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英語是一面鏡子,照出城鄉教育差距

近年來,芬蘭的基礎教育引人注目,因為連續多次在 PISA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成績遙遙領先而受關注。其秉承和堅持的全納教育理念(並不局限於特殊教育的全納),將有“森林王國”美譽的北歐小國塑造成眾多國家效仿的“標杆”。全納教育反對歧視和排斥,倡導人人有權一起接受平等教育。圍繞“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核心價值觀,全納教育已然成為芬蘭社會公平的基本要素和社會共識。

在教育改革路上,中國一直關注和追求著教育平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重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近十年來,國家和地方頒布了大量政策促進教育平等和教育均衡,力求緩解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和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分配不均的矛盾,加大薄弱地區教育投入,縮小辦學條件的差距。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我國在促進教育平等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但目前看來,城鄉教育、教學的地域差異依然明顯。

>>>包自立

英語是一面鏡子

照出城鄉教育差距

英語學科可以看做城鄉教育差別的一面鏡子。我作為一名一線英語教師,在城鄉英語課堂教學比較中,對城鄉教育的二元對立的現狀有深深的感觸。

首先,農村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薄弱,學習吃力。具體表現在:記不住單詞的發音及含義,無法正確拚寫重點詞匯、短語,對英語語法的理解和掌握有困難,不能構造正確完整的句子,不能讀懂英語語篇傳達的信息,聽不懂較長的英文對話或英語短文等。

其次,依然是啞巴英語,畏懼課堂發言。學生無法用英語連詞成句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大多只能機械跟讀老師教授的句子或死記硬背錄音材料,更多學生在課堂充當筆記搬運工。

最後,英語學習興趣不濃厚,後勁不足。多數學生能夠在英語學習初期保有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新鮮感,但隨著年級增加、英語學習任務增多變難,因學習方法和學習環境單一,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漸漸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俗話說教學相長,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相輔相成。學生問題的集中呈現說明教師的教授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課堂教學形式單一,脫離情景。如全程採用“填鴨式”和語法翻譯教學,孤立地教授單詞、語法,缺乏知識的情景化和生活化。剝奪了英語功能性的同時也阻礙了學生對知識構成的理解和鞏固。

第二,課堂目標設置不合理,采取“一刀切”。教學目標停留在知識層面,沒有技能的培養,也沒有文化情感的滲透和思維品質的培養。教師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課堂教學缺少層次性。

第三,教學理念失衡。教師不能正確處理“教英語”和“用英語教”的關係,把英語教學簡化為英語單詞短語和語法的教學。

面對以上問題,我認為,走入大數據時代,教育的本質已從簡單的知識傳遞轉向多元化能力的培養。“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在幫助學困生大膽說英語,培養學生多元能力方面作用重大。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找準差距,立志革新,破除城鄉教育“兩重天”。

“魔幻三傑”的變革

激發農村英語教學活力

有人說,雖然農村孩子學的是“啞巴英語”,但是並不妨礙考高分!我想說,或許在某些現行的考評機制下,這些學生能勉強通過英語達標要求,但事實上,他們日常不科學的英語學習法和思維能力的欠缺,無法支撐其之後在學習道路上走得快樂,走得長遠。在此,筆者想從“魔幻三傑”的變革,談談如何讓農村學校英語教學富有活力。

1

“軟硬”兼施,重拾農村孩子學習信心

政府要頒布政策,對農村教育給予有力支持。要“合理配置義務教育資源,經費投入向農村傾斜,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從事義務教育工作,特別是到農村任教,采取措施促進學校均衡發展”。改善農村學校英語教學的硬體設施是首要之舉。農村學校的學生之所以學成“啞巴英語”,出現聽不懂,說不出,英語學習興趣不濃等問題,其根本在於缺少必要的聽力輸入和校園英語氛圍的營造。因此,政府應加大經費投入,在農村中學建立全覆蓋的多媒體教室、英語廣播站、語言實驗室等現代化教學設施。

此外,政府應幫助農村中學引入外籍教師,幫助農村中學增設外教課,讓廣大農村學生也能接受原汁原味的英語教學,有機會開口說英語。針對英語課堂形式單一、目標不合理、教師教學理念失衡等問題,教育相關部門要切實發揮督促和監管作用,確保農村學校建立一支高素質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一方面加大英語教師培訓力度,學習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提高農村中學英語教師物質待遇,鼓勵優秀教師投身農村英語教學;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學考評機制,逐步淘汰不合格教師。

