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梅裡遺址”出土大批商周至明清時期文物遺存 今天首次露面

揚子晚報網7月23日訊(記者 劉夢雪)7月 23 日上午,無錫梅裡遺址考古學術研討成果新聞發布會召開,經過了一年時間的考古勘探、研究,梅裡遺址中發現的一部分商周至明清時期的文物遺存在發布會後首次露面,其中展示的文物遺存就有在考古中發現的來自中原的鬲。 無錫梅裡遺址考古項目領隊 、梅裡遺址考古學術研討會專家組成員劉寶山認為, 此番尤其是在泰伯廟、伯瀆河這樣關鍵的地點發現了商周時期的考古遺存,為“泰伯奔吳”等文獻記載和歷史傳說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考古研究線索。

梅村到鴻山伯瀆河沿岸是一個吳文化遺存的分布集中帶,這裡分布著鴻山國家遺址公園、彭祖墩遺址、顧更上尤家弄土墩墓群,另外在該區域內還分布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部門泰伯廟和泰伯墓。無錫梅裡遺址於2018年8月由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配合梅裡古鎮二期基建考古勘探而發現,位於無錫市新吳區梅村街道,在彭祖墩遺址西側3公里處,面積大約6萬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泰伯廟東、新友路西的伯瀆河兩岸,是一處商周時期一直沿用至今的大型遺址。

通過對梅裡遺址一系列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不僅確認了遺址的分布範圍,得到了部分未被擾亂的地層堆積和遺跡資料,而且獲取了大量的印紋硬陶、軟陶、夾砂陶和原始瓷等遺物。在此基礎上,判斷遺址的時代跨度為商代至春秋時期,文化因素兼具馬橋文化和湖熟文化,其中還有部分中原文化因素,這一時期和類型的遺址在本地區尚屬首次發現。 這些成果說明了三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梅村伯瀆河兩岸生活,然後歷經秦漢、宋元、明清,均有人在此生息繁衍。

遺址分布在伯瀆河兩岸,兩邊的堆積和遺物基本相同,解剖河岸的探溝裡面也發現了部分遺跡和遺物,說明伯瀆河的開挖時間晚於遺址的形成年代。因此,該遺址的發現也為考證伯瀆河的開挖時代提供了線索。馬橋文化的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還有少量的石器和骨角器。其中陶器分軟陶和硬陶兩類,軟陶中以泥質紅陶居多,泥質灰陶次之,少部分夾砂陶和夾炭陶,硬陶均為灰陶,火候較高,質地堅硬,陶器器型主要有壺、罐、豆、盆、盤、缽、尊、碗、器蓋、陶拍、支腳、紡輪等幾個類型。石器以工具和武器為主,主要器型有鏃、矛、锛、刀、鐮幾類。骨角器僅1件骨匕。 西周至春秋遺物以陶器為主,還有小部分石器。其中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陶、硬陶、原始瓷次之,主要器型有鬲、盆、瓿、碗、盞、紡輪等。目前整理修複標本37件。

伯瀆河南岸發掘區第二層為明清堆積,該層摻雜有六朝以來宋元明清等各個時期的陶瓷等遺物,但僅見明清時期遺跡,主要有房址、水井、灰坑等。遺物以釉陶和瓷器為主,另有小部分泥質灰陶。其中釉陶多為紫胎醬釉,紫胎青釉、灰胎醬釉佔小部分,器型以瓶類為主。瓷器包含青花瓷、青瓷、青白瓷、青黃釉瓷,其中青花瓷和青瓷佔絕大多數,器型以碗、盤、盞、杯、為主。

目前,考古發掘工作對遺跡隻進行小範圍的解剖,大部分遺物和遺跡都以原貌原地保留,發掘的陶片等遺物通過修複和複原得到了相當數量的文物標本,為後續的展示提供了充足內容。目前修複的文物標本有100余件,主要分為商代晚期、西周中晚期和歷史時期。商代晚期代表器物有印紋陶鴨形壺、刻槽盆、三足盤、紅陶罐、硬陶高柄豆等,西周晚期代表器型有夾砂紅陶繩紋鬲、印紋硬陶瓿、泥質陶盆、盤以及數量眾多的原始瓷豆、碗等,歷史時期從漢代至明清時期均有,基本以日常使用的陶瓷器為主。

梅裡遺址是梅裡古鎮最具核心價值的考古遺址,專家建議對遺址的核心區域應采取永久性的保護,建設展示設施,把考古成果早日展示到公眾面前,促進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真正讓文物活起來。據悉,相關部門已調整了梅裡古鎮項目二期規劃,計劃建設梅裡遺址展示館,實施原址保護展示。遺址展示館項目力爭在2021年建成並對外開放,將打造成為文物保護的典範、文旅融合的標杆和展示江南文脈的重要窗口,將三千多年以來梅村的真實歷史文化面貌生動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