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壞消息!中華鱘又雙叒叕沒自然繁殖

中華鱘又沒自然繁殖?壞消息!3月28日下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在湖北荊州召開的中華鱘保護聯盟2020年度工作會議報告中宣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2020年秋季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繁殖。這是自2017年開始,連續第四年未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繁殖。

危起偉告訴澎湃新聞,至少在葛洲壩下沒有監測到。

雖然有洄遊的親魚。危起偉在報告中表示,監測結果顯示,葛洲壩下的中華鱘洄遊親魚數量進一步下降。2020年葛洲壩下產卵場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僅約13尾(7—18尾,置信區間95%),比2017、2018、2019年數量更少。

危起偉在報告中提到,葛洲壩的阻隔導致洄遊中斷,產卵場大量喪失。三峽蓄水帶來的清水下泄,改變了河床質硬度和河床充塞度,加劇中華鱘自然繁殖的效果下降。

增殖放流中華鱘和長江鱘 丁宏偉 攝

澎湃新聞此前報導,長江特有珍稀物種、旗艦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被稱為“水中大熊貓”,主要分布於我國的長江乾流和長江口的淺海區域,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億年,是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也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

據武漢大學水生態研究所所長常劍波等專家研究,中華鱘每年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產卵,對水溫、流速、流量、含沙量和水位等水文水力學條件具有較強的敏感性。1981年葛洲壩修建以前,長江流域的中華鱘產卵場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遊和長江上遊約600km江段。葛洲壩截流以後,中華鱘逆流洄遊的通道被大壩阻斷,其被迫選擇葛洲壩下遊約7km的江段內作為新產卵場進行產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