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寺”和“廟”有什麽區別?

現在對於寺廟,每每混為一談,到寺廟裡燒香呀,到寺廟裡許願呀,到寺廟裡敬神呀,到寺廟裡禮佛呀,都可以直接用,合在一處喊,說明寺廟是一個敬神禮佛的去處,同時也是神職人員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但在寺廟發源的最初,卻寺是寺,廟是廟,不但與今天的混同一用有很大區別,就是所指的對象也大相徑庭。東漢劉熙《釋名》一書對寺是這麽解釋的:“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這說明寺是一個治所,一個衙門,是古代官員辦公的場所。

另據《唐書·百官表》說:“漢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司農、少府,為九卿。後魏以來,卿名雖仍舊,而所蒞之局謂之寺,因名九寺。”所以,這個九卿辦公治事之地,便都稱為寺,分別叫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太仆寺、大理寺(曾稱廷尉署)、宗正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九卿是官職,寺是衙門。這是西漢時的制度。

寺發展成為佛教的廟宇之稱,是東漢時期的事情。北宋陳彭年、丘雍主修的《大宋重修廣韻》一書載:“漢西域白馬駝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創置白馬寺。”東漢時,印度僧人用白馬載來許多經書,當時的皇帝特為印度僧眾建設了高規格的精舍,安置經書,並在此生活講經、譯經,因經書為白馬載來,特將其精舍命名為“白馬寺”,“白馬寺”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此後,僧人的住處便叫作寺了。

廟在古代是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地方。《說文解字注》曰:“尊先祖皃也。尊其先祖而以是儀皃之。”皃即貌,即通過廟可以瞻仰祖宗的容貌,表達懷念和尊敬之情,故也稱“宗廟”。那時,對各級官員建宗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一書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帝王的宗廟稱“太廟”,其他擁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度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慢慢與老百姓祭祀的神社混為一談了。老百姓喜歡和崇拜的人,也自發建廟追思祭祀,如對關羽、嶽飛便是如何,因而有了關帝廟、嶽王廟等等。

到了現代,老百姓一般將禮佛之地或僧眾住所稱為寺,而將道士做功課的地方稱為觀,將尼姑念經的地方稱庵,民間也有將寺稱為廟的說法。不過,在民間和傳統意義上,廟包括寺,而寺不包括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