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科學家發現抑製肺癌轉移的代謝小分子,為治療提供新策略

肺癌已然成為「第一大癌症」與「頭號癌症殺手」。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就是癌細胞轉移。傳統手術以及術後放化療可以有效控制原發腫瘤,但對發生轉移的腫瘤往往束手無策。

據統計,我國每年肺癌新發病人數超過73萬,死亡人數超過61萬,五年生存率低至16.1%,95%以上的癌症死亡是由癌細胞轉移造成的。以往研究表明,代謝異常是惡性腫瘤的重要特徵。這些異常的代謝可重塑腫瘤細胞以增強其生長和存活,但其是否以及如何支撐腫瘤轉移卻鮮為人知。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楊巍維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細胞代謝產物——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可以有效抑製肺癌轉移,為肺癌轉移的監測和阻斷提供了新的靶點和生物標誌物。該成果於台灣時間6月27日凌晨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

Snail是一個可以促進癌症快速轉移的蛋白質,正常情況下它的mRNA會被細胞內的一類「切割」酶降解,Snail也「自身難保」。但當Snail的mRNA與另一種名為HuR的蛋白質結合後,Snail則變得更加穩定,令切割酶「無從下手」。楊巍維研究組發現,正常細胞中的HuR蛋白多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緊緊「綁定」;但在肺癌細胞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的第473位酪氨酸發生高度磷酸化,與HuR蛋白結合後,催化原本被HuR緊緊「綁定」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反應生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並「解綁」HuR蛋白。「解綁」後的HuR蛋白與Snail的mRNA結合,提高了Snail的穩定性,增強了腫瘤細胞的遷移能力,進而促進了肺癌轉移。

研究人員深入分析臨床數據發現,肺癌患者體內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含量與肺癌的轉移複發密切相關。相比原發病灶,轉移灶中肺癌組織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含量急劇降低;更為重要的是,發生遠端轉移的肺癌患者的血液樣本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含量也顯著降低。此外,他們還發現肺癌組織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第473位酪氨酸磷酸化水準越高,發生肺癌轉移的幾率越大,且患者的預後越差。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尿苷二磷酸葡萄糖抑製腫瘤的新功能及其作用機制,為肺癌轉移的診斷提供了首個生化標誌物,有助於腫瘤早期轉移的發現,同時還為轉移肺癌的治療提供了新策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