長期以來,農村中學的教學評價機制滯後,學校片面追求學生成績和升學率,這就導致了英語教學上的急功近利,學生對待英語學習充滿的壓力和恐懼。因此,教學評價機制的革新能將教師從應試教育的禁錮中解放出來,也能讓學生重拾英語學習興趣。

2

嘗試STEAM課程和創客教育,逐步走向新課堂

農村學校要積極加入課程改革,為英語教學注入生機。具體而言,農村學校不但結合當地特色開辟課外活動,同時和時代接軌——嘗試STEAM課程和創客教育,逐步走向新課堂常態化。

課外活動可以是根據學情采取的分層教學,輔優補差;也可以是提高學生興趣的英語選修如學唱英語歌、英美電影賞析、英語演講辯論培訓、英語話劇創作和表演、英語詩歌社、英語角和模擬聯合國等多種形式。

同時,營造英語學習氛圍,製作雙語校園標語指示牌,利用校園廣播站進行英語播報,定期舉行英語文化周,鼓勵學生學以致用,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日常交流問候。結合本校情況,開展美食大比拚,開放跳蚤市場,讓學生用英語進行美食的講解宣傳和商品的交易。

此外,組織學生走進當地博物館或名勝景區,在遊學中識讀英文解說,也要引導學生探究其英語表述的正確和合理性。

雖然農村學校的學生英語基礎薄弱,通過以上方式,不同層次的學生會有所獲益,最重要的是保有和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後勁。

自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互聯網+”的新概念起,教育領域掀起了重要的變革。STEAM教育以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為依托,在打破學科疆域,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所謂STEAM教育,是集Science (科學)、Technology (技術)、Engineering (工程)、Arts (藝術)、Maths (數學) 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它倡導整合不同學科,關注學習過程,注重學科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聯繫。學生能通過實踐解決問題,能逐步習得知識,提升技能且有深刻的感悟。同時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樂於合作等綜合能力。

STEAM課程看似複雜,但如果能落實到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將事半功倍。比如,學生在學習數學的英語表達法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英語進行數學計算,識讀氣溫和濕度。在談論環境保護時,教師根據當地環境問題,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實地採訪環境現狀,成因和對應的解決方法,並通過製作英語海報編寫標語口號的方式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和社會實踐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和STEAM教育跨學科理念相似,創客教育旨在引入跨界思維,以跨界知識為主要內容構建主題式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有人質疑這種課程的實操性以及是否符合農村學校學情。誠然,創客教育對教師團隊和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該課程的引入刷新了落後的教學理念,順應了新時代對教育的訴求,最終會走入農村學校的課堂。

3

課堂教學有深度,發揮學生主體性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將人的認知思維過程從低到高分為六個層次,即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前三個稱為“低階思維”,後三個稱為“高階思維”。深度教學強調高階思維的運用和學習結果的遷移。而美國國家教育協會(NEA)在2002年提出21世紀學生必備四項學習能力——“4C能力”,即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Communication (溝通能力)、 Collaboration (協作能力)、 Creativity(創新創造能力)。基於這樣的理念,農村英語課堂教學就要改變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改變將所有的課型都上成語法、翻譯課的做法。盡量調動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以《愚公移山》英語閱讀教學為例,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完成語言知識的記憶和文章的理解,然後通過訓練加以鞏固運用。教師還要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在當今社會,愚公行為是否可取?如果有人這樣做了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學生通過課堂協作交流,進行深入思考,如:移山工程浩大,同時會帶來生態改變,甚至引發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愚公世世代代專注一件事情不利於實現家族個體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思維由淺入深,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

教的目的是為了學,學不僅僅只是學語法知識和現象知識,還要深入到人的思維發展、能力建構和人生觀的樹立。在教學中盡可能激發學生自主分析,評價以及創造,這應該是教師不斷思考和實踐的課題。

如今,人工智能飛速發展,中國的教育不僅要著眼當下,更要放眼未來,希望中國農村的教育能以英語教學的改善為起點,邁出嶄新的一步。

文丨包自立

圖丨視覺中國

編輯丨向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