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秋分連中秋,今年秋意分外濃,用五種感覺體驗打開秋天的正確方式!

「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宋代江西撫州詩人謝逸筆下的《秋分詞》,道盡江南人心中秋景。今年的秋分恰在9月23日,與傳統佳節中秋緊密相連,因此秋意格外濃鬱。今天(23日)上午,「節氣中國 詩意江南——二十四節氣非遺傳承創新系列活動」在長寧區啟動並舉辦首季節氣雅集,5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傳統文化愛好者、推廣者受聘為「節氣導師」,帶領市民感受二十四節氣與江南文化之美。

步入廿四節氣活動主場——長寧文化藝術中心,映入眼簾的是一組根據廿四節氣創作的大型藝術插畫燈籠裝置,懸掛在場地中庭的一株大樹枝乾上,樹下堆積著金燦燦的秋葉。在「匠心之韻」藝術體驗區,人們排起了長龍,等待親手印製朵雲信箋,再用毛筆或鋼筆書寫與秋天有關的古典詩詞,或給他(她)思念的人寫一封中秋書信,或隨意寫下中秋祈福的心願,再蓋上節氣小仙女的木刻印章,充滿了溫馨莊重的儀式感。除了節氣講座,活動現場還設有秋分茶席。身穿傳統服飾的茶道導師,以桂花妝點茶席,為人們泡製花香馥鬱的桂花烏龍茶,並提供手工製作的各色月餅供人們享受「舌尖上的秋分」。

賞色、聽音、聞香、觸形、品味:打通五感體驗節氣之美

「現在是秋天,我們在江南。秋天的江南,我們可以感悟到最美的節氣文化。西晉詩人張翰寫過一首詩《思吳江歌》: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洗鱸魚肥,詩歌裡提到的吳江又叫吳淞江,今天它的名字叫蘇州河。」活動現場,以《一年好景君須記——古典詩詞中的季節之美》等作品走紅網路的詩詞達人「大詩兄」,將古典詩詞中的秋分、中秋娓娓道來,帶領聽眾在文學中看見秋天。

「秋風起,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海上雅樂創始人、古琴揚琴演奏家王瓏手揮五弦,邊彈邊唱,演繹根據唐代大詩人李白《秋風詞》譜寫的古琴曲,帶領人們用耳朵聆聽節氣的聲音。

「伴隨節氣與物候,古人『焚香看畫,一日千里,雲樹藹然,臥遊山水。」中國傳統香學研究專家、長寧區非遺傳人吳清根據廿四節氣復原了古代「二十四節氣香方」。立春有疏影香,春分有蘭芷香,小滿有荔枝香,夏至有青蓮香,而秋分節氣對應的則是「松月印香」,其中包含桂花的甜潤、松木的古樸。秋分時節,是一年中最為清和舒適的季節。古人拜月、祭月、賞月,自然離不開焚香。節氣導師吳清為在場觀眾熏一爐秋分之香,聞之有「聽松邀月、鼓琴吟詩」之意境,這是嗅覺中的秋分。

除了三位節氣導師帶來的人文講座,還有兩位節氣導師帶領公眾以「匠作」的方式,動手體驗秋分節氣。秋分對應的植物是桂花。而蒸製花露是在中國擁有近千年歷史卻在近現代消失的傳統。隨著古銅色蒸餾器中白霧裊裊,節氣導師孫雪婷以手工蒸製的方式,教會人們製作秋分「桂花花露」,可飲用養生,亦可美容養顏。

畢業於中國美院的90後青年版畫家王盈為活動特別創作了一組節氣仙子的動漫形象。在木板上,身穿漢服裾裙、梳著漢代髮髻的節氣小仙女,身邊的提籃中放著祈福的月餅,獨坐桂花樹下,手拂古琴琴弦。清新靈動的卡通造型,為古老的二十四節氣增添了時尚青春氣息。

「我的大學校園在杭州西湖對面。西湖一年四季的美與二十四節氣的變遷,都是我們生活中的日常。2016年我來到上海這座繁華都市,突然很想念與自然朝夕相對的感覺。所以我創作了這組節氣版畫,讓人們可以在木刻上觸摸到二十四節氣。在我看來,傳統的木刻水印濕版上,有著江南的雨,和二十四節氣的變遷。很開心我能用自己的創作,為傳統文化增添新鮮表達。」王盈說。

重新撥動中華傳統文化「時鐘」,讓「節氣」變成「節日」

「節,原來是動詞,指竹節,代表『等分』。後來逐漸轉義為名詞。由此衍生出節日、節氣。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就是把一年時間等分為二十四份。事實上,對中國古人而言,每半個月逢一個節氣,也就是說古人每半個月都要『過一次節』呢。」對廿四節氣頗有研究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閔捷是活躍在上海各個社區的傳統文化「國風講團」成員,也是長寧節氣導師。她認為,傳統節氣也要以一種富於儀式感和美感的方式來度過。

秋分是中國傳統廿四節氣之一,秋天至此已半、晝夜平分。2018年(農曆戊戌年)的秋分在9月23日,而中國人的傳統佳節中秋恰在9月24日。秋分、中秋緊緊相連,這是頗為難得的巧合。在首季長寧二十四節氣活動現場,市民通過「看、聽、聞、觸、品」等五種感覺全方位、沉浸式體驗節氣之美。有觀眾表示,參加這次活動,感受最深的就是傳統節氣完全可以融入生活,成為一種古典又時尚的生活方式。

秋分的歷史有悠久?閔捷告訴大家:根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139年,也就是2157年前,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這部書籍中,就已經系統記載了24節氣。而秋分是最早被中國人確立下來的重要節氣,它出現在中國上古書記《尚書》之中,也就是說至少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2016年11月,「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人類文化共同財富。在中國漫長的農耕社會,二十四節氣逐漸成為古代中國人的「文化時鐘」。今年開始,每年秋分日又成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在節氣導師們看來,節氣是中國人詩意棲居的創造,但在當下時代都市生活中,人們漸漸與自然隔膜,與二十四節氣疏離,隱匿在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傳統「雅文化」內核之中的二十四節氣,對於當代中國人成為一組看不明白的文化密碼。「節氣中國 詩意江南——二十四節氣非遺傳承創新系列活動」通過「節氣之美」人文講座和「匠心之韻」藝術體驗兩大板塊,深入發掘「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提煉蘊藏其中的江南文化精髓,重新撥動國人記憶深處中的傳統文化「時鐘」。

根據二十四節氣的時間分布, 由長寧區文化局主辦,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上海平閣文化藝術承辦的「節氣中國 詩意江南——二十四節氣非遺傳承創新系列活動」計劃每月舉辦一次,根據不同節氣策劃主題,下期活動主題為「霜降」。這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秋風起、螃蟹肥,市民們已經相約「霜降」再見。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題圖來源:蔣迪雯 攝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