也就一直沒能完成。”該小區物業公司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在申請公維基金遇阻時,打算跟環物會求助。

“電梯的安全關係著居民的生命安全,這樣的事兒不能拖。”周楊平和同事們開始向相關部門詢問,如何尋找公維基金的申請主體。“但是小區業主很多都不在小區中居住,成立業委會已經來不及了。”

環物會將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請到小區座談,最終開啟了“綠色通道”,公共維修基金申請成功。“招標已經結束,馬上就要對超期服役的電梯進行更換。”

物業管理專家、北京首一業主大會指導部主任童超表示,小區物業管理紛繁複雜,尤其在一些小型物業公司中問題就更加突出。環物會這種形式,在居民與物業之間、轄區內物業公司之間架起溝通協商的橋梁,目的就是要改善社區物業管理現狀,促進解決社區環境、物管問題。把居民的“小事兒”變成自己的“大事兒”,通過調研、溝通、協商的方式,可以對出現的問題對症下藥,進而解決了居民遇到的老問題。同時,對於一些物業公司的不作為行為也有著約束監督的作用,在打通物業服務範圍後,居民就會對物業公司的服務進行對比,從而也讓物業公司間有競爭關係。“這種模式暢通了居民的訴求渠道,也發揮了推進社區治理的作用。因為是社區居委會的組織,居民更加信任,在有問題出現時,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在完善中推進,使得居民能夠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實惠與幸福感。”

本報記者 趙喜斌 文並攝

(趙喜斌 文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