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醫方考》方——柴前連梅煎治療胃痛、咳喘、泄瀉等有良效

導讀:柴前連梅煎見於吳鶴皋《醫方考》,具有宣肺通陽,疏肝滋陰,清熱斂降的功用。主治留邪滯氣,寒熱錯雜,鬱火傷陰所引致的病證。後世醫家以之治療勞風咳嗽,「用之神效」。作者於臨床中用此方加減治療胃痛、咳喘、蟲痛、泄瀉等證,獲效良好。

柴前連梅煎的臨床應用

作者/張志堅

柴前連梅煎一方,清代名醫柳寶詒於《柳選四家醫案》中按雲:「僅見於吳鶴皋《醫方考》」。方由柴胡、前胡、烏梅、黃連、薤白、童便、豬膽汁、豬脊髓八味葯組成。具有宣肺通陽,疏肝滋陰,清熱斂降的功用。主治留邪滯氣,寒熱錯雜,鬱火傷陰所引致的病證。後世醫家樂用者不乏其人,如前賢曹仁伯以之治療勞風咳嗽,推崇曰:「用之神效」。筆者於臨床中喜用此方加減治療胃痛、咳喘、蟲痛、泄瀉等證,獲效良好。現介紹如下:

方義分析

方中柴胡、前胡疏肝解鬱,開肺止咳;黃連、豬膽汁清熱燥濕,止咳潤下;童便、豬脊髓滋陰降火,益髓補虛;再加上烏梅之酸澀收斂,薤白之通陽泄濁。尤其妙在匯數法於一方,具備柴胡之宜散,復配烏梅之酸收;既有黃連之苦寒,又有薤白之辛溫;用童便之沉降,與柴胡之升發;豬脊髓伍入大隊宣疏、清降、溫通葯中,填精扶正,寓補於瀉。通過散收合投,寒熱並用,升降共調,達到祛邪扶正,推陳致新的功效。

臨床應用

一、胃痛

胃痛有寒熱、虛實之分,倘系肝胃氣滯,濕熱交阻所致,使用本方有流暢氣機,苦辛通降的作用。泛酸嚴重,烏梅減半其量,或加煆瓦楞、海螵蛸之屬;若同時佐入蒲公英、馬勃,清疏止血,保護粘膜,收效尤捷。

病例:張x x,男,37歲,技術員。胃痛二年,近三月來,上腹脹痛明顯,經胃鏡檢查為「胃竇部粘膜增粗」。表現有形體消瘦,飲食減少,納後脘脹加重,噯氣,泛惡,晨起口苦,舌苔薄黃膩,脈弦帶數。


此系肝鬱犯胃,濁飲凝滯,鬱熱中阻之候。當疏肝和胃,升降氣機。

處方:柴胡5克,前胡5克,川連須5克,吳萸1.5克,烏梅10克,薤白頭6克,蒲公英12克,馬勃4克(包煎),炙內金10克,炒枳殼10克,白芍10克,製元胡10克。水煎服。

守方出入,治療二個月,脹痛消失,胃納轉香。胃窺鏡複查:粘膜增粗顯著改善,隨訪半年,病未複發。

二、咳喘

咳嗽、哮喘均不離乎肺。時邪滯留肺中,宣降清肅失常,表現為外感咳嗽,多日不已,咳聲連續,痰黃粘稠,或頓咳氣急、氣喘、哮鳴,或小有寒熱。用柴前連梅煎亦頗有效。

病例:何x x,女,23歲,工人。感冒咳嗽已經二旬,表邪已罷,嗆咳氣逆不已,甚則不得平臥,胸悶,喉間哮鳴,痰黃而粘,口乾,苔薄黃膩,脈細弦數。


證屬外感風邪,漸從熱化,內有痰濁,阻窒氣道。治宜宣降疏解,清裡滋養,以散鬱閉之邪氣,而收欲散之正元。

處方:柴胡10克,前胡10克,烏梅20克,薤白頭10克,川連須3克,南沙參10克,杏仁10克,桑白皮10克,炙紫菀10克,生甘草3克。另人中白3克研細、人造牛黃0.6克研細,二葯和勻,一日二次分服。五劑。

