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培育“不一樣的大腦”?中學是“樹乾”,成就感最重要

中國科協在2017年組織的一項對全國23個省、市中小學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僅有7.3%的青少年表示將來願意當科學家,且比例隨年齡增長而不斷降低。PISA 2015測評結果顯示,中國青少年科學職業期望小於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均值。我國青少年創造性發展不容樂觀,一大重要因素在於青少年的內在動機的下降。

怎樣培育“不一樣的大腦”?營造創新教育生態以及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更多高素質專業化的創新型教師,又提出了哪些新挑戰?11日的“創新教育與育人方式變革”教育論壇上,專家聚焦這些熱點話題展開討論。

不一樣的大腦是未來創新的基礎,基礎教育對創新人才培養最大的貢獻是讓孩子們的大腦更加多樣化。一直以來,教育創新是一個時髦的話題,但又是一項持續的工作。從幼兒園到高中,把創新的基因根植到孩子心中,培養創新型人才有哪些規律可循?培養的途徑、方式有哪些?學校的課程建設、教學方式、評價標準等應如何對標“創新”要求?

“中學階段的教育對自己的影響最為深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主席汪品先教授回顧自己的求學生涯,“如果把教育比作樹木,那麽中學階段的教育就是樹乾,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他看來,尤其對於如今的學校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承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功能。成就感對於成長中的學生格外重要。有不少創新的萌芽,往往由於一場訓斥或是忽視就被扼殺在搖籃之中。更糟糕的事,有的老師自己答不上來,對學生很有創意的問題訓斥打擊。要對孩子的小創意正面鼓勵,只要出發點是好的,哪怕細微的進步都值得讓他們觸摸到成就感。

“教育的創新,關鍵是創設一個環境,為孩子提供各種機會,不斷發現、不斷突破、不拘泥於現實的結論,面對全新的世界大膽設想、敢於設想,從小就形成一種習慣,在基礎教育的學習中來感觸世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關注孩子的思維發展。對中小學生創新,不僅僅是學習創新技能,還要敢於挑戰結論、敢於突破。”國家督學、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後慶說,面對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創新和富有成效的思維能力是一種生存能力。在不確定的未來,創新性思維對於生存和發展是必須的,這是今天對於學生學習的期望,也是對老師專業發展的期望。

怎樣從學習的評價上來倒推創新教育的變革?在更多業內人士看來,課程不只是讓孩子掌握知識,而是一種全新的體現,比如:在“做中學”中動手動腦,觀察孩子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不是知識記憶,而是靈活地發現,觀察發現孩子對新事物的敏感性。基礎教育的創新,需要不斷為所有孩子創造條件,發現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不受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讓思維不斷發展。創新已經成為一種必備素養。

現代教學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創造力研究協作組組長胡衛平教授認為,創新教育價值觀的轉變,還需要一套科學的、引導創新的、注重長效的教育制度系統來保護,構建創新教育的良好教育生態。創新教育離不開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推進創新教育的課程課堂變革。在探索創新教育評價之外,加大創新型教師的培養力度,因為教師不僅是創新教育被動參與者,更應成為創新教育的主動實踐者和開拓者。

如何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創新型教師?在黃浦區教育局局長、中國教育學會化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姚曉紅看來,這還需要落到每一位教師的意識中,以此推動創新教育課程課堂改革,讓創新元素貫穿其中。比如說,教師不斷開拓個人知識面,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也可以開展課堂設計,結合主題綜合實踐探究活動等,深化創新教育評價探索等。目前區內將進一步研究創新教育的制度設計,加大創新型教師的培養力度,激活學生的創新基因。

營造良好的創新教育生態,更離不開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參與。當下,教育綜合改革啟動,正在朝著學校多樣化、課程多樣化、學生多樣化的角度邁進。為了打破科創教育師資瓶頸,去年6月,中國教育學會科創教育發展中心已在滬正式掛牌,首批科創實踐基地包括同濟大學數製工坊、格致中學、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等,其中不少科技企業加盟,“眾籌”各方資源,為探索科創教育提供新模式和新方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