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洛口?濼口?雒口?老濟南也傻傻分不清

文|韋欽國

省城有少地名、街道名、公車站牌等處含有“濼”或“洛”字,如濼口、濟濼路、濼源大街、洛口小學、洛口派處所等。

但有讀者會問為何有的是“濼口”?

有的是“洛口”呢?

到底哪個對呢?

簡單來說,濼口、洛口、雒口在不同時代都曾出現過或混用過,指代的基本是同一個地方。

這三個字出現的先後順序分別為:

濟南開埠以後,曾修建過一條連接原來小清河黃台碼頭和黃河濼口碼頭的運鹽的鐵路,當時就叫“清濼小鐵路”。

在歷史上,“洛”與“雒”的使用出現多次反覆。

早在三國時期,因為當時帝王們對陰陽五行的重視或忌避,洛與雒就曾反覆改易;

元末明初產生的《三國演義》六十二回“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出現的是“雒城”,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梁思成曾來此考察過古建築。

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即明光宗叫朱常洛(1582―1620),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1605-1627)叫朱由校,為避其名諱中的“洛”字與“校”字,經禮部奏請於天啟元年(1621年)把“洛”改為“雒”,把“校”改為“較”。

民國二十三年《濟南大觀》中寫的就是“洛口鎮”。

但民國二十五年《濟南》一書寫的則是“濼口鎮”。

總之,濼口、洛口、雒口三個名字在歷史上都曾出現和使用過、混用,就方位而言基本指代同一地理位置,不宜簡單地以是非來辨析。

上世紀80年代初,新中國進行了第一次全國範圍地名普查,濟南政府明確“濼口”為官方規範表述;

1982年《山東省濟南市地名志》中明確將“洛口”、“濟洛路”規範為“濼口”、“濟濼路”,應當遵循規定,統一成“濼口”字。

但由於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曾經參加過1915年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的“洛口醋”已成為注冊商標,不宜改動。

還有一些大家認可的“洛口小學”、“洛口派出所”等部門仍約定俗成地使用“洛口”。

有些出於習慣,日照的濤洛鎮、柳州的雒容鎮官方仍沿用“雒”字,青島至今仍有雒口路。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