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物業多元參與共治 “問題小區”電梯換新

4月19日,朝陽區利澤西園一區的居民們在小廣場跳起了健身舞。 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小區環境變美,物業費收繳率從20%提高到80%,物業和業主實現“雙贏”

物業不乾活,業主不繳費,物業經費不足陷入惡性循環。新京報記者昨日獲悉,朝陽區東湖街道2015年起探索推行“好管家”模式,通過黨建引領,將小區居民業主、業委會、物業公司各利益主體共同納入小區治理平台,提升物業服務水準,化解物業矛盾糾紛。率先“試水”的利一小區電梯換新了,環境變美了,物業費收繳率從20%達到80%,物業和業主實現“雙贏”。

曾經

“電梯驚魂”時有發生

利澤西園一區曾是遠近聞名的“問題小區”。業主逯連英是2001年入住的,她說2015年之前,國企改製的民營物業尚能正常運行,但此後,物業逐漸不作為,導致小區內垃圾成山,消防設施全面癱瘓。外來車輛在小區內隨便停車,小區居民卻沒地兒停車。“最恐怖的是電梯驚魂經常發生,我家住14樓,有一次我剛進電梯,電梯就往下掉,嚇得我心髒撲通直跳。小區業主強烈要求成立業委會,不為別的,只為把‘僵屍’物業轟走。”

在東湖街道,和物業有矛盾的小區並非只有利澤西園一區。東湖街道共有7個社區,29個物業管理住宅小區。近年來,15個小區成立或籌備過業委會,有7個小區更換過物業公司。為此,東湖街道將涉物業矛盾作為社區治理的難點,於2015年探索推行“好管家”模式。

探索

借力行業專家參與小區共治

“好管家”模式,簡言之就是黨建引領,借力行業專家和法律資源,構建“多元參與和共治”的體系。

東湖街道從“社區掌舵人”入手,2016年初提拔有能力、敢擔當的年輕幹部婁佳盛擔任社區黨委書記。黨委組織發放2000多份問卷,梳理居民最關心問題,組織選舉業主代表,成立業委會。2017年,全體業主解聘原物業、選聘新物業。街道工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邀請物業評估機構、律師團隊、社會學專家等參與指導。

“當時社區幫我們找了一些大學生志願者,在社區挨個給業主打電話通知。新物業進駐時,老物業把大門都鎖起來了。後來是街道工作人員強行把小區大門打開,新物業才得以進駐”。利一小區業委會副主任陳寒松說,有了社區做“後盾”,小區居民踏實多了。

改變

“問題小區”帽子摘掉了

“離不開街道的支持,街道先期投入專項資金,改善了小區的基礎設施。”新物業——中發偉業物業公司經理李萬有坦言,此前來小區考察了好幾次,看到小區環境髒亂,根本不想接。“後來中標進小區後,我們光地面垃圾就清理出420車,綠化帶裡20厘米厚的垃圾和石頭也都被運走。”

不久後,小區附近馬路汙水管線突然坍塌,6棟居民樓汙水管線被堵。“我們物業無法解決,我馬上找到社區和街道,街道書記現場決定出應急資金,修複130米的汙水主管線,足足修了一個月。”李萬有說,街道還投入200餘萬,改造了小區的中庭綠化。目前,物業申請了應急公共維修資金,解決了之前遺留卻是居民最關心的電梯和消防問題。

如今,利一小區摘掉“問題小區”的帽子,物業費收繳率也從20%提高到80%。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