葯後咳嗽氣急減輕,胸悶緩解,已能平臥,乃肺氣宣展之徵,前方合度,原法不變,再進五劑,癥狀消失而愈。

三、蛔厥

蛔厥一般均以烏梅丸為主方,倘若表現為肝膽氣滯、濕熱蘊阻,此方就不合適。我用柴前連梅煎加減,也多應手。

病例:高x x,女,11歲,學生。六天前突然上腹部陣發絞痛,經當地醫院診斷為膽道蛔蟲症,用驅蟲、抗感染等多種方法治療,疼痛不減,輾轉不安,口乾且苦,泛惡欲吐,不思飲食,大便乾結,體溫38℃,苔薄黃膩,脈細弦數。


此為肝膽濕熱內蘊,氣鬱化火傷陰,以致蛔蟲竄擾之象。治擬疏肝利膽,清化養陰,冀得通降下行為順。

處方:柴胡6克,前胡5克,枳殼10克,烏梅15克,黃連5克,茵陳10克,薤白頭10克,白芍10克,北沙參10克,生軍6克,廣木香10克,苦楝根皮15克。二劑。

服藥後,腹痛大減,大便通暢,體溫下降,膩苔開化,先後排出蛔蟲12條。原方去生軍、前胡、薤白頭,加谷芽10克,麥芽10克,又三劑。痛止思食,病告痊癒。

四、泄瀉

泄瀉原因不一,治應分別對待。倘氣機鬱而陰傷,腸中濕熱蘊結,而見腸鳴作脹,腹痛泄瀉,用柴前連梅煎化裁,以泄肝養營,清化濕熱,確有成效。

病例:羅x x,女,31歲,教員。二年前菌痢後,大便迄未成形,勞倦或情志不和則癥狀加重,大便每日1~3次不等,略帶粘液、凍膩,腸鳴隱隱作痛,脘脹矢氣較多,瀉後鬆快,舌紅、苔厚膩而黃,脈象弦細,伴見納呆。


證屬:肝鬱乘脾,濕熱蘊伏,久瀉耗傷營陰。治法清腸化濕,調氣和營。

處方:柴胡5克,前胡5克,黃連5克,烏梅10克,薤白頭10克,廣木香10克,白芍10克,炒防風5克,炒當歸5克,陳皮10克,地錦草30克。七劑。

服藥後,大便每日1~2次,雖未成形,已經稠厚。因思久病及血,多夾瘀滯,乃於前方加丹參10克、炒山楂10克,再進七劑。腹脹隱痛已輕,黃膩苔開化,飲食增加,腸中濕熱漸清,原方加參苓白朮丸10克早服,逍遙丸10克晚服,七劑。瀉竟止,追蹤觀察一年,病未再發。

體會

柴前連梅煎組方結構謹嚴,藥味簡而不雜,是治療氣滯濕阻,痰凝濁聚,熱鬱陰傷病證的有效方劑,辨證得當,療效確切。

個人認為,方中薤白在通陽的基礎上,宣痹以展肺氣,泄濁以開中焦,疏氣而復傳導,對寬胸膈滿悶,降身熱咳喘,止腹痛下痢,均有殊功。倘若舌絳無苔,口渴欲飲,一派陰傷火熾之象,薤白便非所宜。


又馬勃辛平,功能清肺利咽,醫界公認為治喉痹要葯,筆者移用於慢性胃炎、胃竇炎,取其消腫解毒,止血護瘡,對胃脘脹痛,嘈雜噯氣,有較好治療作用。


因膽汁味苦,童尿氣穢,患者恆多厭服,故將人中白代童便,人造牛黃代豬膽汁,證諸實踐,其功效略無遜色。


豬脊髓鮮品難取,或胃呆不喜脂膩時,可予省略;不爾,仍以採用為是。唯本方畢竟瀉多於補,若正氣渙散,虛多實少者在所慎用。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中醫雜誌》,1980年第12期,作者/張志堅